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朱柏庐治家格言楷书(56句)

时间2023-08-08发布admin

朱柏庐治家格言楷书

1、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4、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5、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6、  解读):这两句格言一句写听话,一句写做事。一个人决不能急燥,不能轻信,不能意气用事,而应冷静分析,深思、三思。两句充满了辨证的思想

7、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8、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9、(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10、(解读):“居身务期质朴”区别于“自奉必须俭约”是指“持身”而言,即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能欺诈,而要发自内心的待人诚信。心术要好,一言一行,循规蹈矩,勤俭安分,诚信无欺。教育子弟,一定要本乎道义,方正行事,并且要讲究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有“义方”。今天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

11、(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12、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13、黄自元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心得撰写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14、(解读):写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和层面的人所绝不应有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神态。意思是说:自身贫穷,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一副点头哈腰、奉承拍马的卑贱神态,这种向人讨好的人,是最可耻的;而富贵的人如果遇到贫穷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视对方的神情,这种人的人格就是最低贱的了。

15、家门和顺,虽饔yóng飧sun不继(吃了上顿没下顿),亦有余欢;

1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是祖先留下的古训。

17、  (解读):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18、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19、家训经典 孔德文新品力作楷书《朱子家训》作品来源易从网

20、(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21、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

22、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3、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4、据说康熙皇帝从第三次南巡开始,就经常听人说起此事,他很感兴趣。

25、(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26、(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27、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28、《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

29、(解读):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3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31、  (解读):对于兄弟叔侄,要多多安抚贫寡,长幼内外,应当家法严格。(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

32、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3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4、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

35、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36、(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37、(解读):这句话对今天的都市人仍然有着莫大的意义。现代都市人总是感觉累,这种累不是别人加给你的,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物质的增长永远没有贪欲的增长速度快。有了房子还想要车,有了小房子还要要大房子,永无止境的欲望才会带给自己压力。早在明代朱先生就告诉你: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下面的话隐含其中:这样你就会活得简单而快乐

38、黄自元(1837--1918),清末书法大家,实业家。

39、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40、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41、《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42、  (注释):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43、(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44、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45、(解读):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因互相争吵而引起诉讼,因为这样做,最终对家庭没有好处;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说话多了,必然会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46、(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7、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48、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zèn)诉,当忍耐三思;

49、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50、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51、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52、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53、(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54、(注释):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55、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