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44句)

时间2024-05-13发布admin

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1、“自为作为一种虚无化,是通过自在而被存在的(asanihilationthefor-itselfismade-to-bebythein-itself);作为一种内在的否定,自为通过自在使得它自己知道它不是什么以及它必须是什么。”(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8)

2、萨特家庭富有,阿隆家境也不错,而加缪是真正在贫困中长大的。萨特和加缪都是一岁多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3、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4、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5、萨特感到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散文艺术同样也受到威胁。写作也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家无可逃避,他就是处境中自由的人,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份量。萨特认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6、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7、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8、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1936);《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论自我的超越性》(1934);《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

9、奇怪而感人的是,这段时间竟如此脆弱。任何东西都无法使它中断,然而任何东西都能使它破碎。

10、从内心讲,你可以批判、对抗,没人可以控制你的头脑,但碰上“文革”,你能选择吗?能决定吗?不过萨特不是指这些环境决定。他指的是他通过自己判断来决定选择,然后他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11、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1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13、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14、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15、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6、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17、如果说萨特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外露和戏剧性的激情;阿隆则更多地表现了审慎和内敛的理性;而在加缪那里,我们则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一颗纯正的心灵,那首先是一颗恻隐之心。

18、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最后就会走到一种瞑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瞑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19、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20、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21、不要以为哲学里可以找到真理。那是黑房子里捉一只黑猫。哲学家不过是想尽办法说,说得别人相信。黑房里捉黑猫,还是比喻不对,是一群哲学家在黑房子里你撞我,我撞你,黑猫呢,从来就没有过黑猫。

22、我看到存在主义时想:存在主义行,萨特不行。他那张脸你看看。

23、所谓“自在存在存在”(Being-in-itselfis)意指,自在存在既非出自可能性也不是一种必然的东西。首先,可能性属于另一个存在领域,即自为存在的领域,它是自为存在的结构。自在存在既不是可能的存在,也不是不可能的存在,它就是存在(itis)。其次,必然性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存在之间的关系。一个存在不可能从另一个存在派生出来,这就是所谓“自在存在的偶然性(thecontingency)”。正因为自在存在的偶性性,我们(即意识)永远无法从存在、从可能性、从必然法则推论出存在——存在是多余的(beingissuperfluous)。“自在存在是非创造的,没有存在理由的,没有与任何其它存在的关联的,永远是一种多余。”

24、萨特并不很擅长在面对公众的场合讲演或直接与敌手辩论,他有时对电台或电视采访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但是,他的文字极其生动犀利,也富有表现力和煽动力,所以,不仅在知识界,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他在他活着的年代里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是文字赋予他的。他不知疲倦地写作,而且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写作。他晚年失明,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不能写了,他的生命也就快结束了。我个人认为他的戏剧写得最好,时评、政论和小说其次,哲学也很不错,属于20世纪法国人中思辨力最强的之列,但无论如何还是赶不上同世纪最好的德语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至于和地道的英美分析哲学相比如何,则看各人的口味。

25、“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它的特点是,它是它所不是的东西,它不是它所是的东西。(beingwhatitisnotandnotbeingwhatitis)。

26、今天,我将尽量来答复这些不同的指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把这短文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理由。许多人对于我在这里提到“人文主义”一词,可能会感到惊讶,但是我将试图寻出我们所了解的意义。无论如何,我们一开始就可以说,存在主义乃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并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27、所谓“存在是自在的”是指,首先,它不像意识那样可以通过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返回自身,它就是它自身(itisthisself)。它是自身充实的(itisfilledwithitself)、坚固的(itissolid)和对自己不透明的(itisopaquetoitself)。其次,自在存在是孤立的(beingisisolatedinitsbeing),不与其他的东西发生任何关系。

28、“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29、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象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焦虑。很明显地,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焦虑不是那导致无为主义或懈怠的。这是一种为每个负有责任的人所熟知的单纯的焦虑。例如,当一个军事长官负起攻击的责任,而派一批相当数目的人去冒死时,那是他选择这样做的,并且是他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无疑的,他是在上级的命令下这样做的,但是这命令极为泛泛,必须他来加以解释。而就在这解释上,决定了十人,十四人,或二十个人的生命。因此当他在作决定时,他不得不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所有做领导的人都知道的。那并不阻碍他们的行动,反之,那正是构成他们行动的主要条件。因为这行动表示他们面对着许多种可能,而当他们选择其一时,他们就由此而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描写的就是这种焦虑,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乃是用一种对于为它所涉及者的直接责任去解释的。它不是一块将我们和行动分隔的布幕,它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

30、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31、存在主义是在上个世纪40年,也就是二战之后,慢慢流行起来的,在二战结束之后,战争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在这种充满恐慌和消极的社会大环境中,萨特关注到那些逃避现实的年轻人,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

32、“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

33、萨特是菁英中的菁英,他考的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届的榜首,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又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34、虽然家庭环境不太好,但是胜在萨特从小聪明过人,他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里有大量藏书,萨特从小就可以饱读诗书,据说3岁就可以读书,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热衷于哲学思考,很早就学习了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更是精通德文、法文成为了著名了文学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过萨特也是第一个公开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理由是他绝不会接受任何官方的荣誉,当然这也体现了萨特特立独行的个性。

35、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20世纪初,柏格森关于生命创造进化的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一起被传进中国,为当时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36、他又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讲,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总之,存在先于本质。

37、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38、一句话,我老是讲: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政治观、爱情观……但是中国的政客是从政治观出发,决定人生、世界、宇宙观,然后拿来为他们的政治观服务。

39、而存在先于本质,生命全无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是空白的,不存在本质,所以他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全无意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生命没有意义而是应该理解为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而因为人类的认知和主观能动力,用自己自由的意志和行为,为生命赋予意义。

40、一个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形态,是由事物的本质去决定的。例如说一棵树的种子,它最后终究会成长为一棵树,而不会成为一棵草。即便是可能会因为土壤、光照、降水等原因有所差异,但是品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而人也是如此,可能会因为营养差异,成长环境差异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是终究不会长成一条狗。这些都是动植物体内的基因库决定的,这个就是其本质。

41、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的,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他随着发现,他是无理由可解释的。因为存在确是先于本质,我们就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没有什么决定论的存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42、萨特举了一个例子:假定我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把耳朵贴在门上,透过锁孔向屋里偷窥。

43、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