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赏析诗句(75句)
赏析诗句
1、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2、这句是泰戈尔最宝贵、最深遂的智慧的乍现。诗人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当泰戈尔看见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他却告诉自己,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所以无悔。经过而无需留下痕迹,伟大无需被铭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3、D.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4、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5、我们赏析时可从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就诗句的思想情感、表现内容、修辞手法、字词锤炼等方面的一点或几点加以品味,以获得较高的得分点。下面浅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围绕“水”“塘”“蒲”“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会概括意境,在分析作用,作用注是景物描写,其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7、“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8、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9、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0、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11、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2、C.“更贻魑魅忧”写出了诗人虽身染重病,却对远去岭南的友人充满了担忧之情。
13、(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4、韵比境易出,故以韵胜的诗词,更为丰富。李白之《静夜思》,孟郊之《游子吟》,李清照之《武陵春·春晚》,纳兰性德之《长相思·山一程》,皆以情韵胜。
15、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16、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17、(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18、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1、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1)欣喜愉悦的心情。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愉悦。(2)对友人来访的期盼。尾联写家童打扫着满是松萝的小径,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和盛情。
2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24、3418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3213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5、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2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28、B.《台城》第二句写“结绮”“临春”两座高楼,承接上文的“豪华”发出“事最奢”的议论,以点带面,引发读者联想六朝旧事。
29、在绝句和律诗中,往往尾句和尾联是全诗情感主旨的集中体现,而除此之外,在了解诗人生平后做答可以减少答案的偏差。比较熟悉的一线诗人的生平要日常积累,仔细了解,但不熟悉的诗人可以通过题目所给的注释寻找蛛丝马迹。
30、E.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重点是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中“汝”指前句诗中所说的“且共春申语”中的春申君黄歇,诗人说“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指的是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明显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蛟龙舞”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滔天的巨浪比喻成蛟龙狂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同看蛟龙舞”也属于写景,所以本句诗的手法还有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
32、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33、 诗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饮酒的作用和兴致,是“对酒”的经验和感受。这一层以善于运用比喻取胜。“酒能消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对着“好花”可助饮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平添助饮之力,因为对着好友容易敞怀畅饮的事,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更增助饮。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才能,使诗篇一开始就有了新奇、突兀而又真切动人的气概。
34、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35、答: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36、AE(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A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E项,“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37、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8、点明时令、地点。(2)奠定某种基调。(3)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4)渲染烘托。(5)为下文做铺垫。(6)衬托人物心情,等角度回答,一一对照看看哪一种最合适,就可答出: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9、B.诗中“无缟纻”和“有槎头”表明了诗人对远道而来的友人热忱地欢迎之情。
40、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41、(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②扁舟意: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42、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43、这让人想起了母爱,她把爱无私的奉献给了我们,却给自己留下了皱纹——岁月的痕迹。
44、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
45、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6、“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几句写作者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已经到了黄昏,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柳阴里传来阵阵鸦鹊的叫声。曾记得,那时她在月色之下折来一枝梨花。
47、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48、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49、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50、(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51、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52、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53、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54、C.“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态。
55、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56、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57、下片写此人与友人在船中宴饮的情形,并抒写了此人当时的情怀,别有意趣。
5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C项,“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错误。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D项,诗中没有“夸张”手法。
59、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60、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61、区分情感类别:哀愁、激愤、忧郁、欢喜、向往、别离等。
6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6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回答的时候可从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角度分析,然后总结两首诗的异同点。本诗描写了悠悠古台,树叶飘落,景物萧条,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站在古台上遥望着故乡。可是眺望远处的山峰却阻隔着一条很深的水。见到眼前的如此荒凉景物,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空虚,孤独,有种失落的感觉。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见诗人登台,秋景秋意,想起了家乡;吴公台旧垒,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所以共同点都是吊古抒怀的怀古诗,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不同之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64、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5、C.颈联上句写远景,通过西风残照,寂寂废垒等意象,写出了吴公台四周苍茫的暮色,“依”字极有韵味,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
66、①这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可见孤独;空楼只见明月高悬,何等空荡,“愁”与“思”自然而生。“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离愁的分量。②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与上一联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让这种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意思对即可)
67、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 ④眄(miǎn):斜视
68、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69、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答赞成题干的观点,也可答不赞成题干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70、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
7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2、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73、鉴就是鉴别,区分不同,找到诗词精妙之处。因此应从读者诗词分析去区别查找,鉴别诗词。
74、(1)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林风初月,夜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2)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3)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