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95句)

时间2023-06-29发布admin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很多很多次了。在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

2、其小说中狂人的话语少了一些狂人自身的色彩,多了一些鲁迅的色彩。

3、(6)朱文久.《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20

4、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5、对此,作家余华十分钦佩,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6、这一段可真谓鞭辟入里,直切中封建礼教的核心要害!“仁义道德”作为封建礼教的直接表现,在封建社会被诠释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悌友善”的面孔,然而撕去他们的伪装的面孔,内地里却都是要“吃人”!实则一个个都是食人血髓的恶魔,却偏偏要披上“仁义礼教”的外衣,装出一副仁德服人的表象。

7、试看《钢琴教师》中如何描写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8、在文学以外,鲁迅对美术的热忱与研究,乃至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身份,近几年大家也都渐渐了解。但鲁迅对日本浮世绘的购买、收藏和鉴赏,却还是个冷门。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鲁迅竟还收藏了这么多精美的浮世绘》。

9、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0、●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11、这几段随笔有迹可循,但我尽量避免做成论述体系,毕竟见多了所谓的文艺评论,成段成段的头头是道,立足点不过是“我觉得”——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也有人说:“文学评论毕竟不是哲学论证啊!” 我笑笑,说:“你是对的。”)——不过身为“常人”中的一员,我还是尽量随大流罢,免得顾了“眼前路”,失了“身后身”。)

12、在《我对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钱玄同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民国七年一月起,就有启明(即周作人——编者注)的文章,那是《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接着第四诸号都有启明的文章。但豫才(即鲁迅——编者注)则尚无文章送来,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里了。自此以后豫才便常有文章送来,有论文、随感录、诗、译稿等,直到《新青年》第九卷止(民国十年下半年)。”

13、●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4、《狂人日记》话剧版(2011年;导演:李建军)剧照。

15、这种“吃人”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令人毛骨悚然。鲁迅在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这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看到此处,脊梁上冷飕飕的,心里直发毛。

16、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跟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地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

17、那么,鲁迅选择狂人来做主角,用文学的方式借狂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可以大胆一些。

18、然后,这里是狂人的第三次蜕变。之前狂人面对大哥,面对众人都是报以批判,明显认为自己比他们高出一等。当然能做一个知者和批评者很可贵,但是仅此而已很容易陷入一种傲慢。这种人会觉得只有自己只对的,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将自身神化;从而认为别人做的都是错误的。

19、顾颉刚曾曰:他们在那里杀青年真可恨,青年甘心给他们杀也可鄙!

20、而鲁迅塑造的“被害妄想症”患者历来被解读为自省战士和呼喊者的形象。这确实是篇奇异的小说,除了鲁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和后人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所解读的,我倒觉得如果从文本和精神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更饶有意味。就形式来说,小说里的三个叙述人创造出一种中国化的“复调”效果。在主题学过剩的文本分析中,我们往往被文本中蔓延无边的“议论”所吞没,而在启蒙的话题中理解小说。

21、而鲁迅《狂人日记》总13则,在每日的记载前用“一”“二”“三”标识,“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知非一时所书”。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日记体的文体,鲁迅这种文体毋庸置疑是借鉴而来。

22、这节表明,狂人已经意识大哥所说的道理都是吃人的道理,进而意识到整个社会无人不吃人,整个历史也是吃人的历史,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意识到吃人这一真相了。

23、自2000年以来的部分《狂人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5月;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封面。

24、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借狂人之口来说出这些话呢?

25、现在常人决定“吃人”,区区一个狂人的呐喊,声音无异于石沉大海。

26、●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7、(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28、如果要论鲁迅的这篇《狂人》比诸果戈里最大的高明之处,那么我以为就是在这里:果戈里的讽刺所达到的效果只能让人在啼笑皆非中反思阶级压迫与贵族意识,反思人性欲望;鲁迅则将一种传统沉疴迫害人性的境况,上升了到反思价值,反思扭曲的形而上境地……

29、可见这篇小说确不像成仿吾所说的“很平凡”,也不像蒋梦麟所说“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而是鲁迅对中国社会及民族深刻洞察、反思的结果,也寄托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期望。

30、果戈里《狂人日记》共记了20天,每天都有详细的日期。十月三日、四日,十一月八日、九日……果戈里为了突出狂人之“狂”,连日期记载也渐渐紊乱,逐渐变成了“两千年四月三十四日”,乃至“三十月八十六日”,最后干脆“日期不记得。也没有月份。鬼知道是什么日子。”

31、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32、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33、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与原本你想要帮助的人距离过大,被狭隘的迷雾蒙蔽,看不出事实也做不出真正有益的举动,就像之前狂人想通过言语使众人不再吃人一样。

34、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35、然而,对比16年后再次说起这篇小说时的评价,才知这段话是先生一时的谦词。1935年,在收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序言中鲁迅说:

36、读罢全文,再回头反看开篇部分的引言,那段交代了这篇《狂人日记》中十三个残段来由的楔子,其中有言:“君远道来视,然早已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不由地脊背发凉,心里想:“真的痊愈了?是的,痊愈了……狂人痊愈了!”从此人间少一个“疯子”,卫道士们的台下少了一个叫骂者,天下的祠堂也能少拆一座——岂能不笑!

37、文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些话都是深刻、惊世骇俗的。

38、狂人想起医生的祖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人肉可以煎吃(应为唐代陈藏器之《本草拾遗》,当是狂人“记中错误”)。又想起大哥曾说过“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话。

39、“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40、狂人开始发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41、鲁迅没想过《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篇”。时年(1918)4月写毕。离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已14个月,离俄国王室被推翻的二月革命已13个月,紧接着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离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12个月。此时,清廷虽已退位,但民国政府却军阀巨头林立,“道术为天下裂”。群雄并竞。当时,“现代小说的开篇”是一个多么小的命题呵。

42、狂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断劝人“不要吃人”,如同尼采笔下那个独自说教,独居深山的查拉图斯特拉。鲁迅确实深受尼采的影响,因此毋宁说是鲁迅的理想主义,但即便再振聋发聩,也敌不过所有“常人”的总和。

43、一方面,“被吃人者”们担心着被“吃人者”们吃,另一方面,他们又心安理得地转化成了“吃人者”本身:

44、名著导读01|《红楼梦》人物简述、中高考专项训练题汇总

45、最终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46、比鲁迅晚一代的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3)

47、狂人的蜕变过程在当今依然有映照。现在依然有麻木不仁的人;有装糊涂的人;有愤世嫉俗的人;有真正为世界努力,谋求改变的人;有心怀慈悲,胸怀宇宙的人。

48、实际上小说中还有非常现代主义的“抒情”内容,这是被固执的文学阐释所掩盖的。小说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描写,比如狂人与哥哥,与家人,与家庭外面的人际关系,其冷漠与残忍,让我想到同是起源性作品的《变形记》。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讲,这两篇小说的精神内核的属性大部分是重叠的。

49、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资料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50、第六节很简短,只有几句话,就直接放出来了。

51、在重读《狂人日记》之前,先读了《风波》、《白光》、《肥皂》,极让人难受的三篇,仿佛这个早晨也跟着阴郁了起来,变成了“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科场鬼”陈士成的遭遇不能不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52、“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

53、(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54、问题是,鲁迅是一味猛剂,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要慎服。愚痴者,不妨服用许多;偏激者,少许,少许。

55、文学永远无法置身事外。文学永远是对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广义而言,发声、成文,皆是文学。文学是连结世人的“命运共同体”。

56、以前认为鲁迅讲的狗——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都会此体会,但现在重新读到,却发现他讲的是人。

57、这毕竟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不能做过高的要求;可是中国古诗成就那么高,你拿这样的东西出来怎么能服众呢。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当仁不让(并且在“中国原子弹之爷”钱玄同的疯狂催更下)拿出了他的作品——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后取得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毕竟“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比“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有名得多。好了,进入正题,逐节分析这篇小说。

58、我借用海氏的“常人”概念,将与“狂人”对立的一切浑噩无思者囊括其中,虽显武断,但五四时期恰恰是一个接受舶来货以反传统的时期。倒也不觉过分。

59、“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60、曾经,我们需要他是神圣的;后来又需要他:时而是反叛的,时而是励志的;时而是文学家、思想家,时而是艺术家;时而是严肃的,时而是有趣的;时而是一个完整的鲁迅,时而是一个碎片化的鲁迅。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什么样的,就决定了鲁迅被塑造成什么样。对鲁迅印象的变化,见证的是中国在变、我们在变。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寻找鲁迅:八十年无梦之梦》。

61、“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62、《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63、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

64、不说了,楼下吵人。狗醒了。干脆先搁笔逗逗狗去——他该不会咬我罢……

65、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当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66、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在写满“仁义道德”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字缝里,鲁迅看见了“吃人”两个字。中国历史不过是一场接一场人肉的宴席,在其中人人“相斫”,“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最明显的一层。

67、《狂人日记》精小而开阔。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越深,对这个短篇的理解也就越深。可以说,其中的深意远远超出大学中文系给出的标准分析答案。而在如何把西方文学技巧嫁接到中国语境和问题意识上,鲁迅也做了非凡的探索。许多后来的写作者与之相比,是逊色的,乃至是无用功的。

68、有人说狂人患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患者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示自己,迫害自己,甚至想杀害自己,并且这种想法十分顽固。

69、平均每170字出现一次,可以说,“吃人”作为核心语词支撑和统领了全文,成为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吃人”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70、●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71、鲁迅意识到了制度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只是猜测,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72、从这段话看来,即便“格式的特别”属于偷师果戈里,“表现的深切”这一亮点却并没有黯淡失色。作为白话文的大师,鲁迅的文字刁钻凝练,富有攫取人心的力量,这是外国作品不能提供的。

73、“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呢?狂人没有为了改革,为了“救救孩子”而坚持奋斗;他早就“痊愈”并且当官去了。

74、经过青年时期对鲁迅的排斥后,重读鲁迅的余华就说:“……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曾经谱写成歌曲的《狂人日记》,可是我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75、(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 

76、这节是讲,狂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个吃人社会,他已开始反封建了,于是周围人自然想要迫害他。

77、因其时代背景的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有些地方也并不看的很懂,还好从前课堂上学过几篇,足够支撑我带着同样的背景看完全书。或许也是因为它轻松的沉重感,我是看得很快,但其实又看的很缓慢,因为有些文章须得反复去看。

78、在序里,“我”认为“狂人”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类的病。

79、序言解释了一下主人公的情况,并利用文言文和现代文构建了两个世界。文言世界是“我们”的正常人世界,而之后的白话世界便是狂人的世界了。

80、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8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山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82、按照目前的文学史建制,《狂人日记》当然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言的新文学起源性作品。就思想性来说,作品中的启蒙主题,国民性批判,还有救救孩子这样的呼救声,至今仍未过时,抑或更甚。

83、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84、其中的深意,远远超过我们知道的标准答案。即便百年之后,《狂人日记》的先锋性依然存在,其光芒甚至能把今天的某些先锋文学羞死。“狂人”的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

85、与如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狂人日记》刚刚问世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只傅斯年给了一句简评:用写实笔法,达寄托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不过作者本人一开始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太看好。1919年,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他说:

86、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87、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一样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

88、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狂人日记读后感3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89、我猜,鲁迅的同仁们读《狂人日记》时是倍感痛快的,快在笔锋锐利,字字诛心,痛在裹脚布造成的后天畸形甚为难除。

90、《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其中苦心孤诣地塑造了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形象狂人,借这一看似不正常的不可靠叙述者道出中国国民精神深处的苦难与隐痛,也提醒着英勇的战士们保持理性,否则将陷入绝望的深渊。

91、某君昆仲,今隐其名,……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92、1834年,也就是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八十多年前,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版。它最初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中。

93、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深受刺激,认为即使医好了人的身体,强健了体魄,依旧无法使得国家富强,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本质还是“吃人者”!于是转而弃医从文,从此走向了一条以笔为文以期唤醒国人思想的道路,可见中国人的思想愚昧麻木到了何等地步!而鲁迅也是期盼能通过文字来唤醒他们的良知!

94、小说结尾戛然止于“救救孩子……”但鲁迅要救的孩子,今天在为了考试而读书,喜欢王者荣耀和明星脸,理想是上某某大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