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63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1、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2、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7、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8、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9、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在当下依照良心做事。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尘埃就被擦干净了,本心也就回复光明洁净,良知达到了极致,这就是“致良知”。
10、也许有人要说,我要做圣人这么牛逼的职业,光是不睡懒觉不看苍老师就行了?心学也太没内涵了吧。不妨去看看阳明信徒曾国藩老师,曾老师多看一眼美女,随便违心夸了别人几句,都要在日记里反省半天。
11、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2、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13、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15、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16、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7、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18、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匐匍,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20、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21、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22、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3、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24、心外无物,这儿的物并非我们一般实际意义里的客观现实,反而是心有行为主体——人参加在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恋人这些,这种事儿离不了人参加,也就离不了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知名的案例,他说道山间花卉而开摇架,但如果离开人良心,他们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这种客观现实的实际意义是人所给予的,离开人的内心、人良心,事情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
2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6、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7、解析:先生这段开示是讲念头实战的,我一直对念头实战的内容格外看重,因为道理可以说得很对,但最终的检验还是断念实战!念头入侵时,就看你怎么办?断不掉,就被邪念附体,身不由己而破戒。禅宗方面讲到断念,也提到了如猫捕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一定要做到念起即断!先生在《传习录》里还讲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29、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30、解析:这一觉就是最快的刀!这一觉就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就是最高的断念实战功夫,只一觉,念头就消融了。这个断念功夫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这样才能日臻化境,不管何种功夫,都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最后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王阳明先生的书籍,良知、本体、天理这三个词出现得比较多,在心学体系中,这三个词都是同一意思,先生在《传习录》里说“良知,心之本体。”在《静心录》里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良知和天理都有表层的意思,但在先生的开示里都指向了本体,什么是本体?本体就是纯粹的觉知,就是佛性、空性、本心、妙明真心、自性、本来面目。有无数个词都指向了本体,本体是圣贤开示永远的核心。你真正悟明白了本体,就一通百通了,看其他大德的开示一下就能抓住核心,否则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的,我最早是从元音老人这里悟明白了本体,也从元音老人这里学到了断念的实战功夫,我无比感恩和永远顶礼根本上师元音老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可以告诉你方法,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做,断念一定要勤加练习。不管什么邪念入侵,只要你的断念够狠,都能将之瞬间消灭,反之,断念水平不行,肯定会被心魔再次攻破。
31、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2、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33、释义: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34、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35、《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36、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3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8、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39、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4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1、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4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43、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44、但如果放在学术层面,比如一个几何定理,然道不是纯粹的知,运用几何定理是分而为二的行?可是参照第一点,“心外无物”就可以理解。一个几何定理没有被运用,它是不存在的。而一旦运用,运用的人必定是知行合一的。而最初发现几何定理的人,他的研究也必定是知行合一的。
45、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去扶,知道遇到小偷要去抓。
46、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47、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48、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49、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50、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1、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5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3、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54、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55、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5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57、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58、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59、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60、释义: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61、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62、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