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89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1、外科医生托马斯结束婚姻,离开儿子、父母,游走于情爱之中;遇到特蕾莎之后再次步入婚姻,然而却仍然无法克制混乱的私生活。如果说将家庭责任视为“重”,把混乱的私生活看作对“轻”的追求,那么男主人公的这一系列选择可简单描述为由“重”到“轻”,弃“轻”取“重”,弃“重”择“轻”的过程。相反的是,特蕾莎相信忠贞的唯一的爱情,即“重”;显然,两人之间“重”与“轻”不对等,可想而知,冲突难以避免,感情陷入困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2、然后他们就真的结婚了,还请一位拿小猪当宠物的老朋友当了证婚人。
3、我们都绝难接受这种观点: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
4、卡列宁是特蕾莎养的一条狗。它在临死前,和我曾经养的狗狗一样,那么让人心碎疼惜,又无能为力。原来太过懂事,真的会在对方心上凿一个洞,而那些强扭着要占有一切的,只是对方心上司空见惯又懒得拂去的尘埃。世界上狗和狗的差异比人与人的不同真的小太多了。
5、曾获中国传媒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曾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专著《影视配音艺术》获得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三等奖,《影视配音实用教程》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被国内近百所大学选为专业教材。《影视配音艺术课程及教材建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6、媚俗,kitsch一词来自于德语,昆德拉之前,kitsch的语义范围仅局限于审美,而昆德拉扩大了kitsch的范围,使它“成为一种存在性范畴”,借以探查哲学、艺术、政治等领域的问题。
7、而作为一个女性,最大的矛盾就在于,特蕾莎是渴望成为萨宾娜的特蕾莎,而萨宾娜是渴望回到特蕾莎的萨宾娜。但是“成为”和“回到”在这个太过短暂的人生里,都永远只能在路上。
8、这是永恒的负担,但如果抛开这种负担,视之为转瞬即逝的事物,他认为:“当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笼罩万物时,即便是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也会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
9、说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除了故事背后的那些哲思,还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关键词,媚俗。
10、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由前缀com-和词根passio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
11、无论是纵享情Y的托马斯还是脆弱敏感的特蕾莎,影片都没有用某一种道德来定义他们,抑或是把这种爱情拘泥于某种理性当中,反而是拍摄这种朝三暮四的朦胧之恋,能够将惆怅与感伤升华到一个高度。
12、你想要自由吗?你认为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而活?
13、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他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14、萨比娜讨厌真实,我很同意私事不应当与公众沦为一谈的论点,把私事塑造成文学作品往往不能创出多么高级的东西。
15、但是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世界就变得特别复杂了,逻辑上还理不顺了,各种意外,各种偶然,甚至还有宿命。
16、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17、一场大雨后的刹车失灵将这对饱经磨难的年轻夫妇送往了天堂。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分钟,Teresa还依偎在丈夫的怀里柔声问到,你在想什么?
18、这里讲了一段捆绑一生,纠结到死才互相放过的爱情,当然没有赢家;这里讲了一对情人互相追逐逃避,又始终无法忘却的性友情,当然没能相守;这里讲了一段漫长的婚姻,从开始就是错误虚伪,又用不堪的谎言维系到一个人走进坟墓的讽刺,当然没有爱情。
19、译制片:《名侦探柯南》《变形金钢》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007》系列、《谍中谍》系列、《黑衣人》系列、《超人》《红与黑》《傲慢与偏见》《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拿破仑传》《英国病人》《哈姆莱特》《克莱默夫妇》《死亡诗社》等。
20、“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最终解脱。
21、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22、 青少年发生自杀前通常都会发出一系列的自杀求救信号:消极的情绪、突然的改变、厌世的言语、奇怪的行为。点击阅读关于孩子自杀前危险信号的相关内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信号
23、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24、一直只钟情于羊角面包的卡列宁,如果是个人,它早就会对特蕾莎抱怨说,您应该给我来点更丰富新鲜的东西吃。因为人类的时间是直线向前的,单调的重复是向生活的示弱,会消磨一切美好。但是动物不同,它们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每日的重复才是它们心安并期待的幸福。而人,总是急着寻找意义和变化,但一切在意义面前,都容易笨拙、慌乱。
25、不过我们的风流客在某时某地的某一天却做了一个连自己都想不到的决定——结婚!
26、如果说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孩子,那么萨宾娜就是托马斯心里的一个纹身。他无论如何不会忘记的女人。
27、所幸,托马斯最终的选择还是特蕾莎,他决定回到捷克,并跟特蕾莎一起在乡下生活,他们的意识一起共担欢乐与甜蜜,同承痛苦与死亡。最终,在一场车祸中,两人共赴生命的尽头。
28、比如,一个人报仇的手段是诱惑仇人的妻子,没想到人家夫妻之间早已没有感情,自己报仇不成,反而被仇人的妻子赖上了。(长篇小说《玩笑》)
29、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30、那些一直想用力赶走的人,等有一天突然不用力的时候,他们却悄悄走了。
31、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32、 父母不妨换一种对孩子沟通的方式:“我知道你很委屈,很难过,爸爸妈妈也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难过吗?孩子,爸爸妈妈在生你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父母,我们也不断地学习如何做好父母,你能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做或者做些事情才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33、像欣赏古典音乐一样去体味所有的人性故事,其实不一定要懂,也能有感动。一切的人物都是动机、主题、旋律、变奏和尾声。
34、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35、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36、卡列宁是一只忠实的狗,它曾经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当然这是特蕾莎曾经一个荒诞也唯一快乐的梦。特蕾莎从小家庭不幸,童年的那些心灵创伤在成长的岁月中又逐一渗入经脉,不放过任何一个器官,细胞里都是羞辱和背叛的汁液。无论特蕾莎做什么,母亲都会讽刺嘲笑并恶言相向。家庭对于特蕾莎是一种从懂事起就想逃离,但无论逃到哪里,这层巨大的阴影都会罩在心上,无处可逃的咒符。她生命中所有失败落寞的时刻,母亲那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脸总会准时挂在天边。
37、但在其他语言中,例如捷克语、波兰语、德语、瑞典语,“同情”这个词用作名词,由相类似的前缀加“情感”一词组成,使用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很难讲它特指的是不好的或是一般的情感。
3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40、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41、这一批读者,实际上他(她)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背景,然后又是一个比如说我们社会里面,现在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庞大的物流等等,就在这么一个流动的世界里边,再看米兰昆德拉的时候,他(她)的生存感就发生很大的变化。
42、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43、或许只是因为无条件的依赖吧,这个小姑娘因为一面之缘就只身来到布拉格,萍水相逢,她却将一生的幸福都压在了这个男人身上。与之相比,Sabina的前卫和洒脱、调侃式的玩世不恭都黯然失色了。
44、在这个过程里边,所谓的“轻和重”。“轻”里边,你要去走千百万人走的大众的路。还是“重”,走独特的路。
45、“加缪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荒谬的世界,而昆德拉则揭发了这个世界荒谬合法化的可笑过程。”
46、 以下是关于如何安抚孩子情绪的案例分析(万红刚,2014):
47、Phillips,M.R.,Li,X.,&Zhang,Y.(2002).SuicideratesinChina,1995-Lancet,359(9309),835-840
4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49、这句话在书中牵扯到多个论题:哲学、社会、情感、政治等。
50、生与死之间或许不是灵与肉的分离,而是重聚。曾经抓不住的一切,在死亡面前,你都可以永久持有。这是轮回的重还是轻呢?
51、关于生命中轻重的话题至此终结,其实,我认为,人生的轻与重,就在于在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选择,这也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小说中的特蕾莎,托马斯,萨宾娜,他们的选择不同,生命所承受的轻与重也不同。
52、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53、新加坡早报也不好好说话,一位作者这样评价小说的男主人公托马斯
54、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都在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没有沉重负担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世俗的谄媚,她就这样一直背叛,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让她感到人生虚无。
55、特蕾莎在知晓托马斯的背叛时,嫉妒盈满了她的胸腔,她被噩梦折磨,在日日煎熬之下,她又与自己和解。
56、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57、特蕾莎的绝望完全牵动了托马斯,“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
58、第二次看这本小说了。第一次看得有点快,觉得小说其实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点,还是觉得小说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
5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60、可是这些敏感的照片引来了祸事,Teresa被警察抓取盘问,Tomas不得不带她逃离布拉格前往日内瓦。在此之前,日内瓦的一家医院想挖Tomas过去当脑科医生,两人终于在异国他乡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61、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62、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6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64、“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6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pBAyxbRXv9NsmlREcm6Cg密码:r0p2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6、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一度成为流行语,中国文学界、思想界言必称米兰·昆德拉。
67、关键是,助手没怎么讨价还价就真的脱了,搞得旁边屋子里的医生和病人一通血脉喷张自叹不如。
68、而萨宾娜作为女人的一切悲伤和柔弱,是在一次次渴望爱的获得中,被自行逼退了。和特蕾莎一直追求肉体的唯一性相比,萨宾娜在对精神桎梏的集中营中,反叛的舞姿显然更深情和忧伤。
69、因为他发现他无法承受的是自己给特蕾莎带来的痛苦,特蕾莎的所有情绪都牵动着他,令他无法起飞。
70、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十分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1、我不太能明白,本身也不是很喜欢那部小说,但这一类俗的作品,因为不避讳,所以能够没有遮掩地揭示更深刻本质的东西。
72、这个画面好有喜感啊,然后女主就砰的一下出现了。
73、 当孩子具有自杀的倾向时,他的想法和行为就会变得僵化,情绪反应和动作也变得简单固执,似乎他们脑海只能想到自杀这件事,而无法觉察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74、 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说过:“防止自杀的最有效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的原因”(EDITORIAL,2000)。青少年的认知、自我调节能力还尚未完全成熟,不一定能很好地处理消极情绪和巨大压力。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又或者有家庭自杀史等。
75、有些文学作品不避讳污秽的东西,从文字到内容都是俗的,余华笔下,有类似于晋景公的死法:男人为了偷看女人屁股,头向下扎进粪坑里死去。
76、对于托马斯而言,他难以接受自己对于特蕾莎那种灵魂的牵绊,爱情的渴望,正是基于此衍生的情感,也构成了他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77、“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78、故事结束,那么“生命之轻”为什么不能承受?
79、★引爆世界文坛的顶级神作,向媚俗宣战的伟大小说
80、不解之词里有:女人、忠诚与背叛、音乐、光明与黑暗、游行、纽约之美、祖国、墓地等。这些都无需再赘述为何在两人之间成为不解之词,不解的浅显理解即是无法产生共鸣。
81、出自:法国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2、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83、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84、所以特蕾莎就是那个一直在寻找关系和意义的“生命之重”。她偏偏爱上了抛妻弃子,一生追求孤独和情欲的托马斯。认定要把这个风流成性的男人据为己有、捆绑一生,她离开托马斯爱的目光一寸都无法生活。多年来用她粘稠滞重的爱,想让灵与肉分离的“生命之轻”的托马斯灵肉合甘心坠落。但迎接她的永远是日日的恐惧和心碎。
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86、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让很多人不能承受,究其原因是前几章关于哲学思想的论述,让一众希望一睹大师之笔风采的读者望而却步。昆德拉不像现在的许多作家一定要接地气儿,上来就要抱住读者的大腿,反而是在一开始就警告你,只想单纯看爱情三角关系的读者可以放下这本书了。
87、 本文最后附上了各地高校开通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专业人员咨询帮助,相信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能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
88、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