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阳明心学的感悟(47句)

时间2024-05-09发布admin

阳明心学的感悟

1、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2、报名学习即会拥有600多位致良知的企业家同学

3、在状态。至少要面对自己的感觉,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概念都拿掉,不要去压抑自己。尽量保持内外一致地去解决问题。

4、心学原本《传习录》有一段对话:“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思是:“学生陆澄问:‘清静的时候,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到事情,感觉就不一样了,怎么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才能清静时也安定,变动时也安定。’”阳明强调“事上磨炼,修心至要”,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心境不随事务而沉浮,经过不断地磨炼,最后进入“不动心”的境界。(阳明心学的感悟)。

5、   事上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站高一个层次,不忙乱,不焦虑,坚信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6、谢谢这段跑步收听的经历并结合自身的种种工作生活的反思,谢谢阳明先生,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课程内容:《王阳明的一生》、《阳明心学核心》《中华文化思想流脉》、《大学》、《告谕浰头巢贼》等……

9、关于“行”,不论人生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如果能够做到“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人才不会轻易膨胀。纵观中国历史,往往只有经历过几次能上能下大波动的人,最后才能成就大事。在高峰期没有膨胀,在低谷期没有完全被打倒,一定是完成了对自己精微的觉察,把高峰和低谷的经验和历练变成自己难得的财富和能力。在一切都可以清零的背后,持续沉淀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心力和内在的力量的持续强大,才真正建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

10、她下面有不少跟随她多年的业务骨干,说是聊到深夜,讲未来十年可能会改变非常大,普通人抓住机会有可能很成功,不少人也会就此陨落。她自己也不明白究竟为何这种感受,写的很模糊的一篇文字。而我那时,正在为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个啥,在思索。但也觉得,未来变动真的会很大,说不出来的感觉。

11、“心即理”,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生所有的问题,对一切学问的追求,都如同大树的分枝。要想知道根源,知道生命的真相,只需要从心入手,洞察自己的心就能知晓。

12、    祝聊城邮政心想事成!!谢谢李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13、阳明所讲的修心方法,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路径,经过学习锻炼,逐步达到离欲净心的境地。作为普通人,这一步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佛教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剥离外在的欲望,逐步察觉到自我的清净心地,然后守住本心,防止污染,保持明心见性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察觉并守住本心,就是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命,而身外所从事的具体事务和利益的得失,都是次一级的流动变化的东西,与生命本体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另外,如果真能保持清净心地,必然能够做到品德高洁,“立德”的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14、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5、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6、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7、讲师:王海峰,男,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终南阳明书院院长。曾经涉及领域:演讲、培训、营销、商业运营。目前主要研究对象:阳明心学。

18、    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9、总结来讲,“致良知”意味着需要通过做功夫才能让自己活在良知的状态,而功夫的起点是“心即理”,要向内求,寻求内明。“内外一致、在状态”是知行合一的开始,长期的知行合才有可能“明心”,从而“致良知”。

2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2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4、    以前在听到“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人体内的那个心,那个昼夜不停跳动着为身体提供动力的心。在听到“心的力量”、“修心”这一类词的时候,总是当作那些烂大街的心灵鸡汤,对其不屑一顾。但在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5、“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没有“行”的“知”,要么可能是不求甚解,要么可能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很难经得住追问。生活总在经历,是不断经历人经历事的过程,只有不断去追问,才会对生命真相建立认识,那才是真正的知道,“知”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理解。否则,只有“行”,而从不去追问,或许取得过成功,但这些成功多半是因为勇气,经验是散点的,是容易固化的,导致曾经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26、    阳明心学能够很大限度地开发我们个体生命和心智的潜能,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阳明心学也是净化心灵之道,穿越时空,老师让我们聆听王阳明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心智。

27、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28、但是,王阳明对佛学也不是全盘接受,他对佛教的静修、出家等方法,是有不同看法的。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强调既修心、又做事。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同时,本身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甚至连剿匪、平叛这样的事情,也要由他负责,可谓集军事、民政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直至去世,都没有脱离官职,这就给他提供了践行“三立”的充分条件。在王阳明的一生中,一边悟道、一边工作、一边讲学,一刻都没有终止,即使在平叛宁王朱宸濠的战争中,他都利用间隙给弟子讲学。王阳明的一生,既是探索知识的一生,也是建功立业的一生,他本人的行为,就为他的心学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29、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30、 我们日常所理解的“诚”和“诚意”,大多是真诚、诚恳等意,是在待人接物或处理人情事变时,由内而外所彰显的态度,或让对方感到尊重和友好的一种方式。

31、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2、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33、    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34、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良知越大,而不是权力越大,私欲越大,特权越大!世界因你而和谐,因人人而和平。我们要怀着利他的情怀,成就他人,成就企业,最终升华自己,良知促善行,知行一体!

35、用修行的话讲就是“在状态”。什么叫在状态?就是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心里第一反应是什么,就跟着它去了,不要再去做加工,不要再去做强化。内外一致的情况下,内外是通畅的。内外一致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坦荡的状态,简单的状态。

36、不断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觉察力已经很弱,要靠仪器或医生告知才知道自己生了病。但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够随时感知外界的变化。身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是在工作的,从内到外是畅通的。所以我们要对身心在状态保持敏感,提升觉察。

37、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3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39、梁启超先生的解读中提到一点,“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这个解读我很喜欢。

40、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41、对佛家离欲净心状态的把握,一个人如果注意实践的话,终归会有一些体会,这对应付漫长的人生之路是很有好处的。简单讲,就是尽量做到心物分离、心事分离,不要让自己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一生会遇到数不清的事务和难题,但人的心只有一颗,如果把人心紧紧地捆绑在万千事务上,那可怜的小心脏如何忍受得了?因此,阳明说:“我不以落榜为耻,以落榜动心为耻!”这里的关键,是要看到人心是根本、事情是外在,面对大小事件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遭遇的升降与沉浮,努力保持自我心境的“如如不动”——任何事情都会有过去的时候,但人的生活总是要过下去的。

42、近200年来,西方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叫做化约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为了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假定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细分部分,如果每一部分都知道了,整体组合在一起的世界也就弄清楚了。于是便有了很多分科的存在,一开始是自然学科,然后到社会学科。

43、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

44、 如果“诚意”仅落在想学书法这个“意”上,就是悬空;过于关注书法进步的快慢或者笔下字体的好坏,就是流于逐物。

45、比如我们反复阅读王阳明的书,任何时候去读,“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这几个词看起来都一样,但是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心态的情况下,读出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所以真正的明白是心里明白,而不是用脑子的明白。

46、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