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34句)

时间2024-04-10发布admin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1、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2、陶渊明的作品类型有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散文辞赋。

3、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5、从东汉未到三国,到西晋东晋,再到随唐四百年间,中国走进了战争的深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人口大迁徙,有人说还带来了战乱文学和隐逸文学的繁荣,这是战争的始料未及。陶侃祖籍丹阳,祖父陶同,与东汉徐州牧陶谦是兄弟,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足见其敦厚和谦恭。父亲陶丹汉未避乱迁往江东之鄱阳郡枭阳县(今都昌县)左蠡陶家冲,父丹是东吴的战将,吴国灭,父丹战死。陶侃少孤贫,靠母湛氏抚养成人。陶侃青年时代“初为县吏”,有贤名,遭太守吕岳妒嫌,弃官归故里。后遇到荆州刺史刘弘这个伯乐,提拔为南蛮长史,讨贼张昌,以功封为东乡候。永兴二年,战陈敏,破之,加为龙骧将军。击杜弢,又破之,表为荆州刺史,后遭王敦忌妒,转任广州刺史。在广州任上,为了不消磨志气,朝运百甓(砖块)于斋外,幕又运至斋内,人称“运甓翁”。王敦权力欲膨胀,起兵反叛。侃平王敦后,都督荆、雍、益、梁四州军事。咸和三年,苏峻举兵犯阙,江州都督温峤推侃为盟主,同赴国难,侃部将斩苏峻于阵,侃加都督七州诸军事。右将军郭默袭杀江州刺史刘允,司徒王导以默难制,欲委任郭默为江州刺史。侃曰,默杀江州刺史,即用为江州刺史,割宰相,亦用为宰相呼?遂领兵讨,斩之。侃东征西讨,保得东晋一方平安,晚年加拜大将军,剑履上殿,都督八州军事。侃深感盈满自惧,上表固让,疾笃再上表逊位,挂印封金,上船归故里的第二天,薨于樊溪。年诏赠大司马,谥号桓。依公遗令,葬于国(侃昭命世袭长沙公),侃在军中四十余年,自南陵到白帝数千里,道不拾遗。

6、《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7、家庭教育促使一个人后来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古代。陶渊明和东晋名将陶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尚未有定论。但他的父亲、祖父做官一概清正廉洁,使得陶渊明也养成了清高的个人性格。在做官时,稍有不合他的三观就产生厌烦心理。

8、此诗咏叹的是汉文帝时代名医兼官吏淳于意之女淳于缇萦。淳于意以事下狱,将遭肉刑,其幼女缇萦上书救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淳于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9、此赞结构非常简明清晰:开头八句是一总冒,提示读者下面要赞的都是隐逸达人。中间四八三十二句分述,这里涉及荷蓧丈人、长沮、桀溺(此二人为一组合)、於陵仲子、张长公、丙曼容、郑次都、薛孟尝、周阳珪等各位“达人”,这些人物来路不同,言行各异,其共同之处则在于全都高蹈隐居;而陶渊明自己是归隐于故园的,遂引此诸位以为先行的旷世知己。最后八句是全文的总结,表明自己的心同这些先贤完全相通。

10、陶渊明的家族品阶应该属于庶族地主,因此,他做官的起点就是中下级官员,要想在那个时代做到高位,比登天还要难。(助力门阀士族形成的九品中正制,祖上没高官就别想到统治阶层的上层)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13、陶渊明渐渐长大,就搬回祖居。寻阳柴桑城(今江西九江)西五里之处,有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就是陶渊明的祖居,这里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这是他的曾祖父陶侃所建,后来陶渊明的祖父陶茂也隐居在这里。他的祖居有数亩大的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棵青松和五棵合抱的垂柳。这五棵垂柳是陶渊明的父亲所栽,现在长得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到了春天,柳枝含苞,垂线如金,水面照影,随风荡漾,划出层层涟漪。密叶繁枝中,鸟儿鸣叫,婉转悦耳。

14、清朝人陶澍在集注本《靖节先生集》卷四中说:

15、赞叹此公“敛辔”“萧然”的心态和“独养其志”的定力,充满了钦佩仰止之情,虽然没有像《扇上画赞》那样直接提到自己,但是文中把自己带进去的意思还是比较明显的。

16、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17、哪怕居住在闹市,陶渊明心中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心,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这种境界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相似,我们都身处喧闹的大城市,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还是自己,我们懂自己,更有心中的梦想和牵挂,并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18、一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酷爱饮酒、乐于读书、勤于作文的率真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显然,这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19、陶渊明虽然出身名门,但他的一生处于东晋与南朝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是司马氏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末年,土地恣意兼并,地主征收苛捐杂税,使得江南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

20、桃花源在哪里?各人只顾自己说去,你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把假的说成了真的。

21、404年,桓玄废晋安帝立楚,但是桓玄也是个大草包,桓玄之所以能够灭掉东晋,全因为东晋的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的前三个家族衰败,桓姓家族一支独大使然。就在桓玄立楚的当年,他的掘墓人就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刘宋奠基人刘裕。同样是在404年,刘裕在京口密谋后突然向桓玄发起攻击,不堪一击的桓玄随即灭亡,在随后的16年间,刘裕东征西讨,最终在420年建立南朝宋,陶渊明的人生后半期就是生活在南朝宋前期这一段时间。

22、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将“二十四史”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2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开荒”这个词,就是陶渊明发明的。他开的荒就是做县令得的这块地。官场的事,他干不了,“守拙”了, 回家了,这是对贵族官场的一个抗拒的态度。这句看起来是随便一说的,但自有他的一种态度在。他没有强烈地去反对什么,他承认自己拙,去种地,但这个“承认自己拙”里,其实有种很深的轻蔑。

24、十里陶家冲与桃花源神似形不似。写类似搜神的神怪传说陶渊明不是第一人,《楚辞》、《淮南子》、《搜神记》中随处可见,但陶渊明聪明之处不是写几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而是写住在仙境里的一群老百姓。修炼成神仙难,但不用修炼就能住进仙境是我辈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事。

25、在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前后,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就是沉枭阳、浮都昌。

26、朱自清先生说过,“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的人。”(《诗言志辨》,《朱自清全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996版)左思写过一组著名的《咏史》,其中多有抒发他自己受困于门第,不能大展其才的感慨。他的这一组咏史诗曾经被选入萧统《文选》,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此之后,咏史诗就有了两种类型:班固似的檃括本传、就古咏古是一种;左思似的以古比今、借前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又是一种。按传统的意见,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体;当然按实际的影响来说,后者更容易打动读者,而前者则显得比较一般化。

27、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28、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29、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30、陶渊明此诗作于何时颇不可知,前人有一种推测,认为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且有具体的影射。明朝人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说:

31、可以看到,三部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认为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虚岁计算年龄,故陶渊明的生年就该是365年,即东晋哀帝的兴宁三年。

32、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3、第陶渊明的诗不像一般贵族诗。六朝诗往贵族性发展,要词藻华丽,讲对仗,讲声律……可陶渊明偏不,每一条他都反着来。论对仗,陶渊明也对仗,但他偶尔对仗一下,有时还故意错一点,或对得让人看不出来。论声律,其实他讲声律,但我们感觉不出他的诗有声律意识。陶渊明也用典,但他用的典,我们即便不知道,也不妨碍理解。我们看陶渊明的诗处处跟贵族诗反着来,但又处处体现了贵族性。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