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故事隐喻(75句)

时间2023-07-05发布admin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故事隐喻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的3D电影初试啼声之作,早在《阿凡达》上映之前,他就设想要以3D拍摄这个故事。利用3D技术,李安拓展了这部电影的格局,让观众沉浸在派的艰辛旅程中,完全受到故事情感的牵动。李安说:“我希望这部片给人的体验,跟原著小说一样独特,因此也就必须在另一个次元里创作这部电影。3D是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它不只让观众陶醉在浩大的规模与冒险之中,也沉浸在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里。”

2、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派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派的帮助下上船。

3、然而从头到尾,派都没有绝望。一本旧的求生手册、海上的生物光、壮观的飞鱼群在空中画出的虹弧、闪闪发亮的碧波、以及一头跃出海面的座头鲸,都能让派得到喜悦。

4、水手死后,厨师用水手的肉做鱼饵钓鱼,母亲非常生气,还打了厨师一耳光,厨师没有还手。厨师不仅用水手的肉做鱼饵,他还直接吃水手的肉。

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著名作家扬•马特尔的代表作,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

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非徒具视觉上的满足感,当观众在真正的结局面前目瞪口呆时,人们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同时电影更将宗教与信仰推到每个观众面前,用一场无法证明的漂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8、“我愿给你此生最美,纵使我一无所有。”龙九给艺胜许下的承诺,是用一辈子来慢慢诉说。为了给艺胜买她喜欢的美少女书包,龙九被卷进了一起杀人案件,最后有了悲剧的结局。龙九虽然只有六岁孩童的智商,但是他却明白所谓父亲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在社会上,龙九是备受歧视的,只有在艺胜的面前,他才是备受尊重的那个人。艺胜有七岁,从心理年龄来看,艺胜要比龙九成熟得多。生活上,龙九往往是被照顾的那一个。但是就算如此,龙九还是担任着父亲这个角色。在听到如果认罪会让艺胜生活得更好的消息,在他不懂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就认罪了。只是单纯一个虚无缥缈的消息,龙九就能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的一切。再得知自己的认罪并不能改变任何情况下,这个单纯的男人后悔了,他并不是后悔自己认罪的行为,而只是后悔因为自己的决定,导致他永远地缺席了艺胜的人生。他智商不高,可是愿意倾尽一生,将一辈子的美好都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种爱,或许连一般的普通人都很难做到。龙九的去世,艺胜再没有了那个最爱自己的“阿布吉”,可是她保留了龙九最完整的爱,至死也没有改变。生未爱尽,死得永生。龙九的爱,是艺胜一生再难忘怀的温暖。

9、故事的过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派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10、厨子干掉了佛教徒,被母亲打,并且最后干掉了母亲,以至于诱发派的内心黑暗邪恶出现,老虎出现,咬死了鬣狗,象征着派干掉了厨子。

11、最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感觉到了许久都没有产生过的对于这个故事的难以抗拒,于是就想翻开这本书。

12、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忽,最终甚至影响了他被迫经历的旅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实故事隐喻)。

13、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14、人肉都吃了,为什么要回避吃老鼠的事实?只能说,杀死老鼠并吃掉,是派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15、因此,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当派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派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派的帮助下上船。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派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派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1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由李安执导,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阿迪尔等主演。该片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17、对于李龙九来说,他的世界中心,从来只有女儿艺胜。艺胜的笑容就是他竭尽一生想要拼命守护的幸福。他的世界很单纯,因为只有六岁孩童的智商,他不能承担一般父亲所能承受的生活的压力,他的能力有限,也没有办法给艺胜一个很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所有的一切障碍都没能阻止一位父亲想爱女儿的决心,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艺胜永远快乐。整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场景,而是那一声声催人泪下的呼唤——“艺胜啊…艺胜啊…”

18、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19、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美好事物背后的险象迭生也是有所体现的。在日本本州岛最南部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太地町的小村镇。96平方公里的镇上,住着约3600名居民,其中约1/3从事渔业。

20、在食人岛上,派将阿南蒂系在他手上的红绳,系在了可以吃的树根上,直接点明派吃了女友。红绳早已经脱色,变得惨白,也象征着这场爱情的惨烈结局。

21、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

22、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23、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忽,最终甚至影响了他被迫经历的旅程。

24、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李安执导,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70届金球奖等,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25、在第一层故事中,并没有出现猩猩被扔进海里被鲨鱼吃掉场景,而在第二层故事中,派却说母亲被扔进海里被鲨鱼吃掉了,这很可能就他在回避自己吃完厨师的肉后又吃了母亲的肉的事实,因为食母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26、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27、然而,这只猛虎一直住在我们心里,伺机而动。我们需要一直小心翼翼的照顾它才能不让它出来搞破坏,而很多时候,它并不是你引诱出的,而是别人。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你释放了心中的猛虎。

28、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

29、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他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30、这是一个很难让成年人信服的故事,于是派又讲了第二层故事。

31、通过无人悬浮岛的母亲身体外形等解读,观众可以做出以下的合理猜测——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老虎兽性上身,爆发了人性中最黑暗残忍的一幕,他吃了母亲的尸体。派最终得救,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森林,意味着兽性从派的身体中消失,人性中的善恶美丑重新归位。内心有猛虎,李安也想告诉观众,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老虎,而我们不愿正视或看不到他人的内心,通常都有一个令人战栗的疯狂和野蛮滞留其中。

32、此后,派训练老虎,一人一虎在太平洋上漂流,正当他们绝望时,救生船停靠在一座岛屿上,那里有淡水,有可以吃的植物根茎,但在晚上,派发现这座岛是座食人岛,于是一人一虎又开始漂流,终于漂到墨西哥获救。

33、电影制作专业|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2021年招生简介

34、我觉得还是直接从导演大大这里找答案比较靠谱,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35、同样,主人公幼年拥有多宗教信仰,派认为,这样就可以了解并接近神。而后来遭遇海难后,一种“诺亚方舟”式的漂流也无形中代表着全人类。

36、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37、高泪点选手也顶不住的短篇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

38、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也许人生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与自己内心的猛虎相处。

39、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40、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搭上一艘日籍货船。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

4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李安执导,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等主演的冒险、剧情、奇幻类型的电影,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国上映。

42、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43、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44、接着,鬛狗要吃摔伤的斑马,猩猩在旁吼叫,还打了鬛狗,鬛狗咬死猩猩,老虎冲出来咬死鬛狗。后来,老虎发现船上还有一老鼠,老虎又把老鼠也吃掉了。

45、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46、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派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电影中出现的莲花。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

47、如果电影只是要讲派漂流的故事,那么只需要向日本调查员讲即可,没必要再多一个工具人。

48、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49、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

50、但是,网上有人试过,香蕉是能浮在水面上的,所以派并没有说错。但李安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这里,并不是强调香蕉能不能浮在水面上,而是提醒我们,两层故事都是值得怀疑的。

51、镜头四:利用逆境    自从漂流开始,派就面临诸多危机,相比起外界的虎视眈眈和食物匮乏,更危险的是内心的精神崩溃。派刚经历了生离死别,又面临危机四伏的海洋,孤寂的派忧惧难排又不知所向……这些都折磨着派的意志,使他几近绝望。正如派所说:“(绝望)它是唯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绝望才能打败生活。”幸好老虎的存在分散了派的注意力,它使派警觉,保持思考和求生的欲望。“没有理查德·帕克(老虎名)我早就死了,对它的恐惧让我保持清醒,照顾它的需求让我得到意义。”这是派活下来的原因。   烦恼的存在是个事实,但它并非一无是处。佛门常讲:“烦恼即菩提,若无烦恼,亦无菩提可证。”正是烦恼招感的苦果使许多有情因“痛”而惊醒,发愿出离才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就连佛陀也示现因为看到生老病死之苦才舍王位出家,从这个角度表明烦恼之苦是众生的良师,所以佛陀也告诉弟子们要“以苦为师”。   另一方面,烦恼也可以被利用。凡夫都有贪瞋痴等烦恼,那不妨利用“贪”向往解脱之乐;利用“瞋”舍弃恶法;利用“痴”对名利得失麻木糊涂;利用“慢”对所断的烦恼轻视并自信能断;利用“疑”对世间所说“真理”加以分析……这就是利用烦恼转成修行的道用。就像影片中,老虎使派不至消沉,在与老虎的对抗中派保持了求生的信念。他告诉作家,他很感恩老虎,要不是理查德·帕克,他也不可能活到今天。

52、2013年R&H特效公司凭借少年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效奖,但在获奖前11天,该公司宣布破产;即使是获得奥斯卡奖,特效行业和特效人员的生存前景也实在不容乐观。

53、展现场景奇观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大艺术特色,影片种各种浩大场面,星河灿烂、波光潋滟、广阔无垠的碧海和电闪雷鸣的天空都让观众惊叹不已。少年派在开始漂流之旅和动物作斗争时,整个场景设计营造了汪洋大海中疏离、冷僻、孤独的气氛,运用浩大海平线构图给人一种空洞、茫然的感觉,同时导演也多用边缘构图搭配大远景,向观众展示渺小的人在浩瀚的环境中生存的艰难。李安在构建大海的场景时,通过大量梦幻的、失真的画面——点亮海面的水母、跃出水面的巨鲸、咫尺天涯的船只、平静如镜的海洋,让观众隐隐感知故事的虚构性。在艳美中展现凄凉,在这虚实虚幻中,激发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思考。

54、派说,离开印度对他父亲来说更难。派为什么会这说?在派的讲述,没有提及任何一件关于父亲离开印度很难的事。

55、第二层故事是现实的,但却最不可信,因为这个故事已经牵扯到了派的现实利益,就像当初派用圆周率来美化自己的名字一样,在这个现实的故事中,派必须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比如,他杀厨师是因为厨师杀了他母亲,而他最终,也只吃了厨师这个“恶人”的肉。所以第二层故事虽然贴近现实,但却是最虚假的,最不可信的。

56、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57、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AdilHussain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SurajSharma饰)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58、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59、然而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忽,最终甚至影响了他被迫经历的旅程。

60、不过,在第三层故事中,除了派食母跟杀女友有较明显的暗示外,其他猜测,都没有更多细节印证,显然,李安导演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在主观的讲述中,不可能有真正客观的真相。

61、李安在制造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展示了他的保守主义。当派在病床上开始讲述第二个故事时,李安原本完全可以以接近纪录片的方式展现几个人共乘一舟,自相残杀的景象,然后以叠画或蒙太奇的方式与派讲述的镜头合成在一起,但是李安对这个故事吝啬到了完全没有给一个画面,而是始终将镜头对准了坐在医院白墙,盖着白色被单的派,在镜头的慢慢推近下,派口头完成叙述。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段情节在视觉上极其素朴单调。李安为了体现第一个故事的美好和第二个故事的悲哀,已经不愿意再构建第二个故事的视觉世界,并且这也暗示了还有第三个故事的存在,即派所说的也并非全部的真相,在“食母”等问题上强烈的自责使得派自己在记忆中过滤了某些内容等。正如之前派的父亲在用羊饲虎时,羊就被放于铁栏外边,这暗示了观众派的记忆是存在盲点的,他选择遗忘部分血腥的场景。这种视觉处理上的保守避免了新的视觉元素入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也留给了观众更大的解读空间。

62、                      ————Pi

63、关于三个女人的不幸人生 ——解说电影《茉莉花开》,心理学上的“代际传递”

64、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65、一本让村上春树读了12遍的小说《漫长的告别》

66、船上没有动物,取而代之的是四个人,厨师、船长、妇人和孤儿,经历了多天的求救无果,凶残的厨师准备将孤儿杀害,妇人拼命阻止,但最后孤儿还是死于厨师的刀下,成为他们向海中获取食物的诱饵。

67、生活多是残酷的,但我们仍保有向往美好的权利,就像Pi有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的权利一样。

68、心观影第20期|《闪灵》:一种自我暗示的恐惧

69、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70、故事的结尾,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

7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改编的电影同样可以让读者和观众联想到若干篇文学文本。因为电影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电影导演的二次创作,突出的重心与小说原著会有些微的差别,所以暂不涉及小说原著,仅根据影片的表现内容来谈。

72、那我在这里想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周五大家去观影的时候,除了让人一直哇哇哇哇哇哇~~~~~~~~

73、马特尔也指出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篇关于巴西作家MoacyrScliar1981年小说《麦克斯和猫》的评论。小说是关于一位犹太裔德国难民乘坐救生船横穿大西洋的故事。

74、但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