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87句)

时间2023-08-27发布admin

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在发疯前,他的身体基本上像一个残疾人一般破败,他的视力基本上丧失了,神经和消化系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失眠、内部器官痉挛,经常吃入食物马上就会呕吐出来,身上好的地方不多。

2、1862年,在老师家里,尼采迷恋上一位姑娘,暗恋的他大概还没来得及表白,姑娘就离开了普塔尔学校。

3、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优秀的人,他不愿让别人发现真实的他。第四:盲目性:他就好像一个饥不择食的人,不加选择地执着于可以给他安全的东西,不管这一切是否现实,或自己有多么盲目。

4、此时,他没有反思这种“上进心”的病态,反倒责怪自己的不中用。

5、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6、考生们懵了,不知道咋意思,逮着作者直接问直接问,想着标准答案在此!

7、第三:虚假:他只是为了安全感才表现出无限的热忱,在他内心中没有真实的感情,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抑或是他自己。(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8、我们希望成功,希望自己优秀,但不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

9、尽管尼采在精神错乱以后苟延残喘,还存活了10年辰光,至1900年8月15日才离开人世。但作为思想家的尼采却在1888/1889年之交就已经结束了。而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竟成了哲学家尼采的“绝响”!

10、过高地估计“爱”,“爱”被认为能解决一切的难题;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保持低调;害怕提出任何请求;害怕显示自己膨胀的欲望;

11、后期,一个年轻小伙子、和曾经的尼采一样走进瓦格纳大门的、被寄以厚望的德国作家——斯坦因被尼采认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在最终选择了信仰瓦格纳而非尼采。斯坦因不到三十岁去世,让爱他并期待他终有一天会理解自己的尼采感到心情低落。

12、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尼采是一位高冷超人。这位超人总是“自愿呆在冰雪和高原之上”带着轻蔑的表情俯视着我们这些“平原上的”芸芸众生。如果尼采只是否定我们这些庸人的生活显然就不会有那么大名声了。在否定现有的一切方面,尼采绝对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代表的破坏者。他在高贵的思想中越走越远,否定的态度也越来越大胆,最后到了要“重估一切价值”的地步。

13、“啊,快赐我以疯狂吧,你们这些天神!那使我终于相信自己的疯狂!赐我以谵妄和抽搐,突然的亮光和突然的黑暗,吓我以世人未尝经历过的严寒和酷热,喧嚣和憧憧鬼影,让我咆哮和哭号,如兽一样爬行:只要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自信!怀疑在吞噬我,我杀死了法则,法则令我惧怕就像尸体令活人惧怕一样:如果我不多于法则,我就是天下最堕落的人了。附在我身上的新精神,如果它不是来自你们,又会来自何方?证明给我看,我是属于你们的,唯有疯狂能给我这证明。”而这种热忱只在那个时代常常如愿以偿:当时基督教在圣徒和沙漠隐居者身上极其充分地证明了它的成效,因而误以为也证明了它自己,在耶路撒冷建有大量疯人院,以收留发病的圣徒,收留那些为之给出了最后一粒盐的人。

14、1874年2月,《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小册子出版,攻击的矛头直指现代人的骄傲——科学和历史,书中侮辱了上万名“教授先生”,最终尼采得到的是所有人的憎恨和沉默,所有人都排斥他,没有一个人提到他的书。但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他,可是,朋友并不知道尼采的孤独有多深,因为一场思想革命让尼采在书中发现了自己的谬见和错误。

15、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被爱,并且感激被爱,需要自我控制,谦虚礼貌,体贴他人。这些看似是“正常的”或具有美德的。鉴于以上的事实,有个问题必定会一再被人们提出:

16、            2012年12月25日再记于沪上

17、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8、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倒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个思想上的疯子。

19、《悲剧的诞生》找不到出版商,直到联系瓦格纳的出版商才得到满意答复。

20、  然而,命运对尼采并不垂青,就在它慷慨地赋予他无尚荣誉的同时,也把一束不幸的光柱投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骄子。从此,他的生命之树就开始慢慢枯萎了。

21、我以为心理医生是会为我们打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但我的希望,怎么在你的口中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不要脸呢?

22、但凡有追求,想要改变命运,有所期盼,都是理想我的召唤。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毕竟一个有非理性追求与一个混混度日的人也许都是病态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23、因为认为完美无缺而觉得高人一等;害怕在自我内部发现缺点或害怕犯错误;害怕批评与指责;对完美道德的无限崇尚,并因此束缚自己。

24、这个问题似乎也可简化,可以表达为:尼采之后,我们如何做哲学?或者还有进一步的问题是:尼采之后,我们做何种哲学?

25、1881年7月,出版商没有看懂的《朝霞》最终出版,但是依然失败,评论界根本没关注,朋友们也感到费解。尼采离开威尼斯到恩加丁像个农民一样安顿,拒绝朋友探访,各种思想冲撞着尼采的头脑,令他时而狂喜而泣,时而感到恐惧和战栗。9月,恩加丁变冷,尼采之后两个月三次试图自杀。

26、本书的翻译工作原是为完成《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的整体汉译本而做的,断断续续地弄了有两年光景,只完成三分之一。到2011年的春节,为准备新学期的尼采专题讨论班,我重新拾起这项译事。其时我刚刚做完了尼采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初版于1872年)的翻译(中译本已于2011年在商务印馆出版),接着就来做他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竟生出一些莫名的感慨。其一是有了一种完成和圆满的感觉,从《悲剧的诞生》到《瞧,这个人》,我仿佛已经把尼采的东西从头至尾弄完了,其实还差得远呢——我主编的《尼采著作全集》中文版至今仅出了三种(第13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要全部做完,恐怕还得有六年时间。其二是对于人类思想/精神史的感慨:有谁说过?——思想史是一座尸骨遍地的坟场。像尼采这样的思想史上的特立独行者,意在成为一般哲学史的“终结者”,而代价却是自己个体精神的毁灭!——谁又能为尼采收尸?

27、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28、弗洛伊德在上引讲话中涉及一个“梅毒公案”:尼采是否患有梅毒以及由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上面提到的20世纪文化名人都参与了这个“梅毒公案”的争论,且大部分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认定尼采确实患有梅毒——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脑梅毒”。这里的问题极其复杂,不仅涉及尼采的病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尼采的精神病(不论其起因为何)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29、当我谈到要接受一个平凡的、有缺点、有不足,甚至是有“症状”的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被患者认为这是“负能量”的话,并且极力为自己的“上进心”辩护,如:难道上进心有错吗?难道不能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吗?

30、但凡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想改变命运的人都会有神经官能症,因为他有一个理想我在呼唤他,在驱使他,特别是当他还从中得到好处的时候,就更加执着,所以必须要有一切归零的勇气,提醒自己一切死不带走,都是如梦幻影,只有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可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也是最能达到的。

31、一些学生因为无法保持优异的成绩而逃避学习与学校,更无法接受自己上不了重点大学的结果,看似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但这不过是一种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恐惧。

32、道德的时尚。——道德的总体判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啊!那些最伟大的古代伦理奇才,例如爱比克泰特①,对于如今流行的颂扬为他人着想和生活的风尚一无所知。依照我们的时尚,我们必定会说他们简直不道德,因为他们竭尽全力捍卫他们的自我,反对对他人(确切地说,他人的痛苦和道德缺点)的同情。也许他们会回答我们说:“如果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这般无聊或可恶的对象,那就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为你们自己着想吧!你们这样是做对了!”

33、中国诗人闻一多:“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最富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饱涨的象征,是生命的顶峰”。

34、尼采大概是德国人的话题人物里面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了。很早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尼采是给希特勒提供哲学基础的。因为他说上帝死了,世界需要超人。大致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对尼采的负面影响,想象中这大概是一个满脸狞狰,挥动大棒,声嘶力竭的对围观群众喊叫的人吧。很久以后才知道,事实完全相反。

35、从柏拉图学园到尼采的修道院计划,从瓦格纳的拜洛伊特剧院计划到泰戈尔的和平大学,再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再到达汀顿和黑山学院的前卫。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到西泠印社,到张颂仁的雅集计划和张广天的流动戏剧训练。总体艺术最需要展开的工作是不是一个步行学院?一个集行走和阅读、写作、创作于一体的建制。一种把遭遇当作教师,把同行者当作教师的生活?好像佛陀和孔子就是这样行走的。

36、当我劝告他放弃如此的“上进心”的时候,他开始对我,对治疗失望了起来。

37、尼采似乎年轻的时候感染过梅毒,后来身体越来越差,在45岁的时候,尼采疯了。母亲和妹妹一直在照顾他,但是尼采很少恢复理智。

38、1883年底,想要创造经典的尼采做了一次尝试,笔记内容可窥见尼采的思想,然而在这部没有结果的作品中,尼采没有找到自己的道德理想,又没法创作他的悲剧性诗作。与此同时,《查》的前两部都失败了,尼采命运多舛。

39、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成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40、但如此的努力不但没有让他写出更好的字,还让他的成绩变得更糟——他已经不是在关注自己写的内容,而是关注写字本身。

41、理智失去前最后的时光,尼采住在一个下层家庭的房间里,准备出版一本叫《尼采反对瓦格纳》的册子。

4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首倡“权力意志”说,鼓吹“超人”哲学,被视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坛,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恶的魔鬼,说他用思想的毒剂腐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也有人把他说成是圣洁的天使,持身严谨,有如圣徒。其实,他是一个身患麻痹症的残疾者。尼采的病态与病态心理,对其哲学的形成,起过直接的作用。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则恐怖的神话,震撼着每个了解他及其学说的人。

43、比如,一位非常在乎成绩和别人看法的男性患者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突然变得不努力,逃学,玩游戏,和之前判若两人,整天活的如行尸走肉一般。

44、尼采的病史,特别是发疯前的表现十分合乎梅毒的临床特征,要不然,我们也真难以理解尼采在1888年的天才狂热——尼采在一年内竟然完成了六本著作!尼采友人彼得·加斯特断言:“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45、从此,他就观察成功的人是一类怎样的人,后来他发现要成功,口才就要好,之后他就逼着自己出口成章,但最后他反倒不会说话了……

46、中国作家、学者郭沫若:“尼采的思想是”五四时期“的意识中心”。

47、很多读者问,诡异的光啥意思,考题也问了最后一段的意思

48、知不觉,已经写了一年文章了。如果以阅读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回看历史数据,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抛开被大v推荐或者转载的特定几篇文章,剩下的阅读数量也能差4倍。凭感觉总结一下,写的越实用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文,看的人数越多。反之,谈文艺的,小情调的看的人就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吧。其实作者一直认为写文章主要是为自娱自乐,有更多人看只是加分项。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继续任性一下,说说尼采。

49、一些人发现自己的要求是病态的,立马就不对自己有任何要求,抑或是放下一切,不再有任何愿望,成了一个“淡如水”的人。

50、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51、写这封信的男孩,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过上中专的时候,一次竞选学生会干事,却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结果他从那之后就非常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现。

52、儿童就是纯真和遗忘,是一种新生,是一场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圈圈,一种最先存在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

53、第二:正常的上进心是兴趣,而病态的上进心是手段。

54、讽刺的是,在尼采疯了以后,财富和荣誉接踵而至。他出名了,人们像对待圣人一样崇拜他,王公贵族争相拜见,就好像只要看一眼这位已经失去了神志的可怜人,就可以沾上一点哲人的仙气。

55、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56、结果他就开始慌了起来,后面写字的时候就变得有些潦草。

57、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58、和叔本华类似。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发表后,一直无人问津。别说卖了,送人也只送出去七本。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办法不是叔本华的禁欲和逃避,而是提倡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道德。

59、有一阵子住在一个和很多艺术家很接近的小区,有一次去艺术家朋友的家里看到他的新作,那人自我解嘲说:难道还想当大师不成?今天的大师们忽然变成由拍卖价格和参展规格来定义。人们普遍相信历史是由当代的名流们制造的了。

60、“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61、“我的要求不高,普通人也能做到”这仅仅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欺而已。当我们拿“普通人”。

62、  尼采是一个疯狂的天才,既是弱者也是强者,他的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剧烈的震动。1900年8月25日,这个尝尽人间磨难的不幸的天才,踏上了通往生命彼岸的旅程,永远离开了他曾经诅咒过的世界。

63、第与遗传有关。尼采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普鲁士萨克森州的牧师,尼采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头胎子,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因为脑病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尼采的弟弟也因为相同的神经危机去世了,只留下尼采与妹妹相依为命。另有史料说尼采的疯病是三代遗传。

64、其实,这就好像是对待“安全”一样,我们只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但却不能要求“万事如意”。

65、对于一些急于“治好”的患者,当他发现了自己竟然有如此多的病态的要求,就会“要求”自己要立马正常起来,因此,他会突然变得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成了一个无所求的人,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66、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67、我们要重新勾画我们整个的思想脉络。首先要盘点我们的资源:我们承认西学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新的传统,更要承认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生活也构成了我们最新的传统。加上固有的儒道释老传统,加上今天的眼花缭乱的政治经济新局,我们必须从这四种资源中构思出一种人生哲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等等。

68、作为译者,我是不是应该为尼采及其《瞧,这个人》做一个辩护呢?——比如让我来说:思想以及思想写作本来就是“疯子行动”,何足怪哉!或者,《瞧,这个人》根本还不是错乱之书,而是尼采精神失常之前最后的清醒之作?

69、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去献身于事业、义务、责任:

70、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舞动的新星。

71、中国文人理想恐怕一直都是境界论者,中国文人恐怕一直都是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唯境界的。这一点是相似的,不同在于,境界对于中国文人的作用似乎不是酒神狂欢式的幻觉,那种幻觉虽然片刻强大,却是一种毒品一般的东西,恐怕经不起日常生活的点点消磨。酒神的狂欢和佛陀觉悟时的法喜充满不能比,和逍遥游更不能相提并论。我们的境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地修持,在日常的待人接物的细处下功夫,同样落实到互动的施受双方的心理感受。也许我们太实在,也许我们需要癫狂。或许我们只是需要假装癫狂。那不妨是一种方案。

72、悲观和孤傲,是尼采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他性格的矛盾所在。终极的悲观和伟大的高傲和绝望的孤独使他的人格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超人学说是尼采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人类深深的爱。他在孤独的绝望当中不断救赎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又被人类深深的误解。所以才会走向极端。精神崩溃。

73、一位读者写了这样的留言:我总结啦,人要想摆脱对虚假自我(荣誉,地位,金钱,受欢迎,被认可)的追逐,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醉生梦死,安于现状,做一个最普通平常的人,最好是只会照猫画虎,重复做机械式劳动。

74、无论如何,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们至少都承认了一点:《瞧,这个人》是一部清醒之作,而非错乱之书。

75、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76、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还不如死掉……一位患者也是直接地表达了对我的控诉(治疗上的阻抗):

77、此时,他就好像是一个囚徒,他不得不做到这一切,不然他就感觉自己要落入万丈深渊。病态的上进心仅仅是一种减轻自己内心焦虑,维系自负幻想的手段,虽然它表面上看是一种人类纯真的情感,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夸张的模仿罢了。

78、1887年,尼采和罗德决裂,导火索是罗德对尼采的朋友丹纳进行了无礼的批评,尼采信中对罗德表示:我不能原谅你,你误解我的朋友,意味着你不能理解我作品中的任何东西,你不曾给我遭受的悲惨给予安慰与帮助,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79、同期,尼采也在失去他的老师瓦格纳,从年轻时候的愿望——帮助瓦格纳取得成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周都去瓦格纳家中做客,到后来,尼采意识到瓦格纳的理论和基督教义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自己一直以来跟随的只是幻象。再到瓦格纳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这些,让尼采感到“心的信仰已经不存在了”——对现代人的这种懦弱而退回到基督教的不自信和欢乐表示轻视,并且绝望。最后,尼采推倒自己之前的思想,让瓦格纳感到愤怒,最终决裂。

80、第与遗传有关。尼采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普鲁士萨克森州的牧师,尼采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头胎子,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因为脑病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尼采的弟弟也因为相同的神经危机去世了,只留下尼采与妹妹相依为命。另有史料说尼采的疯病是三代遗传。

81、读者眼前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是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年)的最后一本著作(遗著,1908年出版)。1888年9月下旬以后,直至1889年初精神失常,这位德国哲学家住在意大利的都灵。10月底,尼采开始写作本书,至12月初即完稿。而随着本书的写作进展——或者更应该说,是随着本书的完成——,尼采的精神开始加速崩溃。同年12月中下旬,一个大冬天的严寒日子里,女房东看到尼采赤裸着身子在屋子里跳舞。没多久,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一个广场上奋力扑向一匹被马夫抽打的马,意欲保护之——至此,这位哲学家终于发疯了。不无吊诡的是,竭力批判基督教道德、否定“同情”和“怜悯”的尼采,最后竟然被“同情”和“怜悯”彻底地战胜了。稍后,友人奥维贝克把他接到巴塞尔,接着尼采母亲把他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82、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83、我命令你否弃我,并发掘自己。唯有当你们否决我的一切,我才会回到你们之中。

84、环境的选择。——一个人要谨防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在其中他既不能尊严地沉默,又不能说出他的较高的东西,于是剩下就只有我们的牢骚、需要,我们的整个倒霉经历可说了。在此情形下,他会对自己不满,对这个环境不满,是的,在这使我们发牢骚的倒霉处境之外,还加上因感觉到自己总是牢骚满腹而生的烦恼。一个人应该生活在那种地方:他在那里羞于谈论自己,并且也无须这样做。——然而有谁关心这种事,关心这种事上的选择!人们谈论着自己的“厄运”,弓着宽阔的背站在那边叹道:“我这悲惨的阿特拉斯②!”

85、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自我形象膨胀;需要他人敬仰,害怕失去别人的赞赏。

86、编辑:水沐老师说育儿/ 作者:温暖你的心/配图:摄图网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