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德格尔代表作(64句)
海德格尔代表作
1、《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马尔霍尔。该书是对《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导读,在海德格尔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下,作者提取其哲学观念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入手,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了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
2、艺术作品呈人人熟悉的。在公共场有在教室和住宅里我们可以见到建筑作品和雕塑作品。在博物馆和展览馆里安放着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去看待它们,同时又不至于自欺欺人的话,就显而易见:这些作品与通常事物一样,也是自然现存的。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枝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就从一个画展转到另一个画展。人们运送作品,犹如从鲁尔区运送煤炭,从黑森林运送木材,在战役期间,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存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窖里的马铃薯无异。
3、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单纯聚合。但世界也不是一个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的表象的想象框架。世界世界化,它比我们自认为十分亲近的可把握和可觉知的东西更具存在特性。世界决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只要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的轨道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隶属于它。在我们的历史的本质性的决断发生之处,我们采纳它,离弃它,误解它,重新追问它,因为世界世界化。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同样也没有世界,它们不过是一种环境中的掩蔽了的杂群,它们与这环境相依为命。与此相反,农妇却有一个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她的器具在其可靠性中给予这世界一个自身的必然性和亲近。由于一个世界敞开着,所有的物都有了自己的快慢、远近、大小。在世界化中,广袤聚集起来;由如此广袤而来,诸神决定着自己的赏罚。甚至那诸神离去的厄运也是世界世界化的方式。(海德格尔代表作)。
4、出自:〔俄国〕托尔斯泰·列:《最后的日记》
5、艺术作品让我们直接地、经验地在其全部的光辉中得见向来活动着的(alreadyoperative)人的历史在自然之中的根植与自然向人的历史之中涌现的相互作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艺术通过将世界和大地的揭示性的争执“置入”特定的艺术作品之中而将其固定下来(zumStehenbringen),如此,在这一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解蔽在美之中“大放异彩”。
6、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决断,这作品是否根本上就不是物,而是那别的什么。
7、《理解海德格尔》是对海德格尔复杂艰涩的全集作品的全新解读。本书论述清晰,严谨地植根于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论证了其思想的严格统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海德格尔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是现象学的;“存在”意指事物在人类关切的世界中的意义显现;使这种可理知性得以可能的是人的实存论结构,即“开抛”或本有的“澄明之境”。
8、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
9、 鲜圣李茂鸣 郭毅 林孟春
10、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11、另一方面,不寻常的解蔽活动不仅使人注意到被解蔽的事物,更重要地,它使人注意到事物的意义的解蔽这一事件。不寻常的解蔽活动使我们看到了以下事实及其方式:某件事物在其意义中变得有意义地在场起来。在这些情况之中,事物不仅在其形式中显现,而且更重要地,事物的解蔽在一物品当中“被确立起来”(sicheinrichten),这解蔽本身被公之于众。
12、如果我们在这里和在别处把真理把握为无蔽,我们并非仅仅是在对古希腊词语更准确的翻译中寻找避难之所。我们实际上是在思索流行的、因而也被滥用的那个在正确性意义上的真理之本质的基础是什么,这种真理的本质是未曾被经验和未曾被思考过的东西。偶尔我们只得承认,为了证明和理解某个陈述的正确性(真理),我们自然要追溯到已经显而易见的东西那里。这种前提实在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这样来谈论和相信,那么我们就始终只是把真理理解为正确性,它却还需要一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自己刚才所做的——天知道如何又是为何。
13、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艺术并不局限于审美兴趣。艺术品是有意义的。他们有哲学家所说的意图内容。对海德格尔来说,这意味着它们是真理的源泉,是世界揭示自身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们展示了真理本身的本质,即它是“揭示”。“你可能会说,艺术作品披露信息。换句话说,它们是条件反射的:它们不仅是关于某物的,也是关于它们自己的。
14、海德格尔前期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很难懂,曾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甚至觉得是在胡诌。海德格尔后期的著作较推崇老子庄子,并趋向于认为诗歌更能表达存在的问题。
15、(1)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项尝试(1935/1937年)依照对“真理”这个名称的不当使用(表示被克制的澄明与被照亮者)来说是不充分的。参看《路标》第268页以下,“黑格尔与希腊人”一文;《面向思想的事情》,第77页注,“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艺术:在本有(Ereignis)中被使用的自行遮蔽之澄明的产生(Her-vor-bringen)——进入构形(Ge-bild)之庇护。——作者边注
16、介绍: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1728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家贫而中途辍学。1737年开始为《绅士杂志》撰写文章。以后自编周刊《漫步者》(1750~1752)。
17、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创作的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第一部《理智之年》或译为《不惑之年》和第二部《延缓》或译为〈延期执行〉都发表于1945年,第三部《心灵之死》或译为《心灵之死》,发表于1949年。
18、作品把自身置回到大地中,大地被制造出来。但为什么这种制造必须这样发生呢?什么是大地——恰恰以这种方式达到无蔽领域的大地呢?石头负荷并显示其沉重。这种沉重向我们压来,它同时却拒绝我们向它穿透。要是我们砸碎石头而试图穿透它,石头的碎块却决不会显示出任何内在的和被开启的东西。石头很快就又隐回到其碎块的负荷和硕大的同样的阴沉之趣中去了。要是我们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以这种不同的方式来力图把握它,那么。我们只不过是把石头的沉重带入重量计算之中而已。这种对石头的规定或许是很准确的,但只是数字而已,而负荷却从我们这里逃之夭夭了。色彩闪烁发光而且难求闪烁。要是我们自作聪明地加以测定,把色彩分解为波长数据,那色彩早就杳无踪迹了。只有当它尚未被揭示、未被解释之际,它才显示自身。因此,大地让任何对它的穿透在它本身那里破灭了。大地使任何纯粹计算式的胡搅蛮缠彻底幻灭了。虽然这种胡搅蛮缠以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对象化的形态给自己罩上统治和进步的假象,但是,这种支配始终是意欲的昏庸无能。只有当大地作为本质上不可展开的东西被保持和保护之际——大地退遁于任何展开状态,亦即保持永远的锁闭——大地才敞开地澄亮了,才作为大地本身而显现出来。大地上的万物,亦即大地整体本身,汇聚于一种交响齐奏之中。但这种汇聚并非消逝。在这里流动的是自身持守的河流,这河流的界线的设置,把每个在场者都限制在其在场中。因此,在任何一个自行锁闭的物中,有着相同的自不相识(Sich-nicht-Kennen)。大地的本质是自行锁闭。制造大地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
19、然而,如果作品处于任何一种关联之外,那它还是作品吗?作品处于关联之中,这难道不是作品的本性吗?当然是的。只是还要追问:作品处于何种关联之中。
20、简而言之,一件艺术作品所揭露的乃是三重形式中的解蔽:作为世界和大地;作为开启特殊世界以及让事物有意义的争执;以及作为构造了诸特定的解蔽的源始的争执。
21、世界是自行公开的敞开状态,即在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命运中素朴而本质性的决断的宽阔道路的自行公开的敞开状态(Of-fenheit)。大地是那永远自行锁闭者和如此这般的庇护者的无所迫促的涌现。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穿过世界而涌现出来。但是,世界与大地的关系绝不会萎缩成互不相干的对立之物的空洞的统一体。世界立身于大地,在这种立身中,世界力图超升于大地。世界不能容忍任何锁闭,因为它是自行公开的东西。但大地是庇护者,它总是倾向于把世界摄入它自身并扣留在它自身之中。
22、他是有史以来自称“哲学家”而最名不副实的人?是纳粹主义的辩护者?还是大陆哲学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海德格尔令人难以捉摸,其思想复杂而浩瀚。
2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wEJwtNf8ghNT-yMBRyFYA提取码:psit 书名:海德格尔
24、《禁闭》剧中人物所犯下的罪恶,其实根源都是不愿意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真实形象。加尔森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胆小鬼”,从而折磨自己的妻子;伊奈丝不愿意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被他人知晓;艾斯黛尔则害怕自己的奸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名誉。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并被下到地狱!
25、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层次丰富、内容复杂的文章,几乎涉及了所有与艺术哲学和美学有关的东西——甚至更多。
26、这种敞开领域发生于存在者中间。它展示了一个我们已经提到的本质特征。世界和大地属于敞开领域,但是世界并非直接就是与澄明相应的敞开领域,大地也不是与遮蔽相应的锁闭。毋宁说,世界是所有决断与之相顺应的基本指引的道路的澄明。但任何决断都是以某个没有掌握的、遮蔽的、迷乱的东西为基础的,否则它就决不是决断。大地并非直接就是锁闭,而是作为自行锁闭者而展开。按其自身各自的本质而言,世界与大地总是有争执的,是好争执的。唯有这样的世界和大地才能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之中。
27、介绍: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28、加入我们:同道学园“人与技术”研读组成员招募公告
29、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30、一件作品何所属?作品之为作品,唯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来的领域。因为作品的作品存在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而且仅只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wesen)。①我们曾说,真理之生发在作品中起作用。对凡·高的油画的提示试图道出这种真理的生发。有鉴于此,才出现了什么是真理和真理如何可能发生这样的问题。
31、第一件艺术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揭示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的根本的张力。海德格尔将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理解为某种“争执”(Streit或者polemos),这种争执在给定的世界与其大地之间、在一系列的人的可能性的自我扩张的迫切与诸可能性扎根在某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一事实之间发生。在这里,“争执”指的是解蔽这一事件,凭此解蔽,一个特定的世界被开启并得以保持。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乃是一个特定的争执,此争执揭示出一个特定的世界——例如,帕埃斯图姆的希腊拓殖者的世界。
32、艺术揭示解蔽的特殊方式乃是通过将解蔽“置入”一件给定的艺术作品。这里,“置入”意味着带入持存性;而“置入解蔽”则是说,将解蔽注入进一件艺术作品的物理形态之中。在此可得出以下三个推论:
33、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但理想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是理想。它的方向,只有当它指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数学的直线时,才能表示出来。
34、提要: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35、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36、但是,并不是我们把存在者之无蔽设为前提,而是存在者之无蔽(即存在)把我们置入这样一种本质之中,以至于我们在我们的表象中总是被投人无蔽之中并与这种无蔽亦步亦趋。不仅知识自身所指向的东西必须已经以某种方式是无蔽的,而且这一“指向某物”(Sichrichtennachetwas)的活动发生于其中的整个领域,以及那种使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公开化的东西,也必须作为整体发生于无蔽之中。①倘若不是存在者之无蔽已经把我们置入一种光亮领域,而一切存在者在这种光亮中站立起来,又从这种光亮那里撤回自身,那么,我们凭我们所有正确的观念,就可能一事无成,我们甚至也不能先行假定,我们所指向的东西已经显而易见了。
37、何谓区别于制造和被制造存在的被创作存在和创作?
38、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
39、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导论》
40、只要遮蔽着的否定作为拒绝首先把永久的渊源归于一切澄明,而作为伪装的否定却把难以取消的严重迷误归于一切澄明,那么,真理就作为它本身而成其本质。那种在真理之本质中处于澄明与遮蔽之间的对抗,在真理的本质中可以用遮蔽着的否定来称呼它。这是原始的争执的对立。就其本身而言,真理之本质即是原始争执,那个敞开的中心就是在这一原始争执中被争得的;而存在者或者站到这个敞开中心中去,或者离开这个中心,把自身置回到自身中去。
41、但是,与通过对现有艺术作品的特性的收集一样,我们从更高级的概念作推演,也是同样得不到艺术的本质的;因为这种推演事先也已经看到了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然足以把我们事先就认为是艺术作品的东西呈现给我们。可见,从现有作品中收集特性和从基本原理中进行推演,在此同样都是不可能的;若在哪里这样做了,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就不得不绕圈子了。这并非权宜之计,也不是什么缺憾。踏上这条路,乃思想的力量;保持在这条道路上,乃思想的节日——假设思想是一种行业的话。不仅从作品到艺术和从艺术到作品的主要步骤是一种循环,而且我们所尝试的每一个具体步骤,也都在这种循环之中兜圈子。
42、关于我们:人与技术研读会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性读书会,以研读关于技术思考的经典文本为主,每周举办一次线上或线下的精读活动。我们的口号是:精诚治学,谈笑风生。
43、 无论怎样做出决断,关于艺术作品之本源的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可是,因为艺术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所以,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就本质。但什么以及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44、Holzwege (1950) 《林中路》
45、理想就是将伟大的东西同人类最低贱的东西混合起来,就是把人们所作的一切变得伟大。
46、——更多佳作请点击顶部蓝字“潜世界诗歌”关注后查阅历史消息欣赏。
47、《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48、伊奈丝在狗咬狗的恶斗中点破:“咱们每个人都是其他两个人的刽子手。”三个鬼魂都无法忽视他人的存在,每一个鬼魂都因其他人的在场而感到自己被注视,被限制,这是人间恶化的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什么是地狱?人际关系间,无法摆脱的双向否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导致的相互对峙、禁锢和折磨就是地狱。
49、由此可知,当海德格尔做《论真理的本质》的讲演时,他不仅可以引用老子(虽然后来在出版时删去了),而且熟悉庄子。
50、这需要革新希腊哲学吗?绝对不是。哪怕这种不可能的革新竟成为可能,对我们也毫无助益。因为自其发端之日起,希腊哲学的隐蔽的历史就没有与áληεδια一词中赫然闪现的真理之本质保持一致,同时不得不把关于真理之本质的知识和言说越来越置入对真理的一个派生本质的探讨中。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质在希腊思想中未曾得到思考,在后继时代的哲学中就更是理所当然地不受理会了。对思而言,无蔽乃希腊式此在中遮蔽最深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早就开始规定着一切在场者之在场的东西。
51、为了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大概需要看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但海德格尔似乎认为,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艺术作品,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框架”,或技术的本质——并没有使自己在艺术作品中结晶。那是因为先于我们的时代对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是从不可理解到可理解-这就是揭露。关注一件艺术品包括绘制和澄清它的意义,这是不完全解释。然而,在技术时代,这一点也不神秘。一切都是可访问的,可操作的,透明的。不存在理解或不理解的意义;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事物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操作它们。
52、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53、●在凡·高《农鞋》画作和希腊神庙的指引下,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54、这三个人一到密室,就互相追逐、互相戒备、互相倾轧,因为密室电铃时好时坏,无法向外界求援,电灯不分昼夜地开着,从不会断电,分不清时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暴露在别人的眼里,没有隐私,而且鬼魂们没有眼皮,他们不需要睡觉,不能休息,任何行动无从隐蔽。受卑鄙欲望的驱使,他们像生前一样不肯安分守己,明枪暗箭,互相角逐,斗争地不可开交。每当其中两个人想勾结到一处,表示亲热的时候,第三个人就会用目光监视他们,跳出来挑拨离间。
55、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技术的追问》
56、(注:这篇短文应该是某次讨论课程所散发的阅读材料,写作时间为1998年)
57、有作品都具有这样一种物因素,倘若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是什么呢?但是,我们也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作品观点。发货人或者博物馆清洁女工可能会以此种关于艺术作品的观念活动。但我们却必须根据艺术作品如何与体验和享受它们的人们相遭遇的情况来看待它们。可是,即便人们经常引证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在建筑作品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作品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在艺术作品中,物因素是如此稳固,以致我们毋宁必须反过来说:
58、神庙在其阒然无声的矗立中才赋予物以外貌,才赋予人类以关于他们自身的展望、只要这个作品是作品,只要神还没有从这个作品那里逃逸,那么这种视界就总是敞开的。①神的雕像的情形亦然,这种雕像往往被奉献给竞赛中的胜利者。它并非人们为了更容易认识神的形象而制作的肖像;它是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使得神本身现身在场,因而就是(ist)神本身。相同的情形也适合于语言作品、在悲剧中并不表演和展示什么,而是进行着新神反抗旧神的斗争。由于语言作品产生于民众的言语,因而它不是谈论这种斗争,而是改换着民众的言说,从而使得每个本质性的词语都从事着这种斗争并作出决断:什么是神圣,什么是凡俗;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高贵.什么是粗俗;什么是主人,什么是奴隶(参看赫拉克利特:残篇第53)。
59、 刘荣 苦力 林兰英杨 华
60、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层次丰富、内容复杂的文章,几乎涉及了所有与艺术哲学和美学有关的东西——甚至更多。
61、这段时间突然想到《存在与时间》有一定意义,如果从更高的视角看他的著作也并不难理解。文子和谭子都曾说过:虚实相通谓之大同(大通)。
62、(4)雷克拉姆1960年版:有艺术(EsdieKunstgibt)。——作者边注
63、《禁闭》的故事颇为荒诞不经,在无日无夜的地狱中,关押着三个生前犯有罪恶的灵魂,加尔森是唯一的男人,他生前私生活极其混乱,后来被征召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因临阵逃脱被捕并执行了枪决;伊奈丝是名同性恋,她勾引表嫂,导致表哥的惨死,心理崩溃的表嫂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和伊奈丝的生命;艾斯黛尔是一名贵族太太,她对丈夫不忠,把私生女从窗口扔了下去,导致了情夫的自杀,她后来因肺炎去世。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