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老子最深奥的一句话(79句)

时间2023-08-27发布admin

老子最深奥的一句话

1、  “一”就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就是“一”,是道,是炁,也是气。

2、无不:原作“不”,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3、只要你知道凡是跟你不一样的道理和做法都是在补充你的想法,都是在给你纠偏,你就不会死顶硬扛,你就会智慧圆融!(老子最深奥的一句话)。

4、‍“天下由来轻两臂”,这是庄子用老子的重点加以发挥。天下固然重,权位固然重,如果没有生命的话,权位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实际情形看来,还是天下重要,所谓“世间何故重连城”,人世间为了财富,为了虚名,忙碌一生,连命都拼进去,又何苦来哉?!

5、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6、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7、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再问他,身体与膀子比较,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所以子华子就劝他,现在你等于生了病,两个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脖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权位,你愿意权位呢,还是愿意要膀子呢?

8、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9、赏析:“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家思想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至柔”在这里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老子在这句话中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

10、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11、为了更好的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古文。

12、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13、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同时,还要以德报怨,“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14、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15、前面两句,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我们一定说身体重要,货是物质,当然其次。其实这一句“得与亡孰病”,就解释清楚前面那二句了。

16、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17、“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18、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

19、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20、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21、东汉名将冯异的品德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冯异驰骋沙场十几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树底下读书思过,他为牺牲的战友、士兵深感难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22、只要走出自己总以为的正确,找到自己反对的人和事背后的正确,对接起来,你就是高人了!

23、介然,帛书本一作挈,一作介。介,有大之义,故河上公注为“大”。也有人注为“小”,不知何据。介的本义是铠甲,其义当非“小”。然,不管是大还小,都不妥。介,当理解为独立、特异。《韩非子》中有“夫介异于人臣”。介然,就是特别的样子。施,通迆,邪路。这句话是说,假使算我有一点独到的认知的话,那就是:行走在大道上,最担心的就是歧出邪路。老子开宗明义,接下来解释他何出此言。

24、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25、大道何等平坦,可是人民却喜好走偏僻的小路。径,小道。有意思的是,本章连用了两个带有双关的字。一是道,这个道表面上是指大路,其实暗里又指老子心目中的天道;二是径,径和道相对,是小道,而人们常说的强盗拦路剪径,也是这个径,而且剪径者往往多走小路。

26、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27、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28、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29、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30、大道的问题,其实就是体制的问题。关系到打什么旗,走什么路。

31、名利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抛去不顾呢?“名与身孰亲”,他要我们了解名就是假的,比起身体来,当然爱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杀了你;那你宁可不出名,因为还是身体重要。

32、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处世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34、《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3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顺应自然乃无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36、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37、  有人把这章内容归纳为“冲和”,天下以和为贵。若把“冲和”理解为“淡泊平和”,是下士水平;若把“冲和”理解为“天地之间的真气”,则是中士水平;若把“冲和”理解为“运用,善货”真气,利万物而生,则是上士水平。

38、只要你办事说话让人家舒服,就是在道上。否则,你说的正确也是傻子对牛弹琴,难道是牛错了?

39、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40、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41、回复4收看:色难.........你敢看吗?

42、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43、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4、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45、赏析:老子在此用递推的方法向人们阐释了何为“道法自然”的原则。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也就是说只有顺从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生活,天、地、人才能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行,相安无事。

46、问题:亲是不是你看到好的文章后,想收到更多的文章但是你不知怎么关注?(关注全免费)

47、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48、绝学无忧的意思:一般的解释是舍弃用学习知识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实,这三句话,都是在指出一个道理:减少 心 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深层的潜意识得到开发,让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拥有更好的“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9、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50、老子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佛说的“八苦”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

51、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

5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3、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54、《老子》又名《道德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这部著作中,老子用自已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其中就有关于大气做人、小细作事、廉洁为官的一些论述。

55、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56、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5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8、看看,老子这是不是对某些统治者的一记当头棒喝?你们该收手啦。

59、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意义深刻,就悟道、证道和行道而言,“强迫别人不会得到好的下场”。

60、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61、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62、《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63、有人会说:“可道,又是非常道,这不是逗人玩吗?”可是,若是老子爷爷说“道不可道”,你能同意吗?既然人人都认为自己有权去道一下,那剩下的问题当然就是人人道的究竟是什么呢?老子爷爷说,人人能道的是非常道,那常道又是什么呢?

64、  “和”就是“一”,“一”就是“道”。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下的人和万物,都在利用这一个公式,依规办事,按律施行。“一”就是天地交合的象征,始终如就是心存敬畏天地之心,无需强迫他人或祂。一切强迫他人或祂而“有为”的,都是人的欲望作怪。

65、“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66、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chù)前!”斶(chù)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chù),人臣也。王曰‘斶(chù)前’,亦曰‘王前’,可乎?”斶(chù)对曰:“夫斶(chù)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chù)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chù)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67、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68、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69、  “二”就是太极生的两仪,即阴阳,气之动为阳,气之静为阴。

70、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71、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72、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73、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74、  “对冲”,是正面强迫,对抗,硬碰硬。和气,指守弱处下,以上善、上德而化之。凡是以“冲”为要,必有煞气,任何助长或打压,都无法让真气得以“中和”。

75、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义。

76、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77、  老子认为,这样的人违背了道的规律,所以他又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讲了“反者,道之动”,越损就越益,而越益就越损。一切事物是向反方向发展的。比如“花木浇水太多,会被淹死”,这就是“益之而损”的道理。

78、西汉名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北击匈奴,参加漠北战役。由于李广指挥的东路军没有向导迷了路而未能如期参加漠北会战。战后,卫青责令李广的部下来对质受审。李广挺身而出,为部下揽过自责,他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