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法自然上一句(26句)
道法自然上一句
1、※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然阴阳相生相克且互转,是需要特定条件,特定环境的。没有条件,则不能互转。天地能生人,人能转天地。天地,人之躯壳;人,天地之心。
3、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只是我们不善于或不愿意开启智慧的密码并付出坚韧的努力罢了。
4、世间本没有一神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神是指那些参透事物运行规律,利用规律做事情的人,这些人掌握的规律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上一句)。
5、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
6、※ (公案)香严智闲:“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7、唯如此,天方是天!人与之较,相去甚远,云泥之别,万世之隔!
8、天本如此,从无改变,由来已久,自然而然,不因风云变幻而易道,不因斗转星移而错轨,如如不动,傲然雄立,独自往复循环,是为自然。
9、“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10、 由于条件限制,上述内容在成长课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但我还是将它呈现给有勇气面对现实的朋友,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共同面对无常的生命。
11、有人多才多艺。有人才能单一却深邃。有人个性张扬。有人则默默然,悄然无声。社会呈现出人的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12、神是人的期盼和幻想,但却具备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上一句)。
13、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14、在此有限人群中,此转天地统阴阳的条件可分为人的心与智。在天地之间,则分为时与利。只有具备高度智慧和心理素质,且掌握天时地利条件的人,才能真正以阴制阳,以柔克刚,化腐朽为神奇,转地狱为天堂。
15、解读: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孕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学规律的名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道法自然的源头。其中“道”、“法”二字蕴含多少深邃的文化精神。
16、古往今来,一切贤圣的生存状态就是凡而又凡,守而又守,止于不杀。而一切的开国帝王,都是奇而又奇,攻而再攻,以杀止杀。
17、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18、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19、自我批评有价。自我肯定有价。这有价当基于客观事实,站在远处,变幻着角度看自己;不夸大其词,不自我缩小和贬低,力求实事求是,而不避重就轻的好。
20、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21、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22、天道自然律,就是天生天养,天养天杀,以战求和,以杀止杀!
23、※ (公案)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24、不易在各个季节,不易在各个日子里,一年不如一年,下坡路走着,感知的就是不舒服,难适应;只好咬牙坚持,坚试耐心,就是一种比试了。
25、有人在乱世容易成英雄,成枭雄,若处在和平的社会条件之下,则表现得平凡了许多,以至于平庸。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