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的道德经精髓(59句)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
1、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说,道法自然,其实是遵守自然之道。(老子的道德经精髓)。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5章
3、圣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4、(释文)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
5、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6、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7、哲学是人类探讨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和如何去改造这个世界的学问,可以说是所有其他学科之源。那么在中华文化里,道德经之于中华文化的作用就堪比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哲学!
8、(释文)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9、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可以说,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半个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11、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月未圆”是最佳境界,也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享受殆尽,有势力不可依仗殆尽,凡事多留有余地,才能避免招致老天的妒忌,最后保全更多福气。
1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13、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大道是外部的客观规律;悟道,就是让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可是我们的主观却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主观最典型的运作方式是:把有限的知识当成真理,把个人的认识当成普遍真理,把有限的经验变成永恒的真理。这当然就会出错,比如,我们平时想事,肯定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平时说话,肯定是在说“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观”在说话。
14、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
15、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老子的道德经精髓)。
16、对人而言,就是不刻意。只要你不刻意,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顺其自然。
17、就像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气候的寒来暑往,枝头的叶绿叶黄——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包含在“道”里边,都遵循着“道”的这个运行规律。
18、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19、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20、当然我们人类,也概莫能外。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头一句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21、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历史上将会失去一个伟大的庄子,失去魏晋时代那些张狂的、痛苦的魏晋名士们,失去像严光、陶渊明那样的淡泊自守的隐士,失去仙风道骨的李白,失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失去了一大批在顺境中淡薄、在逆境中不失志向的知识分子。
22、这个道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包括自然之道,也包括社会之道,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导我们做人处事的为人之道。
23、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5、其实总结起来,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这4句话。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主要是介绍,“道”是如何运行的。
26、(释文)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27、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8、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29、学校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泰平!
30、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31、形象。老子很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哲理名言,并以此回答人世的难题,“治疗”人生的困惑,启迪大家的智慧。比如《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思想是“道”,但“道”具体是什么?非常玄妙,很难说清楚,老子很聪明,他用水喻道,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停留在低洼的地方,甚至是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它自己很卑微,但实质上却很伟大,这就很接近于“道”。这样一来,大家对“道”就有了很鲜活的认识。
32、《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33、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34、如果我们把“道”看作一个个的个体,那这种对立就像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等等,推而广之。
35、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36、为什么一定会有这种现象呢?可不可以完全杜绝呢?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就很好的回答了上面的两个问题。就是说这个“道”,必然有正反两面,它才会循环不息的运行。
3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38、人生的福气和祸患是互相转换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则,如果你骄傲自满了,就容易招致祸患;如果你奢侈浪费了,就会让福气偷偷溜走。
39、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40、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2、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4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4、《道德经》里面有许多精华和智慧,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白岩松则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所以说,我们要想多多增长智慧,再忙也要抽时间读读老子《道德经》。
45、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6、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例行,就必然会有例外。
47、一个轻易许下承诺的人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暗藏玄机,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一定不能轻视对手。
48、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49、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50、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51、老子:男,汉族,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东周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今河南陈州)人,另一说为:山东曲阜人。生卒年月,失载。
5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53、从发源上讲。有人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均来自于《易》。这句话大有玄机。孔子从乾从阳,老子从坤从阴。所以孔子儒家观点,至大至刚,天地正气,能伸能长,犹如一棵顶天立地的巨木,不断向上、向外扩展。老子道家观点,阴柔圆融,能收能藏,往往能看到事物背面的东西,犹如让人从巨木,渐渐缩回,重新变成一颗生命的种子,回归生命的原点。
5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23章
5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56、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57、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58、那么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面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轻之轻者上浮成为天,浊之浊者下沉成为地,于是天地就这样形成了,阴阳二气也便产生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