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书的方法和技巧(37句)
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1、从世俗角度来讲,读书能变现,能让人实现财富增长;读书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也能够提升人的幸福。(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2、阳志平在《人生模式》中说:“我将图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多数图书难以超过“杰作”这条金线。所以你无须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之下的著作上。可用之书与多数力作热读即可,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杰作与神作,则需要冷读。”
3、浏览考试并仔细阅读答案。掌握了文章的意义后,学生可以浏览论文背后的主题,然后第二次仔细阅读这些问题,以达到有目的的阅读。仔细阅读主题中的每个单词并找到原始文本中的一般范围相当于回答问题的一半。
4、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在有感悟的地方划感叹号,马克思读书就喜欢采用这一方法。
6、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从本原论之,当以《尔雅》为分类之最古者。……余亦思仿《尔雅》之例抄纂类书,以记日知月无忘之效,特患年齿已衰,军务少暇,终不能有所成,或者余少引其端,尔将来继成之可耳。(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致纪泽书)
7、精其选;我们要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然后精读,一字不漏地读。这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和鲁迅的“硬看”极为相似。
8、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9、 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10、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看书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衷》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苏、黄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与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仨后则长进极难。……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诫为之,则后此将不肯为矣。(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舟次樵舍下与纪泽函)
11、做到烂熟于心。自己先浏览,遇精彩部分,再细读选择好书进行精读,一些看不看随便的书可以泛读先大略看一下再认真读,仔细、反复、认真去读。做到烂熟于心。
12、准备几本不同类型的书,阅读累了,就换种轻松一点的书籍。
13、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最近看了一本《秋叶:如何高效的看一本书》,对前面章节讲解的读书方法比较认同,并且亲测有效。
15、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便于应用时查找,有利于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便于利用很少的时间对重点内容的再阅读。
16、翻选读。吴昌硕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17、这本书与我何关!(自己有什么看法、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激励)
18、弄清楚这些以后,你和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对照。想一想我们现在工作中的管理规范是什么?我们的工作行为是什么?在现实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在做的时候,管理规范和工作行为有没有关系?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有没有策略?
19、七是跳过疑难。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20、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21、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有什么感受?
22、(3)跳读法:跳过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地方,直接读你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3、把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孩子。遇到孩子过生日,雯雯妈妈不是像其他家长一样动不动就给孩子买新衣服,新玩具作生日礼物。
24、顾颉刚说:“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换句话说,我们读书应该不做书籍的奴隶,不为书所囿,不为书所驭。
25、纸质书要静心看,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看。有时,我也可以选择听书,听听大师们对这本书的解读,从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自己也好好读读。
26、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7、阅读时,人的眼球是时停时动地向下跳动,眼球停的时候认知文字,眼球跳动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为1/3秒左右,每次眼球停顿能认知1—7个文字符号。我们把眼球停时认识的字数叫做“识别间距”。阅读时,目光向前跳跃,眼球运动,每动一次大约为千分之几秒,人们的阅读只限于目光跳跃的停留期。据统计,阅读者的眼睛在一小时内有3分钟在移动,有57分钟在停顿,即眼动时间占5%,眼停时间占9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扩大识别间距,进行整体认知,就是说,眼停认知不能逐字进行,而应一个个词组或一个个短语、短句整体地认知和理解。
28、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书目繁多,有的适合深度研究,有的浅尝辄止即可。对于畅销书,我一般会采用速读的办法,看书还算比较快,差不多3个小时可以搞定一本。炼读法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很好的用到。
29、从我的经验,如果把一本书精读透彻,拆明白,一般要经过五到六遍。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关键的概念也就把握住了,这本书的概念体系也就进入了你的脑海里。你会感觉到这本书对你来讲确实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30、这是茅盾、苏步青等著名学者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第一是读大概,是“鸟瞰”式的,对整篇文章先有个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的,可像机枪手学习枪械装卸那样,来个大拆卸,仔细考察、慢慢体味;第三遍实际上应是多遍的意思。
31、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作我们读书的指针。
32、以前读书基本上都是一字一句的扫读式,虽然看完了,但是内化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经过小小的研究,以下几个是读书方法的总结,在梳理自己思路的同时也分享给大家。
33、然后还要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譬如说,策略和管理规范是不是有关系,策略和工作行为是不是有关系,管理规范和工作行为有什么样的关系?
34、注意到一定要‘让头脑保持在灵敏状态’,其主要作用是对潜意识发出指令,最近学的、碰到的或接触到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应该要全部都能了解或知道状况,因此潜意识会不断的去解析它们。若处在无意识状态下,会产生类似佛教禅定之作用,有点呆呆的处于半知觉状态,不和世间的智慧相应。那反而会对潜意识发出不要去分析处理最近接触事物的指令,如此当然是不利于读好书。由于我们脑部有几百万部以上的高级电脑,可以同时处理几百万件事,不必操心头脑的潜意识不够用。
35、自己完全理清楚作者讲的某个新名词的定义了吗?
36、①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读书时要善于批判继承传统的读书法,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