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史铁生腿为什么断了(79句)
史铁生腿为什么断了
1、山村里难得这么热闹一回,一些妇女像什么重大节日似的,穿戴得齐齐整整的,坐在窑顶上。
2、有一回我写的小说受到表彰,前辈们在表彰这篇小说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它的作者是一名残疾人,于是台下的掌声也便不同凡响。当时我心里既感激大家对我的关怀和鼓励,又不免有一缕阴云来笼罩:到底是那小说确凿值得表彰呢?还是单因为它出自一个残疾人之笔下才有了表彰的理由?至少是这两条不能再动的腿,在那表彰的理由中占了一定的比例吧?这时,我的心头只有一句话萦绕不去:忘了我的腿吧,忘了我是个残疾人吧。又有一次我的小说遭了批判,老实说,我颇以为批判得无理。正当我愤愤然之际,有朋友来为我打抱不平了。我自然很高兴。不料这朋友却说:“我跟他们(指批判者)说了你的情况,你放心吧,没事了。”什么情况?腿,残疾。本来可能还有什么事呢?为什么就又没事了呢?(顺便说一句,我仍以那朋友为朋友,但他那一刻无疑是犯了糊涂。)我如坠入五里雾中,心头又是那句话来回翻滚:忘了这腿吧,忘了我是个残疾人行不行?
3、样子说,「他们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怕以后和他们一样,一点出路都没有。」他甚至向记者反思,如果回到高三毕业那年,他会选择复读,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有一位工友小学没毕业就在工厂里混到二十多岁,人生一片迷茫。他甚至和这位工友讲道理,「你应该学会一门手艺。」
4、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扩展资料:1998年,史铁生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5、铁生还说:“只有我和破老汉没有吃它的肉。”(史铁生腿为什么断了)。
6、入学后不久,在班上同学的介绍下,他接触了球球大作战这个「特别奇葩」的游戏。两个室友也被推荐「入坑」。当时正值期末考试季,玩游戏纯属闲暇之余的消遣。样子并没有觉察到这个游戏和他之前玩过的「天天酷跑」有什么区别。
7、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
8、他因为减肥成功而感到自信,减肥成功给他带来的最大激励就是「成就感」。「成就感」这个词在样子和记者交谈的六个小时内,提了不下十次。
9、可是这样的一种通俗的印象和想法,恰恰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会,或者说误解:
10、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
11、但是道长认为,这是一个绝大的误解,史铁生的写作,从自身的局限出发,但是提出的问题,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关心的,那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12、可是问题在于在六七十年代或者说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时候,中国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家像打了鸡血一样,干一件特别小的事儿,你都觉得自己在为人民服务,你觉得你的工作、你的职业、你的人生都充满了激情。
13、他在插队的时候开始腰腿疼,然后终于回到北京住院。住院以为要治愈,带着希望以为要好,没想到一年多、两年出来,却是一个终身残疾的状态。
14、样子没有「高级」的皮肤,但是瓜哥为人仗义,一口广东腔,每天和样子连麦,带着他打打杀杀。瓜哥技术很高,他很崇拜瓜哥,甚至对他有些感激。样子说,这就像在武林江湖里,你社会地位很低,但有个大侠不嫌弃你,很尊重你,还愿意带着你玩,把那么大的球托付给你,你会感动。
15、这是一个他非常个人的问题,可是他最后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所有读者的理由却是因为,他从他个人面对的一个不得改变的事实出发,最后所问的问题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去关心的一个问题。
16、一群孩子脱光了屁股在那里折腾,扑通扑通,嘻嘻哈哈、无忧无虑。水声沸腾,伴着孩子们一阵阵欢呼雀跃,打断了铁生的思绪,忘记了自己的忧愁。
17、绥德,正是破老汉的家乡。见到老乡了,破老汉觉得格外亲近,给他们热水喝,还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
18、譬如第五节中提到的校方,倘其知道大凡一个人是要吃饭的,也是要从工作中实现人之价值的;倘其知道像王素玲这样的人可以靠自学走上讲台,本身就是对孩子们的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倘其知道若为她预备一把椅子,这本身就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多么美好的种子,那么我相信,校方会抢着要她来教书了,并把破除那条残酷的规矩视为一种光荣。
19、有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学课文都会选这篇《我与地坛》的理由之那就是要拿这篇文章以及它的作者史铁生,来给我们全国所有的年轻人树一个模范,让我们大家学习他。你看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成功,那我们一般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20、他是从他一个个人身上的残疾逐渐地体会、深思,得出这样一个观察,就是:原来世界上面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
21、他看到了这个园子里他跟家人的相处,他在这个园子里面天天逛,从此这个园子也成为他沉思的一个背景,也成为他回忆的承载物。
22、我想,从这些人沉重苦难的命运到他们那像大山一样的沉默、承担、忠厚和善良,都一定给了铁生深沉的震撼,那些黄土缓缓洒落在铁生的心里,孕育出他慈悲怜悯的情怀以及那些如黄土一样浑厚、宽广,如清平河水一样涓涓流淌的文字。
23、狼可不比人傻,它也懂得抓住机会——就是这只黑牛和狼拼死搏斗,牛脸被狼的利爪抓得鲜血直流,血的腥气刺激得狼更加疯狂。黑牛奋力把狼顶到墙角,忍着剧痛,把犄角死死地插进狼的肚子。
24、近些年我常常想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道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叫他L吧。
25、而这样一个思考方式其实在他刚刚开始踏入文坛的那个阶段,到他后来享负盛名的时候,在那个背景底下是特别受到大家的共鸣的。
26、面对这些留言,他爱搭不理,在他看来,他初中可能还会迷恋这些东西,但这些话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毫无意义,都算不上生活消遣,「因为这里面不一定包含真情实感,只不过是在标榜个性。就像非主流的那些话语,什么伤心、难过,其实并没有真正存在,只不过是在追求个性而已。」
27、男A:“你认识的人中,还有没有未婚的大龄男青年?”
28、这篇文章,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课本里读到过,对于史铁生,我们也都不陌生。
29、他说:“在那穷乡僻壤,吃饱肚子尚且是一件颇为荣耀的成绩,哪还有余力去奢想什么文化呢?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上学,自然也没有书读,看不到报纸电视甚至很少看到电影,他们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便只可能遵循了祖祖辈辈的老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夏忙冬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如常地流逝,然后他们长大了,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才华逐步耗尽,变作纯朴而无梦想的汉子。然后,可以料到,他们也将如他们父辈一样地老去,唯单调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注定的痕迹,而人为什么要活这一回呢?却仍未在他们苍老的心里成为问题。然后,他们恐惧着、祈祷着、惊慌着,听命于死亡随意安排。再然后呢?再然后倘若那地方没有变化,他们的儿女们必定还是这样地长大、老去,磨钝了梦想,一代代去完成同样的过程。”
30、光就这一点来讲,你就看到,人是孤独存在的,无论如何到了最后都是如此。
31、与其精神消息相通的一位挚友,同样也是作家的韩少功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史铁生的笔下较少丑恶相与残酷相,显示出他出于通透的一种拒绝,和一种对人世至宥至慈的宽厚,他是一尊微笑的菩萨,他发现了人的生命可以无限,磨难正是命运,虚伪便是实在,万物其实与我一体。
32、L和我能不能永远是好友,以及我们打完架后是否又言归于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流动不居的生命有一段就由这友谊铺筑成。细密的小巷中,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走,冬天和夏天,风声或蝉鸣,太阳到星空,十岁也许九岁的L曾对我说,他将来要娶班上一个(暂且叫她M的)女生做老婆。L转身问我:“你呢,想和谁?”我准备不及,想想,觉得M确是漂亮。L说他还要挣很多钱。“干吗?”“废话,那时你还花你爸的钱呀?”少年之间的情谊,想来莫过于我们那时的无猜无防了。
33、清平河水哗啦啦地整日整夜地响着,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一个不大的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
34、他又在地坛这座园子里面遇到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一些捕鸟的人,看到一些喝酒的神态很古怪的人,看到一对夫妇也跟他一样十五年来天天来这个园子逛,从中年逛到了双鬓斑白成为老年人。
35、这个身体的局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史铁生除了常年坐轮椅之外,他一生之中都跟病痛是分不开的。
36、为什么既然有这个药方,你不立刻拿出来,去药店配了药,医好自己的目盲呢?
37、地坛就算是北京所谓五大坛之中排名第二大,但是你放在今天的北京城来讲,它又能有多大?这么狭小的一个跟世界接触的空间,你这样常年地被困在自己的轮椅上面,你有多少人生经验?你有多少写作的素材呢?
38、我们人有太多欲望,今天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能够实现这些欲望的手段和机会却又是有限的。
39、两个盲人在古代和现代之间的时空里行走自由,听得人云山雾罩,却热血沸腾。
40、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做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
41、第史铁生他面对残疾这个问题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所讲的励志故事里所想象的那种,一个人他怎么样努力地跟他的病痛搏斗,然后非常乐观地忽视掉了或者有意地漠视了他身体上面带给他的不方便,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别的东西上头,这样的说法也不够准确。
42、说到史铁生,大家对他也不会陌生。我们一想到史铁生想到的是什么呢?那就像他的好朋友另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皮皮所说的:
43、吃球吐球,如此循环往复,样子和队友迅速爬升到了一二名。接下来就是毫不费劲的吃球过程,双方配合默契,不断分裂、吃球,迅速壮大,一路见球吃球,旁边的小球四处逃散。游戏中最后真正的大玩家只有两三组而已,而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44、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45、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
46、我向L讨回那件东西,归途中的惶茫因年幼而无以名状,如今想来,分明就是为了一个“轻”字:珍宝转眼被处理成垃圾,一段生命轻得飘散了,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
47、那嘶哑的嗓音,苍凉的唱腔,激起了铁生对于北京、对于家和奶奶的强烈思念。
48、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49、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室友们对球球大作战早已索然无味。他的一位室友告诉记者,「这个游戏乱糟糟的,老被人合伙吃了,没意思。」
50、赵泽华,一个火车轧伤、左腿截肢,高楼倒栽、右臂错位,一连死过两次,终于战胜死神,自喻“在刀尖上跳舞”的编辑兼作家。
51、长相忠厚老实,样子却是个典型的「坏学生」,初中学会抽烟,高中沾上了烟瘾。中学年代,他几乎具备了一切「坏学生的素质」——早恋,组团上网吧,大把生活费砸进网游里,课堂上冲撞老师。
52、但是这并不表示不能够写出好作品。为什么?因为在你没有这种现实素材的时候,有时候你写出来的作品虽然它不像现代一般小说一样是从一个现实生活基础出发,但是你可以为自己发明一个前提,发明一个建立在自己的想象的假想的条件下所开展出来的故事。
53、队长把一碗馍递过去,看着他吃,叹气说:“唉,心儿家(孩子、娃娃)怪不容易,离家远。”
54、游戏中的快感难以抑制。但样子发现,暑假两个月里,他没日没夜的玩游戏。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一直打到下午一两点,「打够才吃饭」。他本来想好好读几本书,但却发现已经「刹不住车」。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从下午五点达到第二天凌晨五点。
55、从干校返城,我胃底长肉瘤了,术后,阅读史铁生“遥远的”却近在我们陕西家乡的“清平湾”。我在破老汉和“我”的身上琢磨民族传承的意蕴和当下生命存在的方式,不禁泪眼婆娑。
56、我这种感受怎么跟人分享,一个人面对死亡即将到来的那一刹那的那种张徨,你是没有办法跟别人沟通的。
57、他们只看到了原始的劳作、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乏、身体的疲惫以及看不到未来的现实。
58、他还说:“不过现在我也还是相信,贫困的农村是需要知识青年的,需要科学,需要文化,需要人才……”
59、他的人生之中少掉了许多接触现实生活素材的机会,使得他常常不是用感性的方法来接触世界,而是用认识、用认知,然后用理性、用沉思、用种种的思索来处理这些现实素材,所以他的小说例如他最重要的长篇著作——《戊戌笔记》,为什么充满那么多抽象的思辨呢?就跟这个情况有关。
60、铁生从1969年插队,大约干了一年农活儿。
61、破老汉也一惊,随后莫名其妙地笑,说:没麻搭,它想儿了,自己回去了。
62、于是组合起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形成一个很通俗的、很大众肥皂剧似的一个印象——这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啊。
63、就像刚才我们读的那段话一样,他也常常会为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文思枯竭了、没有灵感了、没有素材了而感到忧虑,甚至觉得自己变成写作的人质。
64、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65、为什么呢?因为史铁生他恰恰是没有回避他身体不便这个事实,他没有回避他有病痛这个问题。
66、当我想到清平湾也是我的家乡,想到我去地坛练站桩、陪伴女儿沿着史铁生轮椅碾过的印迹追问人生、寻求救赎的情景,我勇敢了,终于将泽华女士求序的事应承下来。
67、当然不是,就跟《命若琴弦》里面这个故事一样,那是一个很漂亮的谎言。
68、但是这并不表示不能够写出好作品。为什么?因为在你没有这种现实素材的时候,有时候你写出来的作品虽然它不像现代一般小说一样是从一个现实生活基础出发,但是你可以为自己发明一个前提,发明一个建立在自己的想象的假想的条件下所开展出来的故事。
69、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是个好东西!”多年之后看到这里,电石火光一样击中我,我想到了《命若琴弦》,突然明白:老瞎子的师傅不是谎言不是欺骗——老瞎子也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所以又把那张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因为人活着必须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人是为希望而活着啊!
70、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
71、为什么既然有这个药方,你不立刻拿出来,去药店配了药,医好自己的目盲呢?
72、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人生。样子在高中时一直相信,未来还很远,他是个坏学生,但他还有翻身的机会,因为还有大学,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甚至觉得,史铁生腿断了都能成为著名的作家,慢慢靠写作养活自己。他那样都可以,为什么自己不行,他也还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73、铁生说,那书其实说得乱七八糟的,一会儿是现代京戏,一会儿又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会儿是古代的伍子胥一夜白头,一会儿又唱两段毛主席语录。
74、除了疾病,彻底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之外,这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山村以及山村的牛、人和事,究竟在他以后的生命里,留下了怎样的烙印和影响呢?
75、他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也看到无数的生死际会,他看到了很多人在死亡面前的那种无助、那种张徨、那种难受。
76、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背壁盘腿端坐在石凳上,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
77、当然不是,就跟《命若琴弦》里面这个故事一样,那是一个很漂亮的谎言。
78、这个想法就有点像是当年流行的西方存在主义里面的很多讲法,比如非常有名的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一路滚着大石头上山,它还要不断地滚回来,一直滚,你再把它推上去,这有意义吗?你为什么重复地去做呢?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