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孟德斯鸠(85句)

时间2024-03-04发布admin

孟德斯鸠

1、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孟德斯鸠认为,气候也可以造成奴役,炎热地区的人精神萎靡、性情胆怯,所以容易接受奴役、不敢反抗,比如印度自古就有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奴隶制。而寒冷地区的人民比较勇敢,奴役就少很多,自由就多很多。所以当气候的物理力量践踏人类的自然法则时,立法者就应该制定法律,遏制气候带来的不良影响,重建或恢复原始的平等法则。

3、当然了,被不被禁这是题外话,我们再回到孟德斯鸠的思想之上。既然法要与客观事实相适应,遵从事物本身的性质,那么在各种现实元素中,哪一种又处于首要地位呢?(孟德斯鸠)。

4、  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5、为了证明自己是有道理的,孟德斯鸠还特别拿印度人信佛作为例子。孟德斯鸠认为,印度的酷热令人萎靡不振,动起来就难受要死,静下来就会让人舒服一点,所以印度人相信,静和空是万物的根本和终结,把绝对无为视为至高境界和永恒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正是为了应对炎热的气候而创造的。

6、在《论法的精神》被禁后,孟德斯鸠曾作出了巨大的斗争,但无奈所有的努力终究无功而返,1755年,孟德斯鸠在旅途中病逝,享年66岁。如果孟德斯鸠地下有知的话,他或许会感到一点欣慰,因为这剂猛药虽然法国没吃,但却被大洋彼岸新兴的美国奉为圭臬,而且直到今天。从这个意义来看,《论法的精神》或许无法疗治历史的痼疾,但它却代表了未来。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深入了解一下孟德斯鸠的思想了。

7、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替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著作被传到中、日等国,促进了其思想解放!他带动了启蒙运动传播了他伟大的思想,值得我们敬佩。

8、对于理解孟德斯鸠关于决定论趋势——这些趋势先使罗马臻于伟大而后开始衰落——的观念同样重要的,是他就罗马的领土大小对其历史兴衰的影响所作出的结论。在这些结论当中,孟德斯鸠展现了对某种政治社会学的兴趣,这种政治社会学强调领土的大小,而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严肃的学术探讨的主题。孟德斯鸠认为,领土的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人的心态,这反过来影响着适合于特定领土范围的政制形态,以使之适应既定的领土范围。

9、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领土扩张带来了一种政治心态(politicalmentality),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庞培和凯撒这类人出现。事实上,孟德斯鸠确信,即使没有凯撒和庞培,其他的罗马统帅也会沿着大体相同的线索扮演同样的角色。构成历史的偶然要素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形成罗马历史“总趋势”的“普遍原因”却不会改变,罗马的历史事件走向的最终结局也不会改变:

10、古罗马云:“严刑之下,能忍痛者不吐实,而不能忍痛者吐不实。”18世纪意大利贝卡利亚名著《犯罪与刑罚》一针见血指出:酷刑最能使作恶而自身强者免咎,无辜而体弱者服罪。蒙田亦云:刑讯不是考察真实,只测验堪忍。对此,钱钟书说:酷吏辈岂尽睐此理哉!蓄成见而预定案耳。酷吏难道不知道体强者能忍的道理吗?只是想印证自己的预设而已。对于酷刑的批判,正如中国人所说,其实“英雄所见略同”。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察。 

11、毫不奇怪,今天我们所知的《论政治》一文与《论义务》前面的部分在主题上密切相连,毕竟它曾是《论义务》的结论部分。在那本著作的前十二章中,孟德斯鸠抽象地从哲学上讨论正义,而在两个结论章节中,他转向了由历史经验构成的具体世界。其明确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任何特定的历史哲学。与他后期论述罗马的作品不同,《论政治》并没有提出那种认为历史的偶然事件是受一般原因控制的一贯立场。相反,在分析十七世纪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法国的历史事件时,他只是简单地调侃决定论倾向,同时强调不可预期的人类行为在其他历史背景中的影响。

12、工业革命兴起,工业资产阶级与专制的冲突尖锐,资产阶级起义时机成熟;思想革命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准备。培根的实验主义,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产生着影响。一批史学家、科学家以及进步人士为资产阶级奔走,抨击封建主义腐朽序。资产阶级思想被接受。为《论法的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3、在社会诞生之时,是共和国的首领们缔造了共和国的制度,而后来则是共和国的制度塑造了共和国的首领。(孟德斯鸠)。

14、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15、  黑格尔( 1770-1831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16、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又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对宗教主义进行斗争,是自然神论者。比其他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观方面是个唯心主义者。

17、现在我们追溯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得知,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其实源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的思想。不过,二者还是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18、人民的倾向,政府所处的状况,国家的一般情况以及不同团体的利益就是那样的,所以,无论起作用的原因或掌权的统治者如何改变,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页114)

19、人类以往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为篡改过了的,也就是常说的伪史。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不进则退。

20、查理一世有一些糟糕的习惯,甚至在新近遭受损失时,他还要重新树敌,在失败后仍像获胜一样发起攻击(页519)。因此,在漫长艰难的波兰战役后,他决定挥师东进,攻打莫斯科。由于他遭遇了一个造成严重损失的飞鸟绝迹的严冬,结果,查理一世仅用可怜的两万二千名士兵和仅存的四支大炮来对抗彼得大帝的八万大军。正是在这种语境中,孟德斯鸠才如此评价说:

21、至于对外权,洛克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对外权与执行权总是联合在一起,很难分开同时由不同的人所掌握,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公共的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会导致纷乱和灾祸。可见,洛克的执行权与对外权,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的行政权。所以事实上,洛克主要区分了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且将行政权辅助和隶属于立法权。

22、与《论政治》一样,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地审视孟德斯鸠的《对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某些生平事件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目前,这篇文章还没有英译本,绝大部分研究孟德斯鸠的学者也很少关注这篇文章。就像写作《论政治》一样,孟德斯鸠也没有明确打算将《思考》写成一篇关于历史的哲学论述。然而,既然这篇文章在其中概述了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君主的生平,因此,关于这些君主和围绕着他们的历史进程的关系,孟德斯鸠就禁不住要做一些重要的判断。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因而随之形成。

23、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24、所谓的共和政体,是指由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民主政体,而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贵族政体。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不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所以称之为“共和”。

25、同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也与孟德斯鸠的自然神论相契合,因为在自然神论中,上帝创造万物后便不再干预,那么推此即彼,在人类社会中,君主创建国家之后,就交给人民自己管理就好了,你自己享享清福,这多么的excited。

26、借此,孟德斯鸠告诉我们,每一种政体的腐化,几乎都始于原则的腐化。比如说当君主剥夺或减损贵族的特权时,君主政体便开始腐化,最终走向一人专制的政体。英国贵族和国王签订大宪章,防的就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说明自己的问题,孟德斯鸠还引述了当时一位传教士对中国的论述,他说晋朝与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原因正在于君主们不愿像古人那样只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既要统领大局,又要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可见,孟德斯鸠这么说,正是在严厉批评路易十五的中央集权政策,这爷孙俩对君主政体的原则进行肆意破坏,逐渐使法国滑向了专制主义的深渊,无奈为了规避当时严格的书籍审查制度,孟德斯鸠只能指桑骂槐,让中国背锅了。

27、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不是无神论者,他是自然神论者。由于出身贵族、看不到人民的力量,思想中具有非不彻底和妥协性。

28、十八世纪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应当哲学式地(enphilosophe)写作历史,也就是说,历史写作应当超越那种对杂乱无章的事实进行无意义编年的写作类型,它既应当服务于说教性的目的,以证明现时代的优越之处,又应当服务于解释性的目的,以找出潜藏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原因。人们认为,解释而非仅仅描述历史事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人认为,历史写作需要一个具有哲学兴趣的心灵。吉本评论道,“如果哲人不总是历史学家,至少可以希求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哲人。”伏尔泰论道,“无论我们时代的学究们说什么,历史都必须由哲人来写。”对休谟而言,历史和哲学不可分离,因为发现进而检验那些关于人性的始终如一的原则(uniformprinciples)需要历史和哲学,这些原则曾那般困扰十八世纪的心灵。

29、政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一旦失去人性,那就为成为恶的象征。它最终存在的目的,应该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确保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如果仅仅把统治者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顾民众的利益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那么,结果终究前功尽弃,事与愿违。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甚至连兽性不如,那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是值得警醒的一恶。

30、《论政治》原本想写成一本反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小册子。孟德斯鸠的写作目的是为一种不违反正义根本原则的简单、直接而正直的治国技艺提出辩护。对于那种被视作政治奸诈和欺骗的政治学,他当时失望到极点。《论政治》抨击了他认为当时在治国技艺和国际外交领域广为流传的不道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然而,他并没有从抽象的道德理由来抨击普遍流行的“国家理由”(raisond’état)学说,因为他断定这样做能“说服所有人,但无法影响任何一个人”,他反而选择关注由记载下来的人类历史构成的真实的经验世界,以图证明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治国技艺是徒劳无益的。

31、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必应具备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没有前途的。

32、因此,孟德斯鸠显然重要地促进了那种运动——它试图让历史不仅仅是“某种不可解释的象形文字”之类的东西。他意识到超越纯粹编年史记载的需要,开始追问原因,而不仅仅追问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人们开始追问这个问题时,历史研究才开始走向成熟。

33、孟氏对古代中国政体情有独钟,虽然与他反对专制的思想相冲突,可能与他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认识有关。他在《随想录》中说:“中国实行混合政体。就其君主权力无限大而言,属于专制政体;就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仁爱孝道基础上的品德而言,或多或少属于共和政体;就其固定的法律和管理良好的法庭,以及与坚定和吐露真言的危险相关的荣誉而言,属于君主政体。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三种政体都不甚明显,气候特点造成的后果,是主要原因。如果说中国因幅员辽阔而是一个专制国家,那么可以说它是最好的专制国家。” 

34、曾有后世学者指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其实是误读了英国宪制,英国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它更符合洛克的论述。不过这不要紧,因为这种误读反而创造了有关权力分立的经典理论,如果真是误读的话,那这也是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误读之一了。

35、在我们关于人类事务的探究中,要准确区分那种归因于偶然的事件与那种起因于种种原因的事件,这比其它任何事情都更加需要谨小慎微(nicety)。

36、理工学科的轻视人文学科的,不注重哲学和思想的培养,是十分可怕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体现、符合人性特点的文化现象。科学发明创造离不开人文,否则将会祸及人类自身。

37、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38、在这里的讨论中,休谟并没有触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发现的原因,一旦它们初现端倪,是否就会产生一个先定的因果链条呢?然而,当时的其他哲学式史家确实提出过这个根本问题。譬如,伏尔泰有时写道,历史似乎被源于普遍原因(generalcauses)的必然之流所推动。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中写道,那种通常被视作“命运之手笔”的事情,“说到底不是其他,而是宇宙中所有事件的必然联系。”

39、 ● 重磅|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40、因此,休谟声称,革命性的变化和外交政策都可能会包含着重大的机运因素,因为关键决定可能都由一个人或者至多是少数人做出。然而,当人们被民众共有的“普遍激情和利益”所激发而一致行动时,比如在国内政策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机运将没那么可能成为变化的唯一决定者,更有可能的是,所采取的行动将可以追溯到可辨别的原因那里。

41、一旦对共和国保持忠诚的爱国精神消失了,它就无法再现。政治分裂已然不可避免:“被撕裂的罗马城不再是一个整体。”

42、而使得隐藏的原因突然或最终爆发的事件本身,可能就是一件偶然事件。因此,即使是在某些体现孟德斯鸠决定论思想的语境中,也无法不考虑不可预测因素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防片面地解读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

43、孟德斯鸠既没有保留波舒哀(Bossuet)对神意(Divineprovidence)的目的论式的强调,也不像其同时代的许多智识人那样,通过目的论式地强调基于科学进展的持续不断的进步,来设想取代神意。在努力“将历史从终极因(finalcauses)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把历史带回到真实的经验性原因”的运动当中,孟德斯鸠是其中的一份子(Cassirer,前揭,页220)。尽管孟德斯鸠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但他并没有和那帮人坚持同样的论调:因为自然越来越屈从于人类的控制而预言着无限进步。他或许会认为,与他同世纪的杜尔哥(1727-1781)和孔多塞的进步论观点,或者下个世纪的圣西门(1760-1825)和孔德(1798-1857)的进步论观点,其实只是一种主观而又不确定的说法(gloss)。

44、“什么是可能最好的政府”,卢梭在《政治制度论》中提出了这个大问题,在卢梭看来,“这个大问题只是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出最有道德、最开朗、最聪慧,总之最好的人民。”同时卢梭进一步将其上升为法:“这个问题又极接近这样一个问题:那种政府在性质上最接近法。”“由此便产生:什么是法,以及一连串重要的问题。”在卢梭这里,将最好的政府和创造出最好的人民之间画等号,将最好的政府和法之间画等号。前者说明了卢梭的平民立场和人民观,后者说明了好政府就像法一样,具有公平性、正义性、公信力性质,而孟德斯鸠将法定义为自然规律。 

45、在这同一部罗马史著作的其他地方,孟德斯鸠将个体作为个体而言(individualsquaindividuals)对罗马历史的影响降至最低。例如,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孟德斯鸠引入了一种制度决定论。他写道,

46、当然了,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造社会。怎么改造?这就要靠法律来兴利除害了,以此来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比如说还是印度,既然印度热导致老百姓懒不愿耕种,那么法律就要鼓励耕种,同时要尽力剥夺不劳而获的各种手段。但印度却恰恰相反,他们为僧侣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这就鼓励了更多的人不去劳动。最严重的是,印度的所有土地都归君主,民众没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更没有耕种的积极性了。这就是典型的法律不但没有兴利除害,反而却助纣为虐,这不是恶法是什么。而与印度相比,孟德斯鸠就极力赞赏中国,中国南方虽然也热,但中国皇帝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的隆重的仪式,用来鼓励人民耕种。而且中国人也鄙视不劳而获,赞赏自力更生的自我奋斗。

47、最好的政府就是顺应发展规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人民幸福的政府。一个关乎人民安危,一个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48、孟德斯鸠学识广博,思想深邃,擅长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深刻的影响。他关于十恶的论述,切中时弊要害,令人信服并不由得反观自身。

49、那么我国的帝制王朝是什么政体呢?这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第三种类型了——专制政体,专制政体由一个人单独执政,只要他想,就可以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可以说,孟德斯鸠对专制政体毫无好感,因为在他看来,专制主义就是对权力的任性。

50、为了恰当地理解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展现出来的历史哲学整体,除了思考我们已经提及的那些涉及决定论的段落,我们还要思考那些与之形成对比的段落,这些段落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首要作用因素是个人的偶然行动。在《论政治》中,有大量几乎不受关注的段落认为,历史记载是一张复杂而不可预知的偶然事件之网,这些偶然事件不受最主要的普遍原因的影响。事实上,孟德斯鸠在一个段落里声称,历史远不是受到某些先于所考察事件的原因的决定论式的控制,反而如个人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偶然性的影响和事件。他写道,当我们转向历史时,“往每个地方看,我们都会发现重大而不可预见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的事件真正改变了历史的轮廓,而且无疑是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的产物,而不是历史的某些无情狡计的产物(112)。

51、在偶然事件的混乱状态之外,存在着潜在的原因,它们解释了事物表面上的荒诞性。

52、孟德斯鸠认为,所有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这就是“自我保存”,但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又有着各自特殊的目标,比如古罗马的目标是扩张,斯巴达的目标是战争,而古代中国的目标是安定。但这世上有个国家很是特殊,它的政治体制的直接目标居然是政治自由,这个奇葩就是英国。前面说过,孟德斯鸠曾到英国考察了近两年时间,显而易见,英国的政治体制就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体制:政府宽和、人民自由。

53、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必应具备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没有前途的。

54、如果这个国王(查理一世)没有以这种方式触怒他的臣民,他将会以另一种方式触怒他们。在事物的秩序中,他注定犯错。(页112-113)

55、chambers.yang@dentons.cn 

56、孟德斯鸠强调普遍原因作为解释历史的主导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机运在罗马历史中的作用。他完全意识到那些影响马略(Marius)、苏拉(Sulla)、庞培和凯撒这些人的生平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正是要去实现罗马历史发展的规划。有一处文本使我们想起帕斯卡的断言——克勒奥帕特拉(Cleopatra)鼻子的形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孟德斯鸠在这一处文本中断言,凯撒对克勒奥帕特拉的爱情使他至少进行了四场战争。

57、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孟德斯鸠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58、下面的孟德斯鸠论十恶(具体已经不可考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让人震撼。

59、人类以往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为篡改过了的,也就是常说的伪史。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不进则退。当历史不能成为前车之鉴时,历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任何企图修改篡改历史的人,其目的都是不可告人的。

60、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还简单提到了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PhilipII,1556-1598),他继承查理五世而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孟德斯鸠认为,菲利普二世失去了荷兰,并非因为某些使荷兰人必须要获得独立的原因,而是“由于那些更节制之人不可能犯下的错误”(页114)。孟德斯鸠关于古斯塔夫(GustavusAdolfus)的论述同样是唯意志论的(voluntarist),此人自1611年成为瑞典国王,直到1632年在德意志逝世。孟德斯鸠认为,无论是古斯塔夫决定插手三十年战争,还是他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其中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孟德斯鸠声称,实际上,古斯塔夫“除了勇气之外,没有任何有利于他的东西”,而且当时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他对新教运动的积极支持,“整个欧洲的面貌都为之一变”(页113)。

61、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都会伤害他人;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62、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孟德斯鸠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63、这些君主们也相似,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反抗自己的命运(519)。

64、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65、当然了可以想见,孟德斯鸠的这种说法必然会遭到质疑,因为在地理大发现后,很多贸易都伴随着战争甚至是屠杀,殖民者发动战争的一大借口,就是贸易自由。不过,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的话,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确实有助于消除偏见,促进彼此的宽容和尊重。毕竟,谁能和钱过不去呢?

66、这是因为孟德斯鸠认为,专制政体不需要设立监察官,而古代中国依然设立了,并基于“幅员辽阔”得出这是“最好的专制国家”的结论,虽然仍没有摆脱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桎梏而没有阶级分析的观点,但是在18世纪,已经是对中国最中肯的观察和结论了。毕竟,历史的河流不可能一瞬间跃升至现代。 

67、而且那些一般的原因能够“不和特殊的原因一同起作用,有时还直接逆特殊原因而起作用”,吉本如此强调这些一般原因,这为吉本的历史哲学引入了决定论的因素(同上,页113)。比如说,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考察”这一章节中,吉本对罗马的衰落提出了一种决定论解释,这显然受到了孟德斯鸠关于这同一个事件经过的解释的影响。吉本写道,“罗马的衰落是一种无节制的伟大所酿成的自然而然又不可避免的结果。”罗马一旦臻至伟大,“这种巨大的结构就屈服于其自身重量的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吉本看来,值得注意的并不是罗马衰落了,而是“罗马竟然存续了如此长的时间”。

68、比如在写《波斯信简》时,孟德斯鸠就研究了大量旅游文献,特别是1686年让·夏尔丹的大部头波斯游记及保罗·莱考特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作品。

69、故乡是永远割不断的风景线,孟氏与故乡有不解之缘。《孟德斯鸠传》指出,他钟情于故乡波尔多,在故乡当过12年法官,其中11年在刑庭,却得益于首都,混迹于各种思想沙龙,不断激发思想浪花。在故乡,金钱在他脚下;在巴黎,钱能把他压垮。为致力于学问、知识和理论,他毅然辞去了波尔多高等法院庭长职位;怕屈从于皇威而禁锢了自由思想,与同时期的法国思想家卢梭一样不接受皇帝年金,他的刑庭经历没有使他仅限于犯罪和刑罚问题的思考,而是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对政体和社会方面的洞察和研究。 

70、好了下一个,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这该怎么理解呢?孟德斯鸠认为,通过优待和赏赐,可以激发臣民的能动性,这样一来,各部分力量自以为在追求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实际上却都向着公共利益会聚。也就是说,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也维系了君主政体的稳定。

71、政治是群体间博弈较量的产物和过程,其最终的状态只有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才能够长治久安,因为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如果将人民视为草芥,为了维护统治一刀切、限制人民自由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反而充满了兽性,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比毁灭了人类还让人沮丧。

72、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快速走上了宪政道路,全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给英国带来的空前的繁荣与活力,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英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领跑者。但是反观法国这边,那是一潭死水,太阳王路易十四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结果还没退位。国王当得时间长倒不要紧,关键是路易十四这哥们那是大权独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即国家”,其实大权独揽也不要紧,问题是路易十四没什么作为,更没有责任感,所以他的第二句名言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老子爽够就行了,烂摊子你们谁爱收拾谁去收拾。

73、毫不奇怪的是,《论政治》中最具决定论意味的因而是最引起轰动的段落,是最为人所知的。事实上,它们几乎就是二手评论者曾经引用过的唯一段落。最常被引用的这一段落带有明显的决定论倾向(deterministtwist),表现出孟德斯鸠早期关于“普遍精神”(espritgénéral)的某种说法:

74、孟德斯鸠在此表明,主要的政治事件尽管可能看起来只是偶然的过客,但它们其实是受一串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他后来所说的社会的普遍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论证流于抽象空泛,他在《论政治》中引入了两个历史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两个例子分别是十七世纪内战时期的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路易十五摄政时期的法国。

75、对于最后一种自由 ,他在书中只是提了一句 ,未作讨论。对于前两种自由 ,他都有详细论述。

76、你或许会认为,三权分立就是《论法的精神》的思想主旨了,毕竟我们今天谈到《论法的精神》,就必谈三权分立,而谈到三权分立,也必谈《论法的精神》。但其实在《论法的精神》刚刚出版的时候,三权分立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真正在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其实是孟德斯鸠在第三卷论述的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

77、另外,宗教与法律还有一个本质区别。孟德斯鸠指出,宗教是用来指导心灵的,所以宗教给予人们的主要是劝导。而法律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所以法律给人们的主要是戒律。不过,即便有着这样差别,二者还是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使人成为好公民。所以,如果其中一个偏离了方向,另一个就更应该坚持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在宗教较少加以约束的地方,法律就应该严加约束。同样的,当法律软弱无力时,宗教则可以发挥支撑国家的作用。这个好理解,小时候我们就知道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甚至是在专制国家,宗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制权力,特别是当宗教有神圣典籍时,专制者也无法完全垄断对宗教典籍的解释权。在这里,孟德斯鸠再次表扬了中国,他认为中国的儒家典籍,对历代皇帝正构成了这样一种制约。

78、除此之外,孟德斯鸠还强调了政教分离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是在君主政体下,也不应当让所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所以宗教领袖应该与国家分开,否则就会沦落为专制主义。

79、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80、 ●何兆武|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81、自由也是幸福的一种体验方式。失去自由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感;比如那些身处牢狱的人是没有自由的,他们便不会有幸福感。

82、孟德斯鸠还认为,罗马的土地分配对其历史发展具有一种决定论的支配作用。对早期罗马的成功而言,大致平等的土地分配是必不可少的。孟德斯鸠注意到,这样一种土地分配制度不仅塑造了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还养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每个人在保卫国家时都有着平等而实在的利益。因此,非常之多的男性可被编入军队。后来,当土地分配不再大体平等时,一个对奢侈有着人为需求的富人阶层出现了。腐化堕落和胆小怯懦随之而来,爱国精神和军事上的英勇气概也迅速衰落(同上,页39-41)。

83、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都会伤害他人;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84、孟德斯鸠在《思考》中关于菲利普二世的叙述,与他在《论政治》中的相关论述完全一致。他强调了菲利普二世的个人缺陷,而没有强调预示着成功的历史的决定论趋势。孟德斯鸠在此指出,菲利普二世主要的缺陷在于他不知变通。那些本可能和本应该会影响其想法的特定环境都从没有发挥影响。其结果是,他从来都无法走一条中庸节制的道路。他错误地以相同的思维方式(mind-set)处理完全不同的事情。他也从来都不知道如何根据特定情况的需要来恰当行事。他只是看起来在政治上精明,实际上却“无法正确判断事物”。此外,他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也缺乏条理。孟德斯鸠写道,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