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渊明代表作(20句)
陶渊明代表作
1、(云逸书院官方教育书店)联合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低调上线!
2、 当然,如果仅仅是家族记忆的牵绊,陶渊明的伟大还是有限的。陶渊明不仕祖仇只是其高风亮节的一部分,“不仕二姓”才是陶渊明隐居生涯的最终完成。曾祖父陶侃虽然在东晋王朝仕途偃蹇,但毕竟是东晋王朝的臣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东晋王朝成全了作为寒门和蛮族的陶侃。对东晋王朝某些门阀贵族的不满,并不能盖过其对东晋王朝的忠诚。也正因为陶侃对晋室的忠诚,影响了作为后嗣的陶渊明。家族记忆之上,是更高的国族认同。但东晋王朝最终却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取代,而陶渊明却偏偏经历了这一历史剧变。这使得陶渊明的隐居不仕由起初的书生意气变成了最终的遗民心态,家族记忆升华为更大的家国情怀。应该说,陶渊明的“不仕”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嬗变。在由鄙视王凝之造成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的仕途并没有从此断绝。隐居之后几年,陶渊明妻子去世,隐居的草庐也因失火而毁坏。穷困之中的陶渊明不得不再次出仕以求生存。三十四岁那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下出任幕府。桓玄谋反之际,陶渊明便趁机因母丧而辞职。桓玄不久篡晋,刘裕大破桓玄,并提拔陶渊明为镇军将军参军。后来陶渊明一度担任建威参军,在刘裕做大做强之后,陶渊明似乎嗅到了点什么,于是辞职,终身不仕。陶渊明这一段出仕的经历颇为值得注意。陶渊明的曾经的隐逸高名使得他成为了权臣们争相笼络的金字招牌,但陶渊明对这两位“恩主”却一直处于依违观望之间。一方面,这个时候的桓玄、刘裕虽然已是权臣,但仍然是晋室的臣子,陶渊明接受他们的征召并不缺乏道义上的正当性,而另一方面,桓玄、刘裕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既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也可能成为“乱世之奸雄”,当最终后者被证实,桓玄、刘裕均篡晋之后,陶渊明才选择了真正的归隐,从此不复出仕。(不少学人都对陶渊明《述酒》诗的政治寄托有精当分析。可看钱志熙先生《陶渊明传》)历代文人一直在打造一个陶渊明神话,他们只喜欢隐逸的陶渊明,而不喜欢出仕的陶渊明,甚至以出仕为原罪,以至于宋人叶绍蕴以害怕桓玄逼迫,保全性命“不伤生”的理由为陶渊明出仕辩护,这都是书生不懂政治的迂腐之见。其实陶渊明的仕与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诗人兴会,更是躬逢乱世之际的政治决断。陶渊明的出仕,说明了他的认同,陶渊明的归隐,说明了他的拒斥。陶渊明的仕与隐,体现的是且仅是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伟大品格也不是来自不食人间烟火的归田园居,而是来自其爱憎分明,金刚怒目的决断意志。(陶渊明代表作)。
3、正如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
4、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意思是: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5、(推)4⃣️外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彩色版),这份笔记结合郑克鲁、朱维之等多个版本,共67页,包含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精心编排,条理清晰,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打印背诵。(名词解释+知识点2份,共10元,也可回复“外国”免费领)
6、《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7、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8、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9、这首诗的整个画面,可以用“淡永”二字来概括。所谓“淡”,是指诗中写到的物事,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极平常、极自然的,如“羁鸟”、“池鱼”、“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无一不是农村耳闻目见的东西。然而,这首诗又不只是“淡”而已,陶渊明在艺术上之所以超绝时人,就在于他的“淡”决不是浅薄或浅露,而是“淡”中能“永”,“永”是指意味深长而言。正如黄文焕所说,“写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陶诗析义》卷二),或如日人近藤元粹说的,“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见其所评订的《陶渊明集》卷二)。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写“返自然”的理想和情趣,而“自然”本身就是“朴”而“拙”的,农村这些极常见的普通事物,自然最足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10、(台州书法考级报名截止3月底)2019年5月中国书画等级测评报考
11、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12、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陶侃。要了解陶渊明的趣味、立场,就不得不提到陶侃在盘根错节的东晋王朝中的位置。陶侃出身贫寒士族,且可能有江南蛮族(溪族)血统,这在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东晋王朝中是很难立足的。当然,陶侃的军事才干与政治魄力使得他得以脱颖而出,历任广州刺史、江州刺史,官至太尉。但另一方面,东晋王朝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和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又使得出身寒士的陶侃在仕途上比同时代人更加艰辛。贵族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大将军王敦主政其间,王敦为了扩充势力而将陶侃排挤至边陲广州担任刺史,这无疑是门阀政治对陶侃的一次无情摧残。后来王敦叛乱被平定,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但琅琊王氏与陶侃之间的宿怨却一直难以弥合,以至于新兴贵族庾亮向琅琊王氏家族的宰相王导发难时,陶侃坚决站在了庾亮的一边。应该说,与琅琊王氏的对立态度成为了陶氏一脉的家族记忆。这直接导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幕的发生。
13、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学性。诗的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像是路上的尘土,随风飘转,透露着无奈,这种心境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生命无常。中间四句写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欢乐。最后四句我们常常用来做格言,勉励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归园田居·其三》
14、《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5、《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6、(小说连载)多少幸福的婚姻,藏着父母的委屈
17、《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18、《云逸书院》被授予全国青少年书法测评临海唯一授权测评处
19、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期待你的故事!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