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卡夫卡式(101句)
卡夫卡式
1、 在一组听上去严肃庄重、复杂高深的一百首四行诗中,有一种几乎是孩子气的简单,伟大的杰克诗人扬·斯卡采尔写道:
2、 我14岁时第一次读到《城堡》,这本书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彻底地让我心醉神迷,纵然它所包含的广博浩瀚的认知(卡夫卡式的全部的真正含意)当时是我所无法理解的:我头晕目眩。
3、一名布拉格工程师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他去参加了讨论,又回到布拉格。回去几个小时后,他在办公室拿起《红色权利报》(d的机关日报),在上面赫然读到:一名捷克工程师被派去伦敦参加研讨会,他面对西方新闻界作了一个诬蔑他祖国的宣言,然后就决定留在西方了。
4、 阿玛莉亚试图为自己的家庭辩护。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仅不可能找到裁决的来源,而且裁决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上诉,求饶,你必须首先被宣判有罪!父亲恳求城堡宣布他的女儿的罪行。因此,说罚求其罪是不够的。在这个伪神学的世界,被罚者恳求认可他们的罪!
5、比如,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莎某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但他最担心的问题却是如何准时上班。当然,准时上班绝无可能。(卡夫卡式)。
6、对于国际影评人来说,他们在《我不是潘金莲》里看到的李雪莲,与丈夫假离婚后丈夫再婚,从法律角度讲她好不占理,可是从人情角度她又值得同情,
7、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那样,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8、*如果有谁在这个世界之内爱他人,那么这与在这个世界之内爱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当亦非更正当。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第一点是否做得到。
9、卡夫卡的命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处境和挣扎化为寓言。
10、我只有委托房东格鲁巴赫太太去了一趟银行,慌称我被马车撞伤了腿。医生让我卧床休息。哪也去不了。行长开恩地允了我的假。我躺在床上,两眼呆呆地望着那被雨水洇渍了的天花板。怎么想也想不出,我究竟干了什么犯法的勾当,以至于法院要逮捕我!我相当肯定:我守法交税,没有做违法勾当。法院肯定是搞错了。只要我亲自向他们说明。他们会承认错误的:他们搞错了!
11、 然而,这个说法需要改正一下:“卡夫卡式的”并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或政治概念。有人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对异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一言以蔽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成分:既没有金钱,也没有金钱的权力,没有商业,没有财产和财产拥有者或者任何关于阶级斗争的东西。
12、10罪愆总是公然来临,且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这归结于它有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不可的。
13、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14、卡夫卡这些灰暗惨淡的故事中,也不乏幽默元素,扎根于他所描述的事件的荒谬逻辑中。因此,一方面很容易识别当今世界中的"卡夫卡式",那就是我们依赖这个日渐繁杂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真实影响,但结果却发现自己说的每个词语,都被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人,按照某种我们不知道的规则进行着审判。
15、我们读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尼采的遗绪。
16、从1978年起,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一批来自各国的德语文学专家,开始按照当代文学的标准来编辑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和遗稿,并由菲施尔出版社(S.FischerVerlag)陆续出版。
17、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可以明白这句话:他档案中的一个错误将他抛向了伦敦;就这样,他在布拉格游荡,成了真正的幽灵,寻找着丢失了的身体,而他进进出出的那些办公室在他眼里仿佛来自一个未知神话的漫无边际的迷宫。
18、"Kafkaesque卡夫卡式噩梦"究竟何解呢?
19、在谈到产生卡夫卡式现象的微观社会实践时,我不光想到了家庭,还想到了卡夫卡度过整个成年生活的机构:办公室。
20、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21、在这一视角中,作者对卡夫卡作品中“弱者”形象予以特别注意,为他的文化解码绘制一幅“弱者”生存图,显示出卡氏作品中突破威权的政治寓言。
22、这种诠释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卡夫卡抓住了人类生活的一些具体处境,而这种诠释却认为那只是个寓言),但深具启发意义:在权力被神圣化的任何地方,权力自然而然就生出它自身的神学;在权力像上帝一样为所欲为的任何地方,权力就引起对于它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就可以用一种神学语言来描绘。
23、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在家受到压抑、胆小脆弱,又追求美好,但却常常失败,内心幻想浓重;《地洞》中表现小人物胆小心理,权威不可抗拒,障碍不可克服,孤独不可忍受,真理不可追求。
24、相信进步意味着不相信进步已经发生。这其实不是相信。
25、 第三: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承受不了其罪行的重量,为了找到内心的安宁,他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意对他的惩罚。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罪求其罚”(theoffenseseeksthepunishment)的情境。
26、你自身接纳恶魔时所怀的隐念不是你的,而是恶魔的隐念。
27、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明确的意涵。
28、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
29、怪诞:《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引起别人的讨厌,最后产生了消灭自己的决心,虽然情节显得怪诞、奇怪,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30、10大家对A.都非常友好,就像是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张出色的台球桌,连优秀的台球手都不让碰,直到那伟大的台球手到来,他仔细地检查桌面,不能容忍在他到来之前造成的任何损坏。然后,当他自己开始击球时,却以最无所顾忌的方式大肆发泄一通。
31、非法移民,再加上这样一个宣言,可不是件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来年监狱的。我们这位工程师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文章讲的就是他,肯定没有错。他的女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吓了一跳:“天啊,”她说,“您回来了!这可不明智;您看到人家是怎么写的吗?”
32、*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了。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自愿现出原形,不会是别的,它将如醉如痴地在你面前飘动。
33、 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所受到的惩罚是强有力的警察监视。这一惩罚所需要的罪行并没有犯下,工程师被指控移民,最后以事实上的移民而告终。罚终于找到了罪。
34、第公务员只跟匿名的东西和卷宗打交道:这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35、 把一部小说置于这样一个服从的、机械的和抽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惟一冒险是从一间办公室搬到另一间办公室,似乎与史诗的本质南辕北辙。因此,问题来了:卡夫卡是如何设法把这样灰暗的、反诗歌的材料转变成了引人入胜的小说?
36、如果当时有这种可能性:建造巴比伦之塔,但不爬上去,那么也许会得到允许的。
37、这个故事取材于卡夫卡大师的作品《审判》(细节部分经个人改编。)。若想了解真正的卡夫卡大师作品。请翻阅原著。卡夫卡大师在文坛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大师地位。他的文笔及文风所指,后人称做卡夫卡式。在卡夫卡大师看来: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卡夫卡式也就是意指既害怕孤独,又渴望孤独的一个矛盾悖论心理。
38、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感情是复杂的,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写明是哪座城市,但分明又像是布拉格。他笔下的布拉格是座忧郁而压抑的城市,或者说,并不是布拉格,而是城市和社会生活本身让他感到压抑。卡夫卡曾写道:“这里原是我的中学,它后面那栋楼是大学,再往左走一些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的整个人生都局限在了这个角落里。”卡夫卡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开始了写作。
39、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彼此相称的。
40、再后来,一次次的开庭、一次次的取证......而我一次次的找人,一次次的抗辨。我变得谨小慎微起来,生怕自己在某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会犯什么过错,努力去回忆,寻找,捕捉。我开始失眠起来,身体也一天天差起来……
41、正如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常被生活“异化”,却依然在充满荒诞底蕴的现实生活中挣扎一样,李雪莲二十年的喋喋不休只是想向人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42、而另一方面,通过加深我们对荒谬的关注度,卡夫卡也让我们反省了自身的缺点。他通过此举提醒着我们,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因此我们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43、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描述了职场对人的压抑,用评论界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化城市中“人的异化”问题。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葛婉娜女士告诉笔者,这本书适合于对卡夫卡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对生活有些困惑,或是感到孤独和压抑的人们,通过读这本书,他们会觉得有许多共鸣。书中就写到了这点,我们容易将这些感觉和卡夫卡本人以及他日常赖以谋生的工作联系起来,长篇小说《审判》的主人公银行职员K,在许多方面都很像作者本人。葛婉娜女士在读这本书之前也认为卡夫卡就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但其实并不是那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塑造人物的想象力,才让卡夫卡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44、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45、 卡夫卡式的也不符合极权主义的定义。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既没有d也没有意识形态及其行话,没有政治,没有警察,也没有军队。
46、10“然后他回到他的工作中去,仿佛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这是一句我们熟悉的话,记不清在多少旧小说中出现过,虽然它也许没有在任何小说中出现过。
47、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
48、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49、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一是人物困境,无论是流传最广的短篇小说《变形记》,还是长篇小说《城堡》和《审判》,人物都处于无法摆脱的困局之中,而这种困局来源于周围环境与整个社会体系,
50、另外一方面,圆形构图有许多不可打破的拍摄方式,例如它必须不能使用高对比度颜色,不能使用大特写及过肩镜头,另外也不能快速地摇移和间接。
51、 非法移民,加上一份那样的声明,可不是一桩小事。那得坐20年牢。我们这位工程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丝毫不用怀疑,文章提到的就是他。他的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大吃一惊:我的天哪,她说,你回来了!我搞不明白——你看没看到人家是怎么写你的?
52、K不知道他是为什么而被控告的。在《审判》的第七章中,他决定审视他的一生,他的过去,“连最小的细节也不放过”。“自我负罪”的机器开始启动了。被控告的在寻找他的过错。
53、 在卡夫卡那里,逻辑颠倒了过来。受到惩罚的人并不知道惩罚的理由。惩罚的荒谬是如此不可忍受,以至于为了找到内心的安宁,被告需要找出惩罚的正当理由:“罚求其罪”(Thepunishmentseekstheoffense)。
54、64/逐出天堂就其主要部分而言是永恒的;被逐出天堂已成定局,在尘世生活亦不可避免。尽管如此,过程的永恒性(或照尘俗的说法:过程的永恒的重复)却使我们不仅期望有一直留在天堂中的可能,而且事实上一直有留在那里的可能,不管我们在这里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一点。
55、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是一个“看似荒谬,但是中国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故事。”
56、但对工程师来说,知道自己的故事是喜剧的,只是一个杯水车薪的安慰。他被困在自己生活的玩笑之中,就像一条鱼被困在玻璃缸之中;他不认为这好笑。确实,一个玩笑只对那些在玻璃缸前面的人来说是可笑的;而卡夫卡式则相反,它把我们带到鱼缸内,带到一个玩笑的内脏深处,带到喜剧的恐怖之处。
57、 但是,如果人的生活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到达的地方,在非人的或超人的地方,那么,我们突然进入了神学的领地。实际上,卡夫卡最早的评论者便把他的小说解释为宗教寓言。
58、JohnVarley|HolyIslandCastle(1810)
59、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乡村医生》就运用了梦幻的笔法。
60、作者将卡夫卡放到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发挥卡夫卡文学世界所蕴藏的文化乃至哲学意义。
61、认识开始产生的第一个标志是死亡的愿望。这种生活看来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种又不可企及,人们不再为想死而羞愧;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这种想法包含着一点残余的信念:在押送途中,主人会偶尔穿过通道进来,看着这个囚徒,说:“这个人你们不要再关下去了,让他到我这儿来。”
62、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法忍受他负罪感的重压,为了找到安宁,他自愿接受惩罚。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处境:有过错就一定有惩罚。
63、 第职员只跟无名之人打交道,跟档案打交道:那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64、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65、 权力的催眠之眼,对自己罪行的苦苦搜寻,排除以及被排除所带来的极大痛苦,对顺从的定罪,现实的幻象性和档案那魔法般的现实性,对私人生活的不断侵犯,等等——历史在其巨大的试管中对人所施行的所有这些实验,卡夫卡都都在他的小说中施行过了(时间上早了许多年)。
66、她的困境,正是人情与法制之间的矛盾,与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如出一辙。
67、真正的敌对者那里有无穷的勇气输入你的体内。
68、"SomeonemusthavebeentellingliesaboutJosefK. Heknewhehaddonenothingwrong,butonemorning,hewasarrested."
69、可既然人的生活只是影子,既然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企及处,在非人处,在超人处,那么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神学。确实,最早诠释卡夫卡的人都把他的小说解释为一种宗教寓言。
70、而除了国际电影节,影片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的试映同样大获成功:
71、就这样完了?把我的身份都搞错了。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散庭了?!不行,我要找律师、找一切能帮助我的人来解决这场无妄之灾。让这个所谓的法院见鬼去吧!
72、 在卡夫卡式的世界里,喜剧不是悲剧的对应物(悲喜剧),这一点不像莎士比亚;在这个世界里,更轻松的笔调并没有让悲剧变得更可以忍受;它没有伴随着悲剧,根本没有,它把它摧毁在萌芽状态中,因此剥夺了受害人有希望得到的惟一慰藉,在悲剧的庄严崇高(真实的或假想的)中得到的慰藉。工程师去国离乡,每个人都哈哈大笑。
73、据看过影片的人介绍,影片在婺源农村部分使用的是圆形画幅,在北京地区使用的是1:1的正方形画幅,婺源农村是徽派文化,建筑与自然都多圆润的线条,这种线条和圆形画幅匹配,带有中国画的韵味,而北京地区的建筑多以平直的线条为主,这种设计体现出权威法治,自古以来,人情讲究原画圆融,而国家法治追求的是规矩方正,《我不是潘金莲》里李雪莲遇到的问题,正是人情与法制之间的矛盾,与这种方圆构图形成很好的对照。
74、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神秘、异化力量的象征。
75、 有两位先生,都是十分普通的家伙(不是“检查员”,像法国传统中那样),一天早晨让躺在床上的约瑟夫·K大吃一惊,他们告诉他,他被逮捕了,接下来吃光了他的早餐。K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务员:他没有把这两个人从他的房间里赶出去,相反,他穿着睡衣站在那里,开始啰哩吧嗦的自我辩护。当卡夫卡向他的朋友们朗读《审判》的第一章时,每个人都笑了起来,包括作者本人。
76、 人们常常感到疑惑,不知道卡夫卡的小说究竟是作者最个人化的、最私人性的冲突的投射,还是对一种客观的“社会机制”的描述。
77、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78、那位布拉格工程师的故事有滑稽故事、有玩笑的性质,它引人发笑。
79、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d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80、生活中人人都在扮演角色,但又不是人人都有话语权。李雪莲想要维系婚姻,却被“假离婚”,想要挽回婚姻,却被说成是“潘金莲”。
81、*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
82、*需要由蛇来居中斡旋;恶魔能诱惑人,却无法变成人。
83、 极权主义国家的真实世界与卡夫卡的“诗歌”交汇在一起,这始终有点怪异,它始终证明了,诗人的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可捉摸的;荒谬的是:卡夫卡小说中巨大的社会、政治和“预言”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们的“不介入(nonengagement)”,也就是说,在于它们的完全自治,疏离于所有的政治规划、意识形态概念和未来学预测。
84、许多亡者的影子成天舔着冥河的浪潮,因为它是从我们这儿流去的,仍然含有我们的海洋的咸味。这条河流对此感到恶心不堪,于是翻腾倒流,把死者们冲回到生命中去。但他们却欣喜万分,唱起感恩歌,摸着这愤怒的河。
85、 如果说我如此热情地拥抱卡夫卡的遗产,如果说我把它当作我的个人遗产来捍卫,那并不是因为我认为模仿不可模仿的东西(并重新发现卡夫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而是因为它是小说(作为小说的诗歌)彻底自治的一个绝佳实例,任何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实例。
86、有人感到惊讶,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何其轻松,其实他是在往下飞奔。
87、正确的解释却是,一个魔鬼上了他的身,无数小魔鬼就纷纷涌来为大魔鬼效劳。
88、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89、事情终于有了结束。第二年我31岁生日这天,两个黑衣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不由分说地架着我带上汽车。蒙上头罩,反绑双手。我大声抗议着、踢打着。然而无济于事。他们比我强壮得多得多。在他们看来,我的反抗如同顽童玩耍一样的可笑。不知开了多久,汽车嘎然而止。我的眼前一亮,头罩被取下来了。我发现我此刻身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中。诺大的矿场之中只有我和黑衣人们。”砰“我眼前的世界黑了起来。我慢慢的合上了眼帘。世界黑暗起来了!在临死前,我脑中最后一个想法竟然是”他们像条狗一样卑鄙地杀了我!“
90、 卡夫卡写的并不是宗教寓言,但“卡夫卡式的故事”(既是在现实中,也是在虚构中)和它的神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伪神学)维度密不可分。
91、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早上起床后,不知什么时候,门缝下被塞进来一张开庭通知单。让我今天早上十点必须准时到法院接受问审。而这家法院的地址我从来就都没有听说过。我向挂在墙上的挂钟望去,指针已指向九点半了。我边大声咒骂着,边匆匆穿上衣服,蹬上皮鞋。甩上门,边向街口跑去边四处打听那个所谓的法院地址。
92、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实际上,土地测量员K和布拉格的那位工程师都只是其档案卡的影子;他们甚至连这个都远远不如:他们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甚至没有资格作为影子而存在。
93、 卡夫卡那封写给父亲的、却从未寄出的著名信件证明,正是从家庭中,从孩子与父母被神化的权力之间的关系中,卡夫卡获得了“有罪化技巧(techniqueofculpabilization)”的知识,这成了其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在《判决》(一个和作者的家庭经验密切相关的短篇小说)中,父亲指控儿子,并命令他投河淹死。儿子认可了子虚乌有的罪行,并顺从地跳进了河里,就像在后来的一部作品中一样,他的后继者约瑟夫·K被一个神秘组织控告,顺从地任人杀戮。这两次指控、两次有罪化和两次处决之间的类似之处揭示了,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家庭里私人性的“极权主义”和他更大的社会视野中的极权主义之间的关联。
94、在卡夫卡的世界,档案就像是柏拉图的理念。它代表的是真正的现实,而人的物质性存在只是投射在幻觉屏幕上的影子。事实上,土地测量员K和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都只是他们档案卡片的影子;他们甚至远远达不到这点:他们只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也就是一些无权作为影子而存在的影子。
95、在这样一个服从、机械和抽象的世界中(其中,人的惟一经历就是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放置小说,这一点显得跟史诗的本质相反。所以就有了这个问题:卡夫卡是如何将这样一种灰色的反诗性材料转化成引人入胜的小说的?
96、「推荐语」故事里的主角朱丽叶更是陷入到了自己妄想的世界里——夸张的参天大树、奇怪的印度人、荒诞的性幻想、诡异的家庭聚会……一切视觉在费里尼的镜头下显得如此天马行空、匪夷所思。
97、关于魔鬼的知识可能是有的,但对魔鬼的信仰却没有,因为再没有比魔鬼更魔鬼的东西了。
98、 撇开神秘化和传说不谈,没有任何显著的痕迹可以追踪到弗朗茨·卡夫卡的政治兴趣;在这个意义上,他不同于他在布拉格的所有朋友,不同于马克斯·布罗德、弗朗茨·韦尔弗、埃贡·艾尔温·基希,也不同于所有的先锋派作家,他们声称了解历史的方向,沉湎于召唤未来的面孔。
99、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100、你处于闹市之中,试图躲避一个人的孤独,而同时又厌烦身边人的世俗,想要脱离他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卡夫卡式孤独。”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极度的繁华让我厌恶。“一种水中来火里往感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