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65句)
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1、二傻子们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终于学到一个知识。我要记住喽,有空向别人炫耀。(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3、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4、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
6、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7、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批评。孔子的答语层次很清晰,「行己有耻」的人修养最高,在外交场合能达成对国家的职责;次等的人在国家层面上大概没什么贡献,但至少在宗族和本地尽到了责任,被称赞为「孝弟」;第三等人做事既不从对国家的意义,也不从对地方社会或家族的意义思考,关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言必信行必果,就算自己过去的言论不正确、想做的事不该做,也非要把它做了。这大概是为什么孔子说这是「小人」的原因吧。
8、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9、孟子所犯的一个最低级错误,就是没有精确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最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10、关于“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中的原话是: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2、(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
13、·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4、曾子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成了信誉的典范。《增资烹煮》的故事,也千古流传。给我们以启示和启迪:一个人如果讲信誉的话,那么,他就会立足于世上。并且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将一事无成,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
1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6、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1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21、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22、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3、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2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信的品质,看成是车之两轮与鸟之两翼,人生道路是否顺遂,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诚信的品质。
25、孔子并非鼓励鼓励言行不一。他看到了问题所在:有些坏人在某些时候说的话,也是真诚的,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能都坏;有些好人,某些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对。再进一步,即使是君子之道,完全真理,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需要特定环境,特定时空,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纠偏。为避免名人名言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当作攻击他人的武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能专因一个人说过什么话就去举荐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行事有缺陷就连他说的话也不理。
26、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7、“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28、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29、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所以孔子把它定义为小人,当然,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小人的意思,他是意思是只是一般人,普通人,不是大人,不是明明德的人。
30、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31、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孔子强调仁义礼,孟子加上了智,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又加上了信,因此“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的“五常”,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最核心的价值观。
32、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33、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4、让我们想象一位领导者L,ta承诺了要去做一件事,但后来发现它是不道德的,便「食言」不去做了;或者这件事本来已经开始推行,后来因为许多人反对,发现这件事实际上不该做,便「出尔反尔」,把这件事撤回不做。这样的食言和出尔反尔,确实会损害L本人的声誉,使公众和上级意识到她的缺点——毕竟撤回证明了一开始决策的错误,证明了她能力的不足——但即便如此也要撤回,这是君子应该做出的选择。这时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放下个人毁誉,真正从共同体利益去考虑的表现。虽然社会对她个人的能力评价因此而变差,但孟子想说的是,我们对她道德水平的评价却应该提高,因为在这种情境下能做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恰恰是伟大的。「言不必信」与「言而有信」因此并不矛盾,它们是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道德准则。通常来说,一旦做出承诺,应该言而有信;但在所言、所行可能不符合「义」的时候,则应该将前一条道德准则降到较低的位阶,这就是「言不必信」。
3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6、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37、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38、《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9、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士」呢?在春秋时代,「士」还不像后代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也可以指贵族中低于大夫的阶层。因此孔子从他们的职业使命和社会地位,描绘了最高的和次高水平的士。当子贡又问「那比这更差的呢?」孔子便说,这类人呢,说过的事就肯定将它实现,想做的事就非要做成,这是一副小人的样子。至于比这更差的,孔子只能「噫」了。
40、 (出自):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41、网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读。很多像于丹一样装腔作势,一惊一乍。最常见的如:
42、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3、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4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5、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46、至于「言必信」中的言,指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承诺,也包括自己说过的任何话(莽撞的气话、吹牛的大话、违心的假话也属于「言」)。总之,只要我说过我要做,我就会做。这里要指出的是,发言人也是在同样的意义上用「言必信」这个说法的:我国要制裁相关美国企业,这件事不需要别国配合,也不是向别国做的任何承诺,纯粹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未来行动的宣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必」字。「必」使得「言」成为了对于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说过的,100%都要做;去做的,100%要做成。显然,这已经不再关乎是否讲信用的问题,而变成了「人的行动取决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而不是取决于别的原则」。
47、意思: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恪守信用。
48、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49、《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50、我们认为,正因为朱子与孟子处于“同一‘学术’档次”,所以,他才对孟子“赞赏有加”,进而把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置于了“五经”之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本末倒置!
51、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脱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为自己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觉得他很傻?
52、儒家的处世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庸,而它的方法论是过犹不及。儒家哲学提倡,为人做事要有理性主义的精神,要不偏不倚正好,不到是不对的,而过了头也是不对的。
53、我不是个吹毛求疵的人,我并不是想用一个字、一句话的误用去说明我们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我只是想用这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帮助大家看到背后更大的问题。对于被中国人奉为精神导师的孔子、孟子来说,如果我们有一天强大到能用武力实现统他们会为我们鼓掌喝彩吗?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许是: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都追求国家统一。只要是我们的地方,我们就要拿回来。只要「主权」(这是一个伴随着帝国主义传来的西方概念)属于我们,我们就要统治。
54、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55、这句话出自孔子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论的《孔子•子路》,具体原文如下:
5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57、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士是春秋时期武将里的中等阶级,士上面有将军,下面有兵卒,对这一阶级的要求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是限制有勇无谋、好战之人的标准。
58、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59、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终极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60、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6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62、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容许自己抱有“哎呀!我当时说错了,所以我可以不做了”的侥幸心理,知错就改毕竟是下策了,总是“狼来了”的人终究是难以在这社会上立足的。
63、硁硁然的意思是浅薄固执,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人,其实不过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并不可取。这里的小人是见识肤浅的意思,并非是如今所指的人格低下的卑鄙小人。
64、 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