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阳明心学28字口诀(87句)

时间2023-07-17发布admin

阳明心学28字口诀

1、所以说,阳明的心学,是在“感悟”引发的思考中产生的。

2、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3、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4、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阳明心学28字口诀)。

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7、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8、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9、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0、心学能够跳出经学圈,以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与长期思考的思想碰撞后而产生。所以心学的形成,背景是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心学的核心内容,能够以心立言,以心为本体,这个在哲学史上可称得上心学;审美体验的哲学观,给人以开创性思维研究哲学带来影响。

1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2、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1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4、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6、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阳明心学28字口诀)。

17、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18、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19、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20、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1、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22、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3、在这个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直在提速,在追求,在赶超,我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慢下来,可以细细品味继续追寻的方向,知道最终的目标,有时候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阳明心学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学问。

24、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25、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26、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7、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28、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29、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30、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31、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3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33、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3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5、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36、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38、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3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40、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41、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42、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43、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44、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4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6、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47、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48、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4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0、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51、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52、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53、即使朋友间的互相帮衬时,帮衬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朋友,才能让彼此心无隔阂。

5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56、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57、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8、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59、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60、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61、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62、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63、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64、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65、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6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7、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68、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69、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70、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71、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72、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73、他还提出,“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超然自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体验哲学可以说是体验美学。

7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5、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76、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7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78、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79、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80、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81、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82、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83、从心学核心思想体系的倾向性来看,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相通一气的。比如,“良知”一说,其实质与儒家的“性本善”没有什么不同;“致良知”与儒家的“克己复礼”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作为独立的哲学流派来说,未免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8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8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6、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