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先生在线观看完整版(84句)
苏格拉底先生在线观看完整版
1、CritiqueofSocraticMethod
2、“其实思考的成长,是有诀窍的。”苏格拉底提出了新主题。(苏格拉底先生在线观看完整版)。
3、 苏格拉底哈哈大笑:小兄弟真聪明,知道边长2呎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呎。现在,有一个面积是8平方呎的正方形,你能说出它的边长有多少呎吗?
4、 苏格拉底曾经应邀到公子哥美诺(Meno)的家里侃大山。为了证明知识为灵魂所固有而非自外部灌输进去,他跟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几何的小孩谈论起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问题(8)208~2苏格拉底太过啰嗦,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删繁就简说个大概了。
5、 苏格拉底:那么,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
6、 依当今注重学习效率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高见,上面那道几何题简单得很,只要花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苏格拉底却穷折腾,用了半个下午时间才搞定,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追求效率的家长和老师坚信,直接告诉那个小朋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他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了,又何必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那里瞎琢磨?人类的经验如此众多,如果事事都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年轻一代又怎么可能继承高度进化的人类文明呢?事实确实如此——小朋友只要掌握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立即就能够明白4呎见长的正方形面积不是8平方呎,而是16平方呎。年轻一代正是通过教师这种直接而系统的教学,迅速地掌握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真是可笑,竟然选择了如此愚蠢的苏格拉底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哲学家;西方人真是滑稽,居然把苏石匠敬奉为职业教师的祖宗。
7、 Abstract:TherearetwocasesofSocraticMethodinMeno,oneofPlato’sDialogues.SocratespretendedtobenaiveandstupidandaskedMenoandhisservantmanyquestionsbywhichtheyweretormentedcontinually.Ironywasappliedtomakethosewhoconsiderthemselvescorrecttofindtheirignorance.AndMidwiferywasappliedtomakethosewhoconsiderthemselvesignorancetodiscovertheirknowledge.ButnowadaystheSocraticMethodislabeledwithteacher-centered,judgedasanineffectivemethod,andincompatiblewithpresentneedsofeducation-modernizingChina.
8、“趣事?”波鲁斯拉长语尾,像是要聚集众人的注意力一般。“不是趣事,是不好的风评。有人说你能言善道,颠倒是非,不是守序的公民。还有人说你战争时畏缩不前,偷懒贪杯,不像真正的军人。”
9、 苏石匠问: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既不是4呎,也不是3呎。那你说,它的边长到底有多长呢?
10、《报任安书》中完美地回答了苏格拉底先贤提出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怎样度过这一生。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回答。(苏格拉底先生在线观看完整版)。
11、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12、 中国的老师尊孔夫子为鼻祖,西方的先生拜苏格拉底(Socrates)为宗师。殊不知孔夫子乃是世上最懒惰的老师,苏格拉底则是史上最无知的先生。苏格拉底也很懒,跟孔夫子一样述而不作,一辈子光说不写,更不用说出专著。要不是徒子徒孙们勤于记录他们的言论,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东有孔子、西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比孔夫子更过分。他从不怕在学生跟前丢尽颜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停地向学生提问请教,整堂课都让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更过分的是,他一旦逮住人家回答中的毛病,就会没完没了地追问。咄咄逼人,令学生难以招架。孔夫子则不同,他一贯懒于主动施教:你不愤,他就不启;你不悱,他就不发;他举一隅,你不以三隅反,他就懒得跟你再啰嗦。苏格拉底倒是蛮积极,长于用反讽术令学生难堪,发现自己的无知。人家好不容易承认自己不懂,他还不放过,穷追猛打,不停地发问,折腾学生,直至学生穷尽平生所学将这个愚笨的老师教会。这伙计竟然脸都不红,给这套忽悠术不正经地取名为“产婆术”,还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虽然有人怀疑这是柏拉图给他取的绰号但不管史实如何,苏格拉底都因为他那套雷人的忽悠术而载入了教育史册。
13、“就我看来这说法恐怕大有问题。不过首先让我先确认你的意思。‘强者’的意思是比众人更优越,能遂行己欲,订立一切准则的人们吗?”
14、然而,聪明的希腊人非常清楚这个条约只是暂时性的。雅典与斯巴达依然各怀鬼胎,正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一口气打倒对方。这是个和平如泡沫的危险时代。战争让雅典人在一方面失去了自信,另一方面又盲目地崇信力量。
15、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16、小雅摘掉面罩,眼前是狭小的公寓和熟悉的家具陈设。她的任务进度还没有彻底完成,但是,她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真实的人类文明,而在这个真实与虚构的交叉路口,小雅无数次这样问自己:在这个用技术和物质创造的巨型城市中,人要怎么才能认识人?而现在,她可以给出一个坚定的答案。是人类文明血脉中涌动的认同感与归宿感,通过那些伟大的典籍,就像一条生命的锁链,不管人类在未来漂向何方,都能顺着这条线索回到精神的故乡。有贤者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又有人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是文明赋予人类的精神力量,是即使住在胶囊一样狭小的空间里但仍为社会发光发热;是为了维护城市的运行而整日与星月和日出作伴;是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筚路蓝缕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是胼手砥足努力写下人类文明卷轴中的每一笔,不管结果如何都不遗余力,不悔衷肠……
17、 作为老师,苏格拉底的教训是沉痛的,他丢尽了普天之下老师的脸面。不过,说来也怪,学生似乎个个都有轻骨头,他们好像更愿意拜苏格拉底那样的傻冒为师。
18、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19、老人在街上大喊道:“哪位可敬的市民,关心自己的灵魂,请来与苏格拉底对话吧!”
20、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21、“前段话的说服力来自于思考,而非能言善道。这里有些认识我的乡亲,可做证人,苏格拉底不善词藻是事实,我曾主持过会议,却因发言不得体公开出糗。”
22、“可是一旦强者有这种程度的了解,表示他已经意识到一些正面的价值,并懂得依此竞争。他本身的优越与发挥优势竞争的道理都先于他所制定的准则,不是吗?”
23、 童仆看了一会儿,又想了一下,便沿着那4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对角线,分别把它们一分为还真用土把大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给填掉了(如图3)。
24、 自认无知者是不会著书立说的。幸好苏格拉底有一帮记忆力超强、喜欢记课堂笔记还喜欢回忆和温习功课的门生,他们将苏老师的大量言论收录在《理想国》、《对话录》、《回忆苏格拉底》等对话录中,顺便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掺杂其中。他们可不像孔子的徒子徒孙,老老实实地把祖师爷的说过话记录下来,一是二是整理出一部碎片化的《论语》。这帮伙计更乐于借苏格拉底的嘴说自己的话,结果把苏格拉底对话录整得长之又长。不管怎样,后人总算可以通过这些人精心构建的对话录,全面、深入地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言论、教育功业和个人德行,从中也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法不限于“产婆术”,还包括“反讽术”。遗憾的是,我们从这些对话录里,几乎不可能读到他在什么时候正面地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也几乎就看不出他教过学生什么东西。这个无知至极的老师只是在不停地问呀问,尽让别人回答讲解,仿佛他才是学生。
25、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老板是决不责备的。而且老板见了窃.格瓦拉,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窃.格瓦拉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会修电动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会修电动车,……我便考你一考。电动车的电瓶,怎样拆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窃.格瓦拉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拆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方法应该记着。将来做老板的时候,修车要用。”我暗想我和老板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老板也从不自己修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打开座垫盖,用螺丝刀拆么?”窃。格.瓦拉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拆电瓶有四样拆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窃.格瓦拉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26、 童仆仔细数了一下,发现这个大正方形竟然包括了16个1平方呎大的正方形。他赶紧否认原先“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4呎”的猜测。
27、“既然强者有这能力,表示除了他所制定的一切之外,还有一些关于好坏的准则,这些不但不是他订的,还是他利用的工具。一个人是强者正因为他追求的是原本就有价值的事物。”
28、但若不凭借这些资料,我们也无法认识苏格拉底。
29、 苏格拉底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跟美诺讨论美德是否可教。他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告诉美诺上述结论呢?难道他是为了混日子,尽量拖延时间,以便赖在美诺家里多蹭一顿美餐?抑或他压根儿就不懂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可在苏格拉底本人看来,让一个自以为无知的人发现自己的知识,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老师没有为教弟子知识而费神受累,弟子们却因为发现原来自己就有知识也备受鼓舞,并且对自己的知识备加珍惜。师逸功倍,岂不美哉?
30、苏格拉底补充道:“我擅于一对一的谈话,却不善于一对多的演说。”
31、 苏格拉底又是一阵大笑,转过身对美诺说:看见了吧?我并没有教这个小孩子任何知识。我只不过提出了一些问题,一步一步地让这个自以为是的小孩发觉自己的无知,再一步一步地让这个自以为无知的小孩逐渐回忆起他灵魂中固有的知识。他的几何知识是他本来就有的,我提问只是在帮助他回忆而已。
32、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33、雅典街头有个其貌不扬的老人,圆脸上挂著扁扁的鼻子,小小眼睛,黏贴上一嘴白胡须。五官已经够不迷人了,位置还集中在一张大饼脸的正中央,长相滑稽更胜丑角。他的衣饰简单素朴,鞋子是破旧草鞋。外表虽不讨喜,老人的表情与动作却散发出一股和善的气息,让人感觉很容易亲近。
34、 苏格拉底见童仆承认自己无知,又大加安慰:小兄弟,别说得这么早。你说你不知道,其实你是知道的!你看,这个16平方呎的大正方形,有几个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
35、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有关于他本人的言行,是透过他人记录而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称“我们不知道关于苏格拉底所知是多还是少”正因为无法确定这些记录是忠于苏格拉底言行,还是作者借着别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36、这篇中对手“波鲁斯”是一位辩士的名字,而“阿尔西比亚德思”则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的人物,因为这篇该人物曾提到苏格拉底在战争中的勇敢表现。
37、现实的真相在经历中慢慢给我们展开,这里面是有很多磨练和煎熬。人生就是一步步往前,唯有忠实生活,在其中持续地“省察”。关于教育,经过了很多的错误和被错误所教导,在不断的折腾和尝试中,我是有很多感受的,其实教育说复杂是很复杂,但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就是交心,还有耐心,懂得利用生活的资源,把人带回到他们自身的心灵和生活里,教人诚和勇。当然,要真正做到,挑战是大的,因为你面临的学生,是被一种不正常的生活和之前不当教育所扭曲和固化了的学生,在其中,教育者心理承受很大,简直是撕裂。老实说,我当时就有些承受不了,不想再教书,想缓解,想看社会的其它面,想人生出现其它的可能性,于是转而去做销售,做编辑,后来又回湛江师范学院摆书摊。
38、 苏格拉底法作为一种探求知识、思考伦理问题的经典方法,在现代西方哲学和教育领域中尚有一席之地(14)10-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却名声不佳。深谙此法的学者早就指出,苏格拉底的谈话令人生厌,远不如孔子启发术显得可爱,来得可靠。苏格拉底喋喋不休地发问,别人在他连珠炮式的问题压迫之下只一迭连声地称“是”,并没有多少主动思考的余地。(7)有人甚至认为,苏格拉底法实际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的提问牵着鼻子走。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15)还是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目光犀利呀!大家看准了苏格拉底法的短板,认定它与现代教育的追求格格不入。
39、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修车酒吧里当服务生,老板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衬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T恤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老板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劳务派遣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40、“我的兄弟,谢谢你为这老朽的身体挺身而出。”苏格拉底握著阿尔西比亚德思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之情。
41、西元前430年,希腊城邦的雅典与斯巴达两城邦为争夺希腊世界的霸主,开启了波罗奔尼萨战争。斯巴达以精强的方阵兵闻名,雅典则拥有剽悍的海军,双方周旋战斗了九年,两败俱伤的双方于西元前421年缔结尼西阿斯和平条约。
42、 苏格拉底:那么,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
43、“好,那我就来点清。言语能说理也能载情,我擅于前者而拙于后者。我不擅长演说,特别是一对多,以情感为主导,以说服为目的的演说,这需要辞藻、台风以及机智。但我很愿意一对一以理性态度对话,这种对话让双方边听边思考,相互修正彼此的看法,却不强迫两人意见相同。一对多演讲重点是说服,一对一谈话重点则是思考。我喜欢思考,却不喜欢说服或被说服。”
44、正如卡夫卡所说,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灭绝人性的严肃感在任何地方都感受得到,尤其在那种极度注重实际的、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藏于细节描述之中的、深具讽刺意味的准确性当中,它不仅出现在短篇小说中,也出现在日记里。
45、拆包,换衣,连接,激活;当那头套上薄如蝉翼的金属罩遮住面孔的时候,小雅被带入了游戏中的时空。
46、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47、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48、 童仆说:16平方呎的地盘填掉一半,还有8平方呎。
49、但若不凭借这些资料,我们也无法认识苏格拉底。由于本教材关注思考,目的不在彻底考究历史,因此作者根据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理想国篇〉的描述构作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被视为反驳〈收学费的普罗塔克拉〉中辩士的主张。
50、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最初确实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操德语的人,他在前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可“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51、 苏格拉底并没有使用粉笔和黑板。他就在沙地上画了一个方块,问侍奉在美诺身边的一个童仆:小兄弟,这是一个正方形,四条边的长都是1呎。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呎,那么请你再告诉我,有个边长是2呎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2、 你看看——苏老师浪费时间,折腾学生,不反省,不检讨,反而振振有词。世上竟然有这等极品老师!
53、 苏格拉底扯淡的方法可以细分为“反讽术”和“产婆术”两个部分。有人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其实并不恰当。这种误解首先是由苏格拉底本人造成的。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为孕妇接生孩子的助产婆。耳濡目染,苏格拉底自幼就明白一个道理:妈妈接生下来的宝宝,并不是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妈妈的本事并不在于生了许多小宝宝,而在于她为别人接生了许多小宝宝。到他晚年成名之后,许多哈苏青年盛赞他是整个希腊最有智慧的老师。苏格拉底却格外谦逊地说:我并没有知识。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还煞有介事地对苏粉们说:你们的知识并不是我教给你们的。你们本来就有知识。我只不过是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使你们回忆起灵魂早已拥有的知识。我跟我妈差不多,不过是知识的助产婆。(3)661~664
54、也因位参考的是柏拉图《对话录》而来,你也可以将故事中苏格拉底的想法视为柏拉图本人的想法,因此你不可不看下一篇〈柏拉图的逃亡〉。
55、伟大的人不只在一方面伟大,致敬,苏拉格拉底。
56、 童仆指着一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说:是比它面积小一倍的这个正方形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它对角的顶点的距离。
57、如果每次听到动听的音乐时,就觉得这个世界的一切丑恶都可以原谅。
58、 苏格拉底见童仆承认自己无知,又大加安慰:小兄弟,别说得这么早。你说你不知道,其实你是知道的!你看,这个16平方呎的大正方形,有几个4平方呎大的正方形?
59、“好,那我就来点清。言语能说理也能载情,我擅于前者而拙于后者。我不擅长演说,特别是一对多,以情感为主导,以说服为目的的演说,这需要辞藻、台风以及机智。但我很愿意一对一以理性态度对话,这种对话让双方边听边思考,相互修正彼此的看法,却不强迫两人意见相同。一对多演讲重点是说服,一对一谈话重点则是思考。我喜欢思考,却不喜欢说服或被说服。”
60、 面对以上评说,有的人可能会替苏格拉底鸣不平:你们以为提问不重要吗?一个人有了疑问和困惑,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才会真正去思考和探究。没有问题,哪会有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没有问题,哪会有探索和进步的方向?回答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重要,用适当问题刺激学生思考比给学生现成的答案更有意义!
61、“因为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卓越,而只是等待偶然出现的机会。这是辩士最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强者出众所以制订了一切的价值与规范,一方面又认为强者制定了一切价值与规范。如果强者出众是事实,那表示在强者制定之前就有好跟坏的分别;但如果这不是事实,谁制订谁就是强者,这表示强者的‘强’根本没有意义。”
62、“不过依刚刚的表现看来,您的确善于说服。”波鲁斯继续回击。
63、“那波鲁斯先生,请问您听见的是什么样的趣事呢?”苏格拉底寻找轻松的开场。
64、 作为老师,苏格拉底的教训是沉痛的,他丢尽了普天之下老师的脸面。不过,说来也怪,学生似乎个个都有轻骨头,他们好像更愿意拜苏格拉底那样的傻冒为师。
65、 苏格拉底算不上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达人,他不过是古代雅典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年轻时参军服役,却乏善可陈。苏格拉底既无军功,亦无石雕传世,前半生默默无闻。幸亏有太太长期给予磨练,年届不惑时他那平凡的人生终于出现转机。夫人赞西佩(Xanthippe)个性强悍,脾气暴躁。火气上来了,她敢端来一大盆水当众把老公泼得全身湿透,敢在大街上撕扯下老公的外套,让他丢尽颜面。这个史上最强的悍妇弄得她那邋遢老公心烦意乱,百无聊赖。苏格拉底实在忍受不了河东狮吼,经常天一亮就跑出家门,整日在雅典广场和街道上闲逛,逮着年轻人就跟人家聊天扯淡。
66、苏格拉底道:“我们观察到说谎的人总是说谎,说实话的人总说实话。因为真话能推出更多真话,假话则被迫推出更多假话。”
67、关于苏格拉底的结局,请参考〈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天〉。你也可以将故事中苏格拉底的想法视为柏拉图本人的想法,因此你不可不看〈柏拉图的逃亡〉。
68、“可曾有人赋予你如此使命?”小雅为他的执着既感慨又无奈。
69、小雅感到一股逼人的寒气。前方出现了一个行走的人影,在曙光的背景前呈黑色的剪影。影子的主人身着破旧的长袍,身躯有些佝偻,小雅快步走上前去。那人扭头看看小雅,他的脸像干裂的土壤一样脏和皱,双眼却很有神,眸子映着曙光。
70、 典型教例见诸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美诺诚心诚意向他请教:美德是否可教?他却装傻充愣: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回答你的问题?他还忽悠美诺说:你要是能够告诉我什么是美德,我或许可以回答美德是否可教。你看看苏石匠多么狡猾,他不教学生,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反而让学生来教他!少不更事的美诺果然上当了。他兴高采烈地教导苏石匠,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男人有如此美德,女人则有那般美德。苏格拉底听过之后,一边装模作样感谢美诺慷慨大方,说自己只想要一种美德,美诺却给了他给一窝美德,一边又一本正经地向这位公子哥请教,问美诺所列举的如此众多的具体美德有什么共性?于是,美诺试着给美德下一个普遍的定义。苏格拉底继续作请教状,顺着美诺的思路不断地提问。美诺在苏石匠的连续诘问之下,发现自己给美德下的定义漏洞百出,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听了并没有得意洋洋,他继续装糊涂,向美诺提问请教,直到最后美诺得出结论说:美德就是对善的知识。如果美德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美德就可教。如果美德仅仅是某些人的“适当意见”,这种美德就不可教(8)193~2
71、这些陈腐的逻辑真让人扫兴,仿佛一切艺术上的想象力,表达的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厌恶。
72、看来,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儒家文明之间生命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舍生取义还是暂保性命以求更大的义。小雅这样想。
73、苏格拉底(西元前470年到西元前399年)是西方哲学史最闻名的哲学家,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当于汉语文化圈中的孔子。
74、 苏格拉底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跟美诺讨论美德是否可教。他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告诉美诺上述结论呢?难道他是为了混日子,尽量拖延时间,以便赖在美诺家里多蹭一顿美餐?抑或他压根儿就不懂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可在苏格拉底本人看来,让一个自以为无知的人发现自己的知识,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老师没有为教弟子知识而费神受累,弟子们却因为发现原来自己就有知识也备受鼓舞,并且对自己的知识备加珍惜。师逸功倍,岂不美哉?
75、 唯一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在弟子们面前像个老顽童,没大没小,装傻充愣,有失师道尊严。弟子们跟他嘻嘻哈哈,对他一点都不恭敬。哪像正襟危坐的孔老夫子,小的们在他老人家面前必定是毕恭毕敬执弟子礼。苏格拉底就差远了。在柏拉图整理的《对话录》中,常见学生们直呼其名,嘲讽他穿着邋遢,打扮古怪。学生们反驳他,顶撞他,有时还恶作剧,捉弄他。苏格拉底在家里受尽悍妇的鸟气,在课堂上还被学生欺负,真是天底之下第一倒霉男!这怨不得别人,要怪就怪他自己。他老是问学生这个,问学生那个。有些学生都被他烦透了。说不定学生暗地里都在笑骂:世上哪有这样的老师?一问三不知。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上来,倒反过来问我们,好像我们才是老师。
76、“那我问您,强者能身居此位,必定是因为他本身有优越之处,比方说思考、口才、或魅力,对吗?”
77、这个 是 (甜蜜人生)韩国黑道片......
78、“一路小心!”小雅急切地抛出嘴边的话:“还有,你会完成你的使命的。我坚信!”往日里读《史记》时所流露出的感叹与赞赏此时显得如此无力,正如历史本身一样冰冷,但《史记》却有温度,妙笔生花,字字玑珠,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79、卓越灵魂的自言自语,在最高意义层面,是多么宝贵与迷人,那是最私密的话,不与任何人诉说,是生活与创作之间双重的、最深层的关系,是卡夫卡这样的诗人的灵魂写照。
80、波鲁斯自信道:“你的论述假定了强者得要‘强’才能胜出。你抓着这点攻击我,迫使我承认,除了强者订立的准则之外,原本就有一些价值存在。可是现在我要放弃这点。我要说的是强者就是制订一切的人,在他制定以前什么好坏都没有,直到他订出一切的价值、规范或规则。制定者就是强者,这样总没问题了吧?”
81、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非常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82、 苏格拉底在天之灵也可能为自己辩解:你们真以为我在打酱油吗?我提问是图省事吗?我向学生发问,看起来轻而易举,张口就问,实际上一点都不轻松。那些问题并不是随随便便提出来的,是我事先有所设计的,并且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比如,对于那个童仆,我最初问: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边长有多少呎?接着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是4呎,会是多少呎?再追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不是4呎,也不是3呎,那么它边长究竟是多长?正是这一系列的追问,逐渐地破除了童仆原有的成见,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我后来又问: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这是在引导着童仆自己找到最初那个问题的答案。又比如,在和美诺的讨论中,一系列的诘问,虽然显得咄咄逼人,使美诺难堪,让他的朋友难受,却把这场讨论从最初的教育问题探讨引向了伦理学思考,深入到认知论领域,扩展到本体论假设,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教育问题探索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正是通过系统的诘问,学生才能够发现自身成见的矛盾,发现自己的无知,在此基础上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唤醒自己的理性和知识。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回忆和思考,我的脑子转得比他们还快。一天下来,我问得快都累死了,哪里还能偷懒呀?
83、“诀窍是抱着“无知”的态度去追求。“无知”是了解到自己的有限,却以不放弃的态度去继续追求。神庙之所以称我为最有智慧的人,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的有限,却仍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