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75句)

时间2023-09-07发布admin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1、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2、(赏析)我做不到“不惑”,常常犯迷糊;但我能做到不忧不惧。只要能做到宽容大度,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何惧?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8、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赏析)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1、   好的文学作品和科学定理一定具有普遍性,能够接受事物发展的本质。一部经典,流传的越久,彩球,有可能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下去,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就如同常青树,总是会长出新的叶子。

12、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6、《左传·成公·成公二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9、《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0、三省:多次开展自我检查。特指多次。一说,是指三个层面。省,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为人正直谋:帮人统筹规划事儿。

21、(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3、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24、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25、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26、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8、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          ”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29、(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3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31、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32、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3、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4、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3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6、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3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9、孔门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除了这些评价,据说孔子在临终之时还曾对弟子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后来,战国大儒荀子对他很推崇,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说他:“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可见,冉雍确实是孔门德行卓著的高徒。

40、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41、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2、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3、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44、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45、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46、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4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9、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50、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2、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53、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54、3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5、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56、试译:孔子说:“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谄媚。眼见公义受损而不挺身而出,是没勇气。”

57、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58、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59、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60、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61、谦谦君子:这儿指社会道德上面有涵养,有才华的人。

6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63、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64、(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65、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66、《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6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68、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69、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70、《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71、(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7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73、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74、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