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意思(25句)
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意思
1、“照舅”是前半句的直接说明(解释),“照旧”是“照舅”的谐音,也是这句歇后语的真正含义(这条歇后语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楼主想问的括号里的字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本句歇后语的直接说明和解释,括号外的那个词才是谐音和真正含义。(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意思)。
2、这个例子就是歇后语的运用,人们说歇后语时一般只说前半句,后半句不说,因为大家都知道,心领神会。
3、八月的核桃——满人(仁),八月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核桃个个饱满;(外甥打灯笼歇后语意思)。
4、 据说,那王二麻子去作客。论资格和辈分,他不应该坐在“上岗子”上。可是,他少了些自知之明,偏偏坐在了上席。主家就请他到另一个位置入座。他却说:“就这!蛮好!蛮好!”
5、 在我们那个小镇,就有不少只属于我们那个地方的歇后语。
6、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7、外甥打阿舅——公事公办(比喻不存私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8、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直接在裤子里面放就行了,干吗要脱裤子?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9、 1970年代初,我们开始读到一些书了。
10、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在爱人的老家过的,意外的在他的老家竟然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不明白的问题。
11、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12、爱人的老家在陕西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一片沧桑古老、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有很多淳朴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都是从这里发源的且保留至今。比如,每到过年,当舅舅的就要给自己的外甥、外甥女送灯笼,一直到他们满灯(第一个本命年即虚十三岁)。
13、在家乡,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后称为“送灯”。前者好理解,后者的意思是。
14、有了外甥以后,哪怕是外甥女,那么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岁。我就是这样的童年过来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灯笼点亮打出来一起在街上玩,还有我现在都会唱的童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15、 不说爹娘卖粮借债操持赎金,单说小儿被蒙眼关进一猪圈,量个小孩子也跑不了,绑匪就到圈外抽烟去了。小儿反绑双手,摸索转了几圈,感到猪圈有点熟,试乎着圈墙边有一棵白杨,就狠狠啃了几口。等赎出来,小儿就顺着记忆找猪圈,最后在舅舅家猪圈找到啃了几口的白杨树。舅舅绑票绑了外甥,很快传遍了高密东乡。于是再说“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的歇后语就有了高密的特色。
16、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17、照旧(舅)拓展资料: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
18、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
19、现在这个风俗,在陕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不过,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电子灯,灯笼也不用烧掉,到新的一年,舅舅只要送一副电池就行了。本来应该是外公外婆给外孙送灯,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就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照旧(舅)”这句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
20、记者的家乡临汾是没有这个风俗的,关中这个风俗吸引了记者的好奇,莫非,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个歇后语的严厉与此风俗有一定的关联?对此,记者询问了多位乡邻,有的说,是因为先有这句歇后语,而有的则说,灯笼是舅舅给外甥送的“眼睛”。但似乎总觉得不尽如人意。终于,村里的一位老者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他对此风俗的解释为,是先有习俗后有歇后语的,而习俗要追溯到我国农耕时代。
21、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她不是人啊)
22、类似的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23、 “外甥打灯笼——归舅(旧)!”外甥,打着灯笼,不就是给舅舅照明?不就是“照舅”?
24、 这肯定是故事。这,也就成了个典故。这就成了我们那个小镇“打摸”不懂礼仪、不知规矩、甚至是不识好歹人的一个笑话。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