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道家代表人物(70句)

时间2023-07-10发布admin

道家代表人物

1、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做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魏伯阳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炼丹家。(道家代表人物)。

2、荀子的劝学注重细节积累专一的作用可谓千古不变。

3、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最终获得的只是一些生活的浅见,这些浅见并不能让人进入真正的“道”。

4、因为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

5、在崇尚黄老的学术氛围中,道家《易》得以彰显和发展。据《史记·日者列传》所记载:“楚人司马季主,通《易经》,述黄帝、老子,博闻远见。”在与宣扬孔孟之道的宋忠、贾谊辩论易道之广大时,使宋、贾二人“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司马季主为汉代道家易的代表人物之一。(道家代表人物)。

6、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飞。于王屋山飞升,飞升后,唐玄宗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宋之问、孟浩然、贺知章等九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司马承祯著作很多,最主要者有《修真秘旨》十二篇,《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坐忘论》一卷,《修身养气诀》一卷,《服气精义论》一卷,《采服松叶等法》一卷,《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天隐子》八篇,《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素琴传》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等。其中《坐忘论》和《天隐子》,是其修道思想的代表著作。

7、从广义上来说,道家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8、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

9、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10、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1、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2、唐代的僧道不纳赋税,不服徭役,所以逃丁避罪者,并集于寺观,“至武宗会昌灭佛时,官度僧尼已达二十六万多人”,寺庙广占田产财富“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确实危害极大。但韩愈对佛老的批判在理论上则显得简单而粗疏,他一则以儒家“修、齐、治、平”的观念批判佛教与道教,致天下国家于不顾,二则以儒家“尊王攘夷”的观念批评习佛者“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但他并没能就《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理论加以展开,从而在汉儒体系趋于瓦解后为人们寻求到新的安身立命之处,因而很难使人心服,这是受儒学发展程度局限的结果。

13、蒋信平,号青松红梅道人,25岁出家拜师学习道法,精通道教武功,蒋兴平淡泊名利,一心潜修,与青城山结缘86年。2013年在青城山太清宫无疾羽化,享年111岁。

14、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15、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6、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7、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18、《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19、从古以来的国君都是承受天命而称王的。因此君王的产生,大多都是用卜筮的方法来取决于天命。这种方法在周代最为盛行,到了秦代还可以看到。使嗣君的选定入朝,都委任于卜者。至于卜官的设立,汉兴之初,就已经有了。司马季主是楚国人,曾在长安东市开设卜馆。宋忠这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有一天放假二人外出洗沐,边走边讨论讲习先王圣人道理,且广泛地研究当时的人情,因而相对慨叹。贾谊说:“我听说过,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廷做官,就必在医师、卜者的行列里,到目前为止,我已见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情况,都可以说已经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那些卜算者的风采吧!”

20、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他在茅山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陶弘景精于医道,著有《神农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神农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陶弘景还有著作《华阳陶隐居集》、《集金丹黄白方》等多种。

21、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

22、朱智涵,名永才,幼年入道门后得道号“智涵”,世人敬称他为“智涵子”。居中江六十余年间,乡里以其和蔼可亲,昵称他“朱老道”。一生遵行“大道至简”的生活理念,于1973年8月13日逝世,享年100岁。

23、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

24、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5、《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26、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27、李诚玉,早年因患痨病而到武当山求神消灾,后被武当山道士张至慎治好。为报再生之恩,李诚玉执意出家武当山,被收为武当山龙门派第24代弟子,在武当山玉虚宫修行,2003年2月14日凌晨5时,李诚玉于玉虚宫端坐榻上羽化而去,享年118岁。

28、以《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关于老子的身分、生平与《老子》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问题,虽然长期存在争议,但通常的说法都是以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倾向性看法为依据,即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9、曹明仙,著名道医,青城山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20代嫡传,1905年出生于成都土桥,幼而丧父,因生活艰难,其母携入尼姑庵学佛,14岁遵母命出家。三年后遇张永平真人,转而学道。曹明仙精通内外炼养功夫,尤擅针灸、推拿等,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曹明仙大师于青城山祖师殿仙逝,享年105岁。

30、主要观点: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31、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32、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33、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

34、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如今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35、其实,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 ,这个古文 就是先秦散文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买 尤其以孟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为主要代表人物 。

36、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宇宙万物中存在的一切。

37、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38、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39、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40、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

41、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42、在哲学上,庄子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发挥和引申,将道家思想引向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境界提升。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43、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44、主要观点: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45、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 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46、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47、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

48、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等文章观点鲜明 ,论理透彻 ,类比恰当 ,语言 运用排比修辞犹如机关枪迫击炮义正辞严,凛然正气 充塞于天地之间 。

49、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50、它的核心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个,对于老子、庄子,因为名气很大,所以我们一般都知道,但是道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他究竟是谁呢?一起来看下。

51、因此说,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

52、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做人要齐是非,齐贵贱,甚至是齐生死,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的境界。这种发挥虽然是片面的,却成了后世道家哲学的主流,而庄子本人,也成了道家的代言人。

53、庄子的逍遥游,涸辙之鲋,鼓盆而歌,晓梦蝴蝶,曵尾而游等,以瑰丽想象,睿智的哲思,淡泊的情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塑造了天地间第一真人。

54、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据传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55、你最喜欢谁,你还想知道谁,欢迎留言告诉立德人物君,说不定有惊喜哦!

56、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并以之积极办学。

57、主要观点: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58、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59、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60、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61、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

62、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列子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

6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说的本源来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64、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65、故书中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

66、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67、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

68、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69、吴云青,一生清心寡欲,佛道双修。18岁出家云游天下学道,先后学习和修练黄帝、老子秘传中国传统道家养生长寿内丹术,同时为探求佛法禅功真谛,曾游学于诸多庵观寺庙,于1998年逝世,享年102岁。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