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67句)
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
1、(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2、孔子教育弟子,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
3、(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
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
6、(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7、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4、解读:执政者要以仁道治国,具体来说就是执政者要敬其事,对人民有公信力,爱护民众,节约经费,让人民服劳役要在农闲之时。直到今天,孔子这种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还闪耀着光芒。
15、(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16、(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21、●“全国十二时辰”爆火,星麓版本过于真实...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3、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4、(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25、(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26、(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7、解读: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庄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庄重而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30、(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1、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32、(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33、(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5、(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6、(译文)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37、(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9、(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1、(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2、(注:射,古代的射礼,大射礼规定两人一组,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组射完后,再作揖登堂饮酒,负者先饮,胜者陪之;揖,拱手行礼)
4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44、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45、今天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孩子在小学阶段需要背诵的《论语》名句,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收藏起来。
4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8、(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49、(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50、《诗经》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它由国风《周南》开始,而《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5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2、(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53、☞读书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校长这一段话刷爆朋友圈
54、(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55、(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7、(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58、(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9、(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60、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2、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三点,是有感于当时社会风气的颓坏现象,说像这样子的社会,就没有什么可看了,感叹当时文化思想的衰落。孔子所说的实际上是礼要以内在的真实感情为基础,认为人的道德内在性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不能化为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历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维护统治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可是,如果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对他人的爱和尊敬,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实现无限膨胀的私欲的规定而已。
63、(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64、(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5、(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66、(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