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送别诗意象(53句)
送别诗意象
1、无边堤柳唱离情,杨花漫漫搅天青。江水如练人千里,忍泪折枝送君行。愿天下所有宴席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2、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送别诗意象)。
3、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首联中的“嗟”字表达了多重情感:自己不能相送的愧疚与无奈;依依惜别之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惋惜;对朋友的宽慰。
5、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能不忆起远方的旧交吗?
6、郑文宝的《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载”字表达了离恨的沉重。
7、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8、春风吹动了罗衣裾,青袍的颜色是青的,眼前的春草也是青的,眼前的春草在春风中舒展着,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今日一早就登上津梁山,提起衣裳久久瞩望,对远人她是多么思念啊。怎能不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如期而归呢。
9、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此诗“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上文所举之例
10、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11、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12、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诗中就既描写了别后友人乘舟出发后途中所见的江上景色(第二句),又描写了友人走后,诗人自己酒后睡醒见到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之景。当然,诗人并没有同友人一起离开,所以,友人所见江上之景乃想象虚景,后者为诗人所感所见,乃实景。
13、邮箱: Shicixuan2016@1com
14、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15、参考: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地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
16、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17、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18、译文: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9、(参考)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20、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21、创作历史: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2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3、参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以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24、又如,王维的《淇上送赵仙舟》二三两联“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二联: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三联的写景“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仿佛之前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之后,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王昌龄的绝句《送魏二》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运用了“对写手法”,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朋友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
25、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26、伶俐的谭爽老师选择了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开启了诗意课堂的探寻之旅。
27、(参考)刘长卿《别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28、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9、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伤心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极致。
30、 没想到,我们竟相逢在异乡风雪飞舞的黄昏。两个人在站台上,任头顶飘着雪,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地交谈起来。大约二十多分钟后,列车要启动了,两人紧紧握手,互道再见,踏上各自的归程。
31、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肃杀的氛围;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离别之苦(离愁别绪;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32、”,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33、垂柳。古人折柳话别,已成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34、(参考)最后两句,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35、参考: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地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
36、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7、《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38、江水。欧阳修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江水流去,不复归来,江水滔滔,连绵不断。形容离愁不可消除。
39、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40、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41、“一类诗”的概念和梳理,能够让高年级的孩子在古诗学习中建立一个系统,诗并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寄寓着人情、人心,分类别学习古诗能让孩子了解一类诗的异同,在诗中描述的人情世故中品读我们的经典。
4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3、参考: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44、鹧鸪。传鹧鸪鸣声似是“行不得也哥哥”,似挽留之意。
4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46、“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唐·薛涛《送友人》)
47、举几个例子: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49、再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三四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综上所述,送别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十分值得一品,就空间变化而言,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其中,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以描写实景为多,但是景物的感情色彩乐哀都有,视具体诗歌而言;描写别后之景,又可分为被送之人路途之中所见之景和送别之人自己所见之景两类,前者主要是想象虚景,哀景为多,后者实虚皆可,也是哀景为多;最后,还会描写目的地的景物,虚景,乐哀皆有。而如果是临屏练笔中,命题人会把目光放在这样一些具体的考查点上,如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之时,除了景与情的关系之外,还会重点考查写景的技巧,而别后之景和目的地之景的描写,其抒情技巧除了本文提到的借景抒情之外,更多地还会涉及联想、想象等手法,这也是需要我们平时临屏所考虑和注意的。
50、第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51、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52、这位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读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传世之作《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初读诗歌,再读体会诗歌表达情感,精读诗歌寻找诗歌中出现的与送别有关的景物进行圈画,来让孩子体会送别诗独有的意境和意象,老师对这些进行总结——雨(清晨细雨)柳(柳色青青)酒(置酒送友、留恋难舍。)。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首先,在提出“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支架”——即:“特定事物”“呈现画面”两个孩子耳熟能详的词儿,待到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相机告知孩子这就是“意象和意境”,这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做到了王荣生先生所说的“备课备两头”“备学生已知的和学生未知的。”同时达到了课标所规定的:“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接着通过填写表格的方法,具象化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用这三步方法,同时迁移自学品读一组三首送别诗: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高适《别董大》,让孩子们对比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感受送别情感中的细小差别。同时更深刻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同一种情,读来却各有情愫,各有故事。整节课,仅仅以《送元二使安西》作为老师带领学习,后面三首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学习,掌握这样阅读送别诗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来学习其它的古诗,只需要转换表格内容,就可以清晰呈现自己的所学所得。唯一不足,我认为是在“朗读”这一点,毕竟意境是需要朗读来表达体会的,诗歌的灵魂不仅仅在于诗人的表达,更需要人们在传颂的过程中富裕更深刻的理解和自己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语文味儿也是在摇头晃脑的阅读中,越品越浓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