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鲁迅先生对太宰治的评价(84句)

时间2023-08-29发布admin

鲁迅先生对太宰治的评价

1、他没有把自己当做是人,所以才会有经典的那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他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挣扎的自我独白。

2、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叶藏天性敏感而又怯弱,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都会令他感受到不安甚至恐惧,加上当时世道的混乱、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甚至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欺骗,都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也让他时刻都处在挣扎和纠结的边缘。而当他从少年青年再到壮年,这一切都与他如影随形,让他觉得难以挣脱,以至于他最终在这种现实中迷失了自我,并感觉到生而为人,他很抱歉。

3、父亲的干预,使得他卑微怯懦,不敢为目标而争取,只能浑浑噩噩,麻痹自己,造就了人生的悲剧。

4、文章的主题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他也在这在《人间失格》中描述的状态,都让读者在这些字句的表述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了较多的共鸣,比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就被很多的读者引用甚至口口相传。

5、婚后他戒了酒,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漫画创作中,他的心中隐隐升腾起一股甜蜜的情绪,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但他之前的损友又再一次找到他。

6、太宰治自杀身亡为《人间失格》这本书有所加持。有很多作者的作品,是因为作者死亡等原因,引发图书的火爆。比如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他诗歌的风靡;林奕含的自杀,引发了对霸凌话题的热议,也带动了图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大热。太宰治的自杀身亡,自然也对《人间失格》的畅销有所推动。

7、太宰治的悲剧源于他的家庭和所处的环境,他生活在战争年代,在猛烈的炮火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战后失败的情绪蔓延,到处充满压抑苦闷的氛围,人毫无出路,迷茫不知所措。

8、他的作品几乎是以“半自传体”的形式描摹生活,他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他自己的影子。

9、我对于所谓上流沙龙那俗不可耐的“高尚”简直作呕,一分一秒也无法忍受。

10、太宰治生活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家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父亲也以名士身份活跃一方。

11、当他因和朋友喝酒却没钱时,他再一次到银座找到她,他与恒子同是疲弊之人的亲近感涌上心头,让他觉得隐隐的怦然心动。

12、这本书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部分构成。其中序言和后记作者以第一人称,诉说“我”看到了主人公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中间的三篇手札与照片对应,则是用叶藏的第一人称来叙述了胆小懦弱的叶藏的经历以及他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终日放浪形骸,最终一步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自我毁灭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纤细的文笔,书写对人生的哀叹与嘲弄。无奈与讽刺,愤懑与惆怅,阴郁颓废的毁灭美学的悲情演绎,表现了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双重萎靡的杰作。

13、《人间失格》这本书是太宰治的巅峰之作,可能正是由于艺术性,有很多人读了之后表示读不懂他的意思,不同年龄段的人读他可能所接受到的书中信息也各不相同,这跟你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有很大的相关性。

14、“爸爸他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酒的。因为他实在是人太好了,所以……”(鲁迅先生对太宰治的评价)。

15、“我对于道德教科书般的正义,或道德什么的毫不关心,但是那些相互欺骗着却又光明磊落、公平而欣愉地生活,或者似乎从中获得了生存自信的人,却实在让我无法理解。”

16、最后当他从大哥口中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17、《人间失格》,虽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击中内心,或许因为跨国界的审美差异,反复读了三遍,又特别看了伊藤润二配文的漫画,仍是不太能理解这种近乎病态的作品。

18、他回忆起幼年经历的一件事情,父亲在政d活动中发表开场致辞。

19、因此他有着“无法向任何人倾吐的孤独气息”,这被许多女性本能地嗅捕到,让很多女人都“巴不得为他做些什么”,这便是日后他“被女人乘虚而入的诱因之一”。

20、《人间失格》不是在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只不过借一个受害者的口吻来讲述人类的丑恶,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间失格》问的就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我不希望你的选择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样的道路,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21、可是终究,抱团取暖还是比顾影自怜要好的多吧,奇怪的是,也存在许多密集的突然美好的瞬间,像圣洁的光突然笼罩了世界般的欢喜。有时,居然毫无缘由。

22、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23、太宰治见证了乱世,所以他的作品会更加现实一点。现在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太宰治的文学作品了解到当时到底是处于一个怎么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年代再加上他经常写一些比较消极的作品,太宰治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离去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界的一大损失。那个时期的日本,很多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名人,最后都选择在年轻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4、从文化喜好角度来看,粗略的可以分成三派:一派太宰的死忠,一派对太宰鄙视至极,一派便是那说什么都行的“沉默的大多数”。

25、上次在图书馆读书,偶然听到两个小女孩儿讨论:“不敢读《人间失格》,怕读自闭。”不禁暗笑。若当真如此,这本书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还能传到中国让广大读者阅读?在这里,我想纠正下各位读太宰文字时的心态:丧一下可以,但更要关注于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读书装个样子,想必太宰也会觉得不读也罢。

26、演讲结束回家的路上,他听到平日与父亲交谊甚笃的所谓“同志”,以近乎愤怒的口吻批评父亲的致辞一点儿也不精彩。

27、第一次是在银座某高级西式酒馆里,他受到女服务员恒子意想不到的垂爱,她陪他喝酒,负担酒馆的花销。

28、虽然现实让他挫败不堪,但叶藏还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作赌注,试图找寻自己和人类困惑和迷失的原因,并说明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是值得尊重的,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也正是这种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让所有读者都对这本书深深着迷。《人间失格》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之所以被人推崇,我觉得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29、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堀木对叶藏的数落以及叶藏的内心独白。“再这样下去,世人是不会原谅你的。”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世人是不会原谅你的。”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会原谅我吧。“总有一天世人会葬送你。”不是世人,是你才对吧?

30、对于叶藏同情胜于可怜,共鸣胜于同情。生活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出生时的纯真不可能不被世俗玷污。有哪个人不曾纯洁无瑕?有谁不想将那份纯洁由内向外,由里及表毫无伪装的表达。即使一开始受伤,也执拗的不想改变不想迂回,想将美好的纯真狠狠地撰在手心不放手。可是代价就是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所以为了使自己不受伤,他们摸索出了处事的方法-成年人的世界便有了圆滑。可即使他们深谙处世之道理也绝不会丢弃内心的纯真,圆滑仅仅是给她的肉体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穿上外衣而已,将其灵魂隐藏在深处。一旦现实和内心出现冲突,他们将勇敢誓死捍卫内心的坚守!生而为人,无奈妥协与勇敢坚守并存,并非非黑即白,叶藏式的灵魂告白可能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间不值得!《人间失格》读后感2我太感性,近段时间偏于忧虑,应该是看了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引起的。人啊,还是要多接触积极乐观的东西,不然就会陷入负能的情绪。不过,有点必须纠正,当第二次、第三次重温人间失格时,我却断然撕掉了它负能的标签,重新认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1、“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人活着,比动物多了智慧,也多了忧虑。生而为人,就该承受为人的一切。作者在极力劝告大家,也是在告诫他自己,他没能成功,但他对灵魂的敲打、拷问,都是在帮助更多的人正面审视自己的灵魂,找到生活的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

32、撇开作品,说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说情感消极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见人品,人品决定选择,他会自杀,是看不开、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还是有人能说出“我们过去有过很多痛苦。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这句话。不过这和日本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也有干系,“死是无限的活”,这种自杀情怀,攫住了不少敏感纤细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

33、首先,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去世时是1936年,而这个时期距离我们今天其实并不远,在文献资料保存上和史料查证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史料上并未有鲁迅先生曾经写过《聊赋病海棠诗遥寄太宰治君》这篇文章的记录,而这篇文章却又在网络上流传开了,很显然,那篇文章其实是别人写的,而说鲁迅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是造谣。

34、虽说作品不谈时代、不谈政治,但我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经历的战争的伤痛,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有一种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国的,“乡愁”隐藏在字里行间,成为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叶藏轻轻点头,同意回乡疗养,还是维庸之妻慨叹昔日的井头公园不再,池塘小鱼儿哪里去了?亦或是多情编辑想一斩情丝,回家置办个小屋和妻儿安度晚年,无不藏纳着他们对故乡明明灭灭、闪闪烁烁的眷恋。离乡的人都想回去,单纯的童年,淳朴的故里,简单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愈灵魂最深处的伤痛。可惜啊,一场战争,故乡不再是原来的故乡了;一场离别,我们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了。

35、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逼迫他不得不服从,不能违背。

36、总有一些人,与周围格格不入,又或者,每个我们都是如此?我无从知晓。不管用什么方式在人群中试图怎么隐藏都无济于事,就像无论如何都难以深谙人群早以默认的某种惯常的度,想用力表现出的快乐,(而快乐本身不需要用力),而一不小心笑得过度的夸张,反而变成不适的担忧。想要不被担忧的担忧总是萦绕在脑海。一旦失衡,便是深渊。

37、“他像逃命似的一个人冲回天台,躺在地上,浑身极度恐惧。

38、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类似的经历,令他感叹:

39、于是后来又开始重蹈覆辙,他是自我放弃了,他看破了亲情,被友情也是伤碎了自尊,爱情的话,我觉得他从没有爱过一个人,包括良子,良子对于他来说就是救赎工具,否则也不会最后抛下她,人其实爱的往往都是自己。

40、一夜欢愉之后,第二天早上,他就远离了她,因为他认为“和曾经上过床的女人再度相遇,她们很可能像烈火轰雷一样怒斥自己”。

41、如果大家生活难过了,可以选择吃一顿或者像村上一样去跑跑步,因为美食和运动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诉我们,一定离烟酒、女色远点,他们没啥作用,不过是使人堕落的触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远离社交圈,“他人即地狱”,当你发现别人比你过得好的时候,你会更苦。

42、读罢《人间失格》,文中有几处印象很深,一处是静子和繁子的对话,“为什么要喝酒呀?”

43、我曾经静下心来读过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太宰治5次自杀,在最后一次成功之后,他的生命终于陨落,走向了永恒,他在书里面这样说生而为人对不起,他认为每个人面临死亡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区别就在于有些人一生十分绚烂,有些人的一生则没有意义,十分堕落,大多数的人都像蚂蚁一样碌碌无为,这就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的人活着却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一样。

44、其实我们也像他一样有时被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所伤害,而不得不故意装作坚强,外表嘻嘻哈哈,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45、过于诚实是因为欺骗在我这已没有了意义,可我明明知道你想要我骗你,你的眼神表达了想要被骗的渴求,而我只能哑然一笑,说刚才说的都是骗你的。我拙劣的谎言怎么可能骗得了你,你是被自己所骗,从来不是我。《人间失格》读后感8“1930年,他进入东大法文系就读;1933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选第一届芥川赏候补;1936年,发表《晚年》后被推崇为天才作家,并于1939年以《女学生》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但始终与他想赢得的芥川赏无缘。他曾五次试图自杀,最后于1948年在《人间失格》发表后,和情人山崎富荣于玉川上水投水自尽。”

46、他的人生也在故事中连成了线,从作品中得以窥探他脆弱而敏感的内心。

47、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表现出无力感,甚至消极避世,混沌度日。

48、他是兄弟姐妹十一人中的第十个孩子,上有五哥四姐。

49、叶藏灵魂深处的美好与这个世界的悲凉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痛苦源于清楚的了解自我,厌恶社会。世俗的虚伪,自我的真实与懦弱的性格促成了天使一般的好孩子的悲剧。向往善良、正直、纯洁、亲情、自由,面对人的虚伪冷漠和欺骗既不想改变自己随波逐流也没有勇气保有这份美好害怕独立的存在,懦弱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对立,最终丧失为人的资格。

50、一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聪慧,像作者这种小时候就能看穿一些世事,明白一些动机,并非好事。愚钝点、糊涂点,每天为着那洒下的阳光、清脆的鸟语、荡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简简单单,人际关系平平常常,享受当下就好。《人间失格》读后感3“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51、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怎样做,都是徒劳的,只会丑上加丑,避了坑反而落了井。我已不配奢望骑自行车去瀑布游玩之类的事情,唯有在污秽的罪恶上不断堆叠卑劣的罪恶,让苦恼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

52、他对家务事是撒手不管,但心里也爱孩子,他除了写作就是喝酒,还结交了几个女性朋友。

53、她讲述和丈夫来到东京后丈夫犯下诈骗罪被送入监狱,也许是“不幸的人总是对别人的不幸感受特别敏锐”,和她在一起他感到安心舒适。

54、能够在人群中很好隐藏某部分自己释放某部分自己,且恰到好处,一定是一门艺术。很容易浸入某种情境的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没有我的。面对《人间失格》,究竟是什么导致的悲剧?人与人之间要真正做到相互理解,恐怕是人世间最为困难的事了。冰山一角的你,与冰山一角的他,不说,是无人理解的痛,说了,依然是无人理解的痛。归根到底,我们感兴趣的还是一个叫做“我”的人。而除“我”之外,都是“他人”。

55、现实中太宰治曾因不得志自杀5次,在小说中他描绘了3次自杀的经历。

56、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57、于是,他开始筹划第三次自杀,但当他决意自杀的下午,他的看护人来看他,规劝他住院治疗。

58、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满耻辱。《人间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亲身感悟。在《二十世纪旗手》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生而为人,却对人类的满腹恐惧,对人类的最后求爱,便是在生活中饰演的丑角,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彻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59、他从小就想成为一个作家,这一生也是随了他自己的愿望,一直在写作。他是一个有目标的人,同时也是作为学霸的存在。在21岁的时候,他追随着芥川的脚步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他研究国内外的各种文学写作手法,就是为了获得芥川奖,但是直到最后他都没有得愿以偿。

60、“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61、他和酒馆对面香烟铺老板的女儿由子结婚,他被她从未被任何人玷污的童贞所打动。

62、世人看见他多次求死,谁又知道当时的他是有多想拼尽全力地活着,成为世人的一分子,结果却被世界一次次残忍抛弃。不是对死的渴望,而是对生的执念。

63、鲁迅先生曾说过,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64、他鼓不起勇气当面质问她,以至于被惯有的不安和恐惧纠缠得回肠百转,痛苦不堪。

65、他的作品中也描绘了他被保姆、仆人侵犯的经历,而造成他悲剧的缘起就是他的父亲。

66、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67、《人间失格》,与其说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叶的私小说,不如将其视为太宰治的一本自传。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感情渐渐麻木,亦至于连最基本的饥饿感都毫无概念。正如阿叶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进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对待旁人,唯有唯命是从的敷衍和应付。

68、第二天,她第一次口中迸出“死”这个词,似乎也对人类的生活感到衰疲至极,而他也对金钱、女人、学业等烦忧而感到无法苟活下去。

69、生而为人,《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出身于封闭式乡下家庭,周围冷漠的环境中,他过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内心深处。自少年时代起,就反复经历了对至美的憧憬和悲惨的失败。完美无缺,或彻底破灭,纠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纯粹与脆弱,青春的集中写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

70、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读《人间失格》时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71、在后记中,他借由酒馆老板娘之口说,“都是他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叶藏,又直爽又乖巧,要是不那么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

72、后来他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后说了一句“我要到没有女人的地方去”。

73、“一切都将过去。在这个有生以来,仿佛置身十八层地狱般一直痛苦不堪地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世界里,唯一可以视为真理的东西,唯此而已。”

74、太宰治是日本典型的无赖派的代表,他认为所有的一切在他眼中都可有可无,大多数日本民族都追求悲剧之美,连死都是一种充满仪式的东西,就像日本的切腹自尽,他们把敢于赴此当做一种战士的勇气。但是和这种刚猛爆裂的方式不同,太宰治的死显得更为平常,他就是想死,他并不想轰轰烈烈的引起所有人注意,好像随便找一条臭水沟跳进去淹死也无所谓,他不在乎后人对他的任何评价,他自导自演也不需要有观众前来观看,你可以说他的一生很悲观,但无可厚非的是太宰治是找到自己目标的一个人。其次太宰治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他在书中所说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有多么的敏感,多么的消极,他就是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甚至可以称他为自杀狂魔。

75、初闻太宰治,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丧”。很难想象,一个丧到极致自杀许多次的人也会引起数多人共鸣,给予大家一些力量。

76、在太宰治的心中,叶藏并没有失去做人的资格,而是没有浑浑噩噩做人的资格。他的身上难得有着善良与真诚,却无法得到救赎。人性的光辉终究没有照亮当时的社会,反而被无尽的黑暗所吞噬……

77、他不愿融入这个群体同流合污,也感到人类对他将信任之门重重关闭。

78、再从意识认知角度来看,一派忠于自己的内心体会,一派坚守社会伦理道德,还有一派也是“怎样都好”。

79、我觉得太宰治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如果你和我一样也读过他写的《人间失格》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人间失格》可以说是太宰治自己本身的自传一样的作品了。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的遭遇和作者本人是比较相似的,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少年。太宰治在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条件还不错,而且家里的男丁也比较少。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处于比较混乱的年代,所以他的家庭也慢慢没落了。

80、读完此书,才真正理解了书中的一句话“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作者敏感脆弱及纯粹的内心,让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迈向完美,注定了其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被他的纯粹致疾生亡。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面对阴暗、扭曲、脆弱,固执的呆在自己的领域里。这可能就是作者最终选择投水的原因吧?

81、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只是“一切对太宰的争议可以上升到人类个体对自己的挣扎”。

82、《人间失格》使带有半自传色彩的作品,读者容易将他与太宰治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读者评价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灵魂之书,生的困惑,爱的无能,都被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文字当中。而太宰治的一生,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曾5次自杀未遂,与5个女人纠缠不清。这种纠结和挣扎,与《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无比接近,读者出于好奇,自然愿意借助这本书深入的了解太子这个人,去了解他的一生。写在最后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用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头禅来说,就是人间不值得。包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也隐隐的反映出这种状态,但我们都应该不断的努力,去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找到活着的资格。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被尊重,被肯定。

83、他进了医院后才发现,这是一所里面全是男性精神病患者和男看护的疯人院。他“已彻底丧失做人的资格,已经彻底变成一个非人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