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23句)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
1、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2、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3、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4、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
5、认为人的相貌与善恶一致的谚语举例有:吉人自有天相,不必仔细打量;恶人一副凶相,善人一幅佛像。认为人的相貌与善恶并不一致的谚语举例有:真人不露相,露相震四方。先秦时期,巫术文化色彩浓厚,相术也比较发达。先秦以降,帝王们往往把自己的相貌描绘得十分奇特。相术在民间不绝若线,加之帝王们的刻意渲染,这就使得民谚中保留了不少以貌取人的内容。但相术毕竟是一种迷信,很容易被人们用生活经验去识破,因此,“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反思性谚语也就大量出现了。
6、水满田,谷满仓,田内无水仓无粮。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囤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7、“1980年英国兰塞斯卡·布雷女士访华称,与14世纪《王祯农书》中描绘的那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中国农业制度相比,中世纪的欧洲农业尚处于原始状态;……中国采取现代西方农业特点时应该慎重从事,不适当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8、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9、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增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10、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1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篇二: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秧好一半禾,菜好半年粮。
12、译文:长时间晴天,突然下起大雾,必定变天,或下雨,或阴天,长时间下雨,突然下起大雾,大雾后必定是晴天。
13、《市南物理》系列专题:中国古诗词、成语、俗语、谚语中蕴含的物理知识(4)
14、冬雪年丰,春雪无用。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15、《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10)
16、后来,大妈当奶奶了,带着孙女,才切心的体会这谚语为什么春天天气比喻为孩儿脸了。
17、王祯对农田耕作有深刻论述,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概括:(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说:“耙耢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经验。(2)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耢”。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耢,乃无遗功也”;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犁耕既毕,则有耙耢,耙有渠疏之义,耢有盖磨之功”。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南方水田,耕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耢”。
18、 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
19、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
20、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21、(意思是,清明节有雨,麦子就会长不好的。)
22、 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