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31句)

时间2023-07-16发布admin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1、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辩证法作了较为明晰的表述,而详细发挥则在《巴门尼德篇》中。在《国家篇》的第七章中,柏拉图的既平行又互补的三个“喻”,即“日喻”、“线喻”和“洞喻”反映出认识论与本体论的融合。辩证法家不同于智者,为“一个能正确论证每一事物的真实存在的人”(注:柏拉图:《国家篇》534B。),不是搅乱表象,而更重要的是追问本体。黑格尔关注是否能觉察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柏拉图的辩证试题为:“能不以眼睛及其它感官,随真理至纯实在本身。”(注:柏拉图:《国家篇》537D。)作为理念世界的觉识,可知世界是借助辩证之力而至的知识,其顶点为善者之本质,而其它科学,如几何学和与之相关的诸科学,因其所使用的假设未经任何阐释则无法洞悉实在。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不以假设而直升至初始原理自身,以便在那里发见真实的根据。”(注:柏拉图:《国家篇》533E。)因此,辩证法被悬置于教育体制的顶端。

2、1黑格尔首先说:“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法哲学原理》,第10页。)黑格尔用抽象定义的方式指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意志而没有自由,只是一句空话”(同上书第11-12页。),亦即不是意志。既然人人都有意志,那末人人都有自由,也就是人人都有其伴意志自由以俱来的权利。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说法,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同上书,第29页。)(“定在”这里作为实现或体现解)。这种不经过矛盾斗争,人人都一般地、自在地享有的权利就叫做“抽象的法”。“法”字在这里主要应作“权利”解,因为德文原字Recht,具有法、权利、正当三个不同的意思。这里的“抽象的法”主要是抽象的权利的意思。抽象法或形式的法有如下的特点:因为抽象法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所以它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同上书,第46页。)……“……人唯有在所有权(或财产)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同上书,第50页。)他并且强调“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或实现),它本身是本质的目的”。(同上书,第54页。)他斥责柏拉图的理想国“侵犯了人格的权利”,因为“它以人格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为普遍原则”。(同上书,第55页。)(p512-513)1他从辩证法出发来分析,认为不法是法的否定,刑罚是对于不法(否定法的东西)的否定。同样,犯罪是一种暴力的强制(他叫做第一种强制),刑罚就是对强制之强制(他叫做第二种强制)。所以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通过刑罚对于不法和犯罪的否定,法、正义就得到恢复和维护。……黑格尔还认为施用刑罚不是个人主观上从外面去处罚犯人,而是按照犯人行为自己的逻辑,或他自己的法的观念,他就应该得到处罚。所以他说:“刑罚既被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同上书,第103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中曾引证了黑格尔这句话,并反对杜林对黑格尔这一学说的歪曲。)换言之,在处罚犯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唤醒了他自己原来的意志和自由。所以黑格尔不仅赞成“对犯人处刑必须得到他的同意”,而且进一步指出,“犯人自己的意志都要求自己所实施的侵害应予扬弃”。(同上书,第106页。)(p514-515)

3、4质、量和度——从变这个概念里面,从中就可以产生出第二个层次:质、量和度。这是他的存在论里面的三个大的环节,从质到量到度。有、无、变都属于质,都是一种性质,产生和消灭嘛。那量就是质的真理,量就是质的归宿。而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叫度。度是质和量的统是量质互变的统一。度就成为了一种规律。

4、马克思说的否定辩证法,即指消极的理性,列宁说的对立统就是指积极的理性。(p268)

5、c.推理。推理划分为质的推理,量的推理,反思的推理,必然的推理,最后是概念的推理。它最后是要上升到概念的同一性的恢复,就是要恢复概念同一性。概念、判断和推理,最后回到概念。但是回到了概念,它的层次就大不一样了。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这样一个过程,恢复到概念,这个概念虽然也是自由的,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必然性。在必然的判断和必然的推理里面,使这个概念的同一性成为必然的了,就显露出某种客观性。

6、1黑格尔在谈量的时候,对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方法作了批判。机械唯物论者,认为绝对是量,和说绝对就是物质一样。从科学方法上来说,把量的范畴绝对化,就会认为只有运用数学计算的科学,才是科学,而认为社会科学亦即其它的科学,就不是科学了,如自由、法律、道德、宗教上的上帝,因其都不能用数来计算和衡量,也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因此就认为学社会科学得不到科学知识,就否定其为科学,从而走上不可知论。由于不能用数学来计算,就只满足于模糊的表象,听任个人的高兴任意猜测想象和解释。黑格尔认为社会科学仍然可用概念和逻辑的方法来论证和解释。新康德派就认为历史科学没有规律,只能用猜测和经验来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就可用来批判这种看法。(p288)(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7、《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

8、1换言之,战争,在他看来,不惟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他不具体分析战争的社会根源、历史条件或种种基于客观条件的必然性,而唯心主义地从伦理出发去宣扬一般战争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他也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而漫无边际地宣扬战争有保持民族伦理生活的健康、防止长期和平会使民族腐化堕落的作用,(同上书,第324页。)这显然是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冒险和殖民主义扩张提供理论的基础。当然,当黑格尔歌颂战争的伦理意义时,他心目中也许是想到拿破仑战争曾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复兴,似乎增进了日耳曼民族的所谓“伦理的健康”。这显然表示黑格尔只是片面地、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对拿破仑战争缺乏科学的、历史的分析,才会得出这种唯心的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后人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为全世界、为欧洲人民,特别为德国人民带来重大的灾殃,已讽刺地用历史事实驳斥了黑格尔认战争有保持伦理健康和防腐作用的荒谬思想。(p53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9、1前一种变化,当然是指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变化;后一种变化,是“从一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参看《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1卷,第362-363页。)这里,黑格尔显然认后一种变化才是发展,才是概念的变化。……在黑格尔看来,概念的变化或发展是指有内在联系、有内在必然性的辩证的变化而言。在时空中的机械的运动变化,不能说是发展。(p464)(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10、思想对物质认识时,概念是重要的,但不能抛弃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基础,如个别事物桌子变了,但桌子的概念不变(永久性)。又如认为感性的东西无价值,通过理性解释,才有意义有价值,如一斤苹果不值多少钱,而画家画的苹果艺术品,则价值很大。(p255)

11、最主要的是康德把“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原则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发挥出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强调并论证“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中心原则。康德一方面证明自然界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同时又证明这是由先验的自我、理性的人或人的理性建立的,不是原来物自体所固有的。所以在这个唯心的世界上,他们可以自诩作为理性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翁。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令人感到地说,天地间有两个最崇高、最令人敬畏的、严肃的东西,就是“上有日月星辰,内有天理良心”。人在外遵守自然律,在内遵守道德律。这都是人自己建立的。人是自由的,人不是工具、手段,人是处在“目的的王国”之中。(p22)

12、概念赢得较大真理性表明概念本身并非独立存在的领域,而认识的确又始自表象。在黑格尔看来,“这两个领域在柏拉图那里被结合在一起,于是思辨的东西才表现在它的真理性里,亦即被表明为唯一真理;这是由于把感性的意见转变成思维而达到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0页。)作为理性知识的最高等级,柏拉图的辩证法充分体现了方法论的功能。

13、1黑格尔说,我们计算数的方法,往往认为是偶然方式,我们必须把它变成必然性,根据计算方法规定原则。积极的计算方法有三个:加法、乘法和自乘法;消极的计算方法,也有三个:减法、除法和开方。(p289-290)

14、1任何哲学体系都有方法,方法是活的,因此可以说任何哲学都有体系和方法的矛盾,或者说在其中体系和方法有别,一个固定,一个较灵活。(p409))

15、“二律背反”是日文译名,或译“理性矛盾”。背反即矛盾,二律背反,即对同一对象,提出两个相反的命题,在两个相反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同样的必然性、合理性,此即二律背反。这是在解释世界中提出的。(p259)

16、‌对立和矛盾是不同的,对立是外在的两个事物的关系,而矛盾是内在的。不能将两者混淆。矛盾是自己和自己的对立,是一般的对立所不能概括的。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矛盾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矛盾都是对立。其实矛盾是对立的极端状态,是一个事物的自相冲突、自我否定。比如,“黑的”和“白的”是对立,“黑的”和“不黑的”才是矛盾,才符合排中律。逻辑矛盾没有中间立场,不可调和。黑和白不论如何对立,它们之间毕竟还有红、黄等,黑和不黑之间则再没有什么中间物了,这才是真正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辩证逻辑看来恰好是万物的真正根基,某一事物自己不能和自己相容那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后面再没有根据了,矛盾就是无根据(德文Abgrund,又译作“无底深渊”),就是荒谬,也就是自由。自由是荒谬的东西,自由就是没有根据。所以萨特讲,人是被抛入自由的,没有理由。正如真正的爱不需要理由,爱就是爱,是自由,是荒谬的。从黑格尔这里也可以看到萨特、加缪等荒诞派的萌芽。真正的根据就是无根据,也可以翻译成无底深渊。奥古斯丁早就说过,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找不到根据。从形式逻辑来看,矛盾就是荒谬的,从辩证逻辑来看,它也是荒谬的,但是两个荒谬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必须排除的,但后者不能排除,它恰好是对立面之所以相互转化、得以统一的根据。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但它为什么会自我否定?没有为什么。万物都会灭亡,所以才会向对立面转化。

17、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18、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就是要寻找规律,寻找规律我们就寻找到了原因。规律就是本质,那么这个本质它和现象是对立的,一方面是力,另一方面仅仅是力的表现而已。

19、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20、1黑格尔生于1770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黑格尔19岁,法国革命进入高潮时,黑格尔还只二十多岁。……我认为实际情况是:黑格尔对于法国大革命的一些理想、口号、原则——自由、平等、打破旧制度,特别是自由,他大声说:“好得很”!但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践活动和群众运动,则高喊“糟得很”!黑格尔在学生时代和朋友在公园里种植了“自由之树”,以纪念法国革命。在日记上写了“卢梭万岁!”他在著作中始终称赞法国革命,称之为“光辉的日出”,谈到旧社会逐渐解体,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譬喻为新生的婴儿。……他责备法国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行为是可怕的,动辄把敌人推上断头台。……黑格尔由把人民群众说成是无定型的、野蛮的、恐怖的。他说,真理只有少数英雄伟人才能发现,“公共舆论中诚然潜伏着真理,但发现其中的真理乃少数伟大人物”。“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之一!谁在这里或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4页。)(p644-645)          著作简介

21、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就叫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中没有现象学这个名字,……黑格尔以前的实证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者认为科学就是记录现象,根本不是认识本质。(p85-86)

22、历史学家将黑格尔学派分为两个阵营,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汉博德大学的追随者,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伦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23、‌自我意识”这部分是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分裂和整合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如何建立的问题。这就是主观精神。而客观精神就是从这个自我意识引出来的。主观精神,这个自由意识的确立,使得客观精神的确立有了主观基础。人们有了自由意识以后,就想把这个自由意识变成一种制度。这个意识是我们人类主体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即自我与对象的一种关系。

24、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25、《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的深夜最后完稿的。这书的长序是1807年1月写成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p103-104)

26、1大家都知道,黑格尔自称全盘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声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中文本,第295页。)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观即基本上是持循环说,然而他的自然却是变化不息的。……克罗齐曾说,黑格尔“认为跟人类相类的自然是没有历史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商务印书馆,第90页。)这话也不完全合于事实。事实上黑格尔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的运动无始无终,不能说有历史。但黑格尔明确指出:“地球就整个来说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东西即是无历史的,地球有了历史,因此表明他是有生命的。”(《自然哲学》第339页一下“论自然的历史”部分,即《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57-468页。)黑格尔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真理。”(《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60页。)地球有了历史,则人活动于其中的自然界也有历史。事实上,黑格尔只是不承认机械的、无生命的物质运动有历史,他所反对的只是脱离概念的发展去谈自然在时间上的发展,他的缺点只在于认为在研究自然问题上,历史方法应从属于逻辑方法,颠倒了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的次序,并不是根本否认自然有历史,更不是否认地球——人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有历史。(p473-474))黑格尔论自然现象的辩证发展

27、1他明白地说:“自然作为潜在的理念,……并不永远是顽冥不灵或石头化了的东西,而乃是能叫嚣的、能扬弃自身进到精神的石头。”(《黑格尔全集》第9卷,格罗克纳本,第50页。)所以在黑格尔看来,自然不是永远静止地固定地是理念的他在,而是永远在矛盾发展之中的。黑格尔写道:“自然在理念中潜在地是神圣的;不过像它存在着那样,它的存在和它的概念是不相符合的;可以说,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同上书,第54页。)这就是说,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矛盾在自然里是没有得到解决的。自然乃是一个力求解除自身矛盾的过程。从上面引语看来,黑格尔不是片面地轻视或贬低自然,而是企图达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所以他说:“精神之所以是精神全凭自然作为中介。”(《小逻辑》,1)……黑格尔对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曾作生动的比喻。他说:“精神具有像亚当看见夏娃那样的自信力,宣称:你是我的血肉、我的骨髓。所以自然是一个新娘,精神要求同她结婚,不过自然是一个脾气很坏(具有偶然性、无理性一面)的新娘罢了。”(《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8页。)从引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比喻精神和自然的关系的作法来看,我们只能看到黑格尔爱自然、看不出他轻视自然的中世纪僧侣式的态度。(p450-451)

28、1因为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既然实质上与内容不相干,因此,它就只能考虑思维形式的正确性。而不能保证我们认识内容的真实性。不遵守形式逻辑必错,但仅仅合乎形式逻辑者未必真;所以如果不考虑内容,单纯运用形式逻辑,则它可能被用来得出与真理相背的结论,这正是形式逻辑的局限性。(p435))     黑格尔的同差别

29、1黑格尔虽然主张刑罚是一种报复,但他却把报复(Vergeltung)与复仇(Rache)区别开,要求避免无休止的复仇。……他并且指出,“在无法官和无法律的生活状态中,刑罚经常具有复仇的形式……在未开化民族,复仇永不止息“。(同上书,第107页。)他认为这不是表现法和正义的真正形式。(515)

30、‌知性的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着眼于力,着眼于抽象概念“力和力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黑格尔说,我们的意识的思维层次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叫作“超感官世界”。它是超感官的——感觉已经退场,知觉也已退场。现在是在跟概念打交道了。力是概念,力的表现、力的结果也是概念。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等等在康德那里作为关系范畴的概念,都是从力的概念产生出来的。你何以知道此处有个实体?是因为它作用于你,它有不可入性,你碰到了它,它不让你进去,它有排斥性,所以你知道它是一个实体;你何以知道有因果关系?因为里面有一个力的传递,原因把它的力传递给了结果;你何以知道这是交互关系呢?因为,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所以,这些都是作为力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力的概念和知性的概念相关。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