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万圣节(21句)
万圣节
1、毕竟在这部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作品中,带着防吃人口罩的安东尼·霍普斯金仅靠眼神就征服了全世界观众。
2、鬼节,是指祭祀鬼的节日或者与鬼相关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3、不过,面具只能带一时,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别忘了收起所有的放纵和假面,踏踏实实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哟!
4、介绍完了以上三款温和型面具,接下来小编就要跟大家玩真的了。
5、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6、电影中,老安扮演的汉尼拔是一位智商超高的精神病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吃人狂。而这款面具正是由精神病医院设计,以防止吃人惨案再次发生。
7、事实上,带这款面具的要点,主要在眼神。来,跟老安走一个!
8、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9、电影中带着这款面具的V,是一个拥有超高智商和超凡战斗力的神秘男子。黑礼帽、黑长袍,还配有冰冷短剑和鲜红玫瑰。(万圣节)。
10、有意思的是,在凯尔特人的旧俗中,万圣节雕刻的是芜菁灯,到了北美之后才因地制宜地改成了南瓜,并因为美国人的超强“带货力”风靡全球。
11、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12、电影中,这个白面具黑长袍的杀人狂其实是一名恐怖片爱好者。他喜欢反手拿一把短匕首,在夜幕降临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被害者身边,将主人公锡德尼身边的人一个个杀害。
13、随后,这个节日被早期基督教“收编”成为纪念烈士与圣徒的“诸圣节”(All Hollow’s Day),定在11月1日,而10月31日夜晚则成为了“万圣节前夜”(All Hollow’s Eve)。
14、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15、还记得那个在幼儿园万圣节活动中被麻麻打扮成《千与千寻》中“无脸男”的台湾小萝莉吗?要知道她每一年凹的造型,都出神入化地轻松上头条了。
16、要想达到这个面具的最佳出场效果,最好手里再配一把电锯。当然,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思想观念太过扭曲,小编其实并不建议大家入手此款。
17、所以,如果看到这里你依然坚持希望挑战这款面具,小编只好悄悄告诉你,最经典的人皮面具就是70年代原始版本的那款,残忍指数N颗星。
18、不过,因为电影本身恐怖系数并不高,再加上该面具独特的优雅气质,大大削弱了它的惊悚功效。
19、下面为大家pick的这些电影中的面具(角色),也都是可以被轻松COS的。小编友情提示,在爬梯上变身焦点的同时,别忘了要“分级对待”,不要真的吓哭小盆友哦!
20、不过,因为影片中的造型走的都是萌系路线,所以里面的面具其实并不十分恐怖。比如这个头套布袋、纽扣眼睛、沉船斗篷的南瓜人,天生一副万圣节来要糖的小孩子脸,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适合初级“吓人”的造型配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