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57句)

时间2024-05-09发布admin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    小说尽管是语言的艺术,但通过语词符号的透义性是可以再现画意的。别林斯基说过果戈理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他的描绘呈现出现实世界的奇颜丽色。”(9)在视觉世界里一组不表现实物的色彩,像不模仿实物而构成一种图案的线条一样,可能丰满或贫乏,典雅或笨重色彩的不同配合不但给人们以不同的印象,同时它自有一种内在的生命。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运用绘画中色彩、空气和光的表现,使其作品中的具象产生独特的魅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具有某种色味感觉(除了作品基调的“灰色”意象外),语词色彩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黄”字,如发“黄”的雪,昏“黄”的灯,斑驳而泛“黄”的壁纸等。“穷人”们常常身穿“黄”迹斑的褴楼衣衫,撑一张“黄”疸色相的枯脸,在被涂着“大清皇帝圣袍”色的陋室里悲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客观色彩特征及涵盖象征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把握的色彩关系含有主观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对色彩的感知也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行为。画家往往将客观物象色彩的特殊把握转变为主观色彩。因此,主观色彩最能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最具感染力。在欧洲文化中,黄色象征着嫉妒、背叛、怀疑及肮脏和下流的意绪。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选取这样一种色味象征主人公人生处境的尴尬、生存空间的压抑和龌龊、社会环境的阴冷和泥泞。一个“黄”字将十九世纪中后期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生态百相,勾勒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

2、    “美拯救世界”在小说《白痴》中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是由一个身患绝症,处于极度痛苦之人的口中说出,“美拯救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充满了陀氏苦难美学的诸多元素,虽然这句话首次出现在小说《白痴》之中,但却是陀氏创作的公共命题,适用于阐释作家的许多作品。

3、购买链接:https://m.tb.cn/h.fTOEPht?sm=91aa82

4、大学生和中学生会了解作家在西伯利亚服苦役年代的经历和作品,上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网络课。

5、   博物馆内陈列的所有家具,诸如书柜、椭圆形桌子、烛台、茶壶以及其他物件都属于陀氏家族。在客厅的椭圆桌子后面摆放着一些家庭读物。书架上,有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和司各特等俄罗斯和欧洲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激发了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初的文学兴趣,也是在这所房子里他产生了对普希金的热爱并将这种爱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这种爱尤其表现在1880年纪念普希金的庆典活动上他那著名的演讲里。       

6、《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地下室人”现象》  

7、一种是带入俄国社会现实,和现实紧密联结在一起;一种是视为新基督教式的宗教的阅读方式,将他的作品视为圣经一般的存在;一种是将他的作品和他本人悲剧性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记录他痛苦而复杂的灵魂。将作品视为一种精神载体,更注重小说人物的心理和感受;而最后一种是把他的小说当成情节离奇的纯小说阅读。

8、   通常,读者被一位作家所折服,很少是因为他是道德楷模、令人高山仰止,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他的思想走了我们的心、入了我们的魂。在我们敬爱陀氏的情感里,交织着复杂的怕与爱。这是因为他像神一样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幽暗与深渊,同时又用深切的体恤和悲悯去照亮它、超拔它。他的“梗”让他获得一种既可以穿透地狱,又可以望见天堂的双重“视力”。每当我们捧读他的书,就仿佛在跟自己的灵魂对话。在这场无声的对话中,灵魂仿佛一忽儿被抱拥,那些幽暗的混沌和孤寂突然被照亮、被温暖;一忽儿又仿佛被剥了皮,瑟缩着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幸好,无论是怎样,透过精神最高层次的光亮,我们看到,他亦如此。   

9、Ссылканаинтернет-страницупроекта: 

10、    在我们从读中而产生出来的视觉意象里,作者在对彼得堡夏天的描写里,天空采用浅灰色系作底,以镉黄,黄赫揉进少许洋红做点彩,表现空气的混浊及热浪蒸发下的颤抖效果。人物、石灰、木料砖瓦等均与空气底色形成补色关系,并以白和黄赫的轻混色彩点缀画面。人物背光处以冷色调烘染出细微阴影,以表现阳光直射的重量感。这样一幅画面是与主人公心理状态相映衬的。在这种背景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过程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彼得堡夏天的酷暑和肮脏、窒闷加深了读者对难以忍受的城市日常生活重压的总体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一种重压下走上了扭曲的行凶杀人的反抗之路。类似的场景在陀氏小说中俯拾即是。

11、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英译:NikolaiVasilievichGogol-Anovskii),笔名果戈理(俄文:Гоголь,英译Gogol),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

12、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3、几乎整部作品都是一位生活在地下室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病态般的自述和心理活动,透过他的口探讨人的自由意志、身份的自我认同、理性与非理性的辩驳等诸多哲学命题。

14、    苦难美学建立在文学文本中对苦难成因和价值的追问之上,其中,“美拯救世界”是苦难美学核心的命题之旨在探讨美为何物,美能否拯救世界,以及所要拯救的世界之无法拯救的原因。苦难的发生在陀氏的创作中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源自社会地位的不对等;第二是源自人灵魂深处对上帝存在的深度怀疑;第三是源自人性本身。苦难的后果使拉斯柯尼科夫们拿起斧头戕害无辜,使索尼娅们感谢上帝让她们认识现世的残酷和期盼来世可能的美好,使娜斯泰谢们宁愿放弃可以翻转世界的美以死亡的代价获取腐朽堕落世界的震惊,然而,这些直接导向宗教的行为并没有拯救世界,因为“宗教是一种超越性形式,而非一种安慰性的幻想的社会倒影”苦难美学恰恰给人提供的就是“一种安慰性的幻象”。作家试图在苦难叙事中寻找到一种残酷的美,即人只有经过苦难的洗礼,才能如索尼娅一样成为圣徒式的女性。需要注意的是,“美拯救世界”的言说尽管只出现在小说《白痴》中,但却是贯穿作家所有创作的公共命题,其核心内容为美是苦难的代言者。然而,纵观《罪与罚》和《白痴》中的苦难,人们发现苦难可以使个体陷入对天堂的冥想,但不能真正拯救世界,因为作为美的载体的女性无论是索尼娅还是娜斯泰谢仅从道德层面去触动他人的灵魂,而且她们自己都无法拯救自己。另外,美能拯救世界的前提是这个世界有可能被拯救,遗憾的是,在作家的系列作品中,世界已经腐烂,没有被拯救的希望。

15、①把读者引入一个平等相待积极参与“思考”的空间之中。

16、    读陀氏的作品,人们不仅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对视觉艺术的可观性、可感性的极好把握,他的小说艺术在结构布局、表达方式和语词透义方面与绘画技法的融通;同时还可以察觉到他是一位极善于从绘画主题(主要是宗教性绘画)中寻找作品主题契合点的作家。这折射出作家因世界观的深刻矛盾而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象的复杂性及宗教参悟的不可言说性。

17、Учебныйфильм«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Сибири»:  

18、在他的作品中会看到人性的深刻、信仰的力量、一股全新的生命力在内心闯荡。

19、《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人道主义的危机——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五十周年》

20、    众所周知,别尔嘉耶夫在思想上是个极其挑剔的人,甚至是有洁癖的人,无论什么思想,甚至是他自己的,他都会像个思想的骑士一样,动辄横加指责和批判,毫不留情。成为他的研究对象,几乎就等于接受他的批判(但不是否定)。只要我们看看他写的关于俄罗斯思想家们的那些文章,就不难确信这一点(这些文章大部分被收入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罗斯的宗教思想类型》,巴黎,1989年俄文版)。然而,也有例外,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还有费奥多罗夫和霍米雅科夫)。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语调就变得缓和多了,他满怀爱意地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以及他的世界观,特别是他所喜爱的那些主人公,比如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写过《宗教大法官》(1907年,论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斯塔夫罗金》(1914年,论《群魔》)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关于人的启示》(1918年)等文章。他一直想写一部专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著作,这个愿望在他流亡国外时实现了,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巴黎,1923年俄文版)。他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俄罗斯形而上学家”,认为他“最具有存在主义的特征”,“俄罗斯的哲学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在自传里,在提到自己的末世论情怀时,别尔嘉耶夫干脆承认,“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子”。

21、以上中奖者名单将于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在本公号公布,敬请关注!

22、   1838-1843年,陀氏和哥哥奉父命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这是平民改变命运、“曲线”救己的一种方式。在俄国,如果你没有阀阅世家的血统,你可以通过军人身份进入上流社会。这一点,陀氏心里很清楚,尽管他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和管理如监狱的军事院校。这五年,穷,依然在压迫着陀氏兄弟。在一群富家子弟中间,他们是那样的寒酸窘迫、捉襟见肘。如果,对于经济上的窘迫陀氏能像个粗枝大叶汉子一样不加领会,也好,但是,他不是。军事工程学院的五年都是在自尊心的煎熬中渡过的。陀氏是孤僻和不善言辞的,他确定自己没有进入上流社会的那种左右逢源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怀着功利的目的钻研课业,而是任性地听从内心召唤,沉浸在文学和哲学的海洋里。所以,当他毕业被分配到海军测绘局的时候,内心里早已怀揣着一个作家的梦想,于是在惶惶然中度过一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在租住的小阁楼里专事写作。原则上说,陀氏是那个时代的“北漂”,是在俄国“北方的帕尔米拉”寻梦的人。他的早熟和“梗”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书写欲望,这个欲望超越了或许拥有一个美好仕途对于他的诱惑。所以,他宁愿忍饥挨饿、卧薪尝胆也要试着把自己的体验和“堵”宣泄出来。   

23、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小说家,其创作形态表现出的对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借鉴、兼融、潜移,其文本因此表现岀很大的边缘性和开放性,使其创作在接受美学领域里有运用更加独特的审美视角把握的可能。(1)小说的文本形态,不仅仅是在转达、传递的意义上体现着内容,它本身即是内容。陀氏的小说创作,绝大部分是一种体现着作家心理和精神张力的情感结构,这一点较之其他作家更为突出,其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奇光异彩正由此而映出。更有力,更生动,更深入地展现、张扬作家所感受的人类的生命意志以及他个人的生命意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在他看来,生命意志时时都处于一种痛苦、痉挛的绝望挣扎之中。因此,他有意使用绘画表现技巧,将语词符号幻化为更具直接冲击力的视觉艺术形态使笔下呈现出一个光影斑驳,构图凝重,色块灰暗的艺术世界,以诠释和排解自己精神世界的深层困惑。

24、   童年的印象渗透在陀氏作品的字里行间,尽管这些印象后来更经常地与彼得堡发生关联。早年的精神体验决定了他的创作个性,陀氏之所以成为陀氏,因为一切都从莫斯科开始……   

25、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性隐秘的深处、对于信仰、世界的黑白参差、如何看待自我他人世界,我们越走近他,越看到自身的渺小人性的卑劣和精神的伟岸。我想,这就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根本的意义。

26、(15)《白痴》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27、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28、(27)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上),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第92页。

29、(2)转引自НазировР.Г.Творческиепринципы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Саратов: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Саратов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82,с.1

30、(1)参见拙作《四维空间明暗光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象》《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1、论文中俄文双语摘要电子版(或论文全文)与会议回执(点击链接下载附件)请于2021年8月31日前用Word文档发至会务组邮箱20202026@wzu.edu.cn电子版正式邀请函将于9月底前发出,纸质邀请函待代表报到时分发。

32、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33、    尼采反对人道主义,认为人是卑鄙的,耻辱的,是应该被超越的,结果导致超人理论,直接反对基督教的人学和上帝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别尔嘉耶夫也都反对近代人道主义,也指出了人性的弱点,人的叛逆等,但他们最终都走向了基督教的世界观,走向了神人。然而,别尔嘉耶夫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人道主义,但他并没有直接返回到历史上的基督教关于人的真理那里去,也没有返回到教父们关于人的真理那里去,这些关于人的真理只知道人的本性的罪恶,但还不懂得经历自由之后的人精神本性,或者说,传统的基督教人学没有经历自由的诱惑,而这个诱惑是必须经历,然后才能被克服的。这样的诱感是不能简单地忽略,或视而不见的。因此,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教人学是一种独特的基督教人学,他所理解的基督教因此也是一种独特的基督教。别尔嘉耶夫从这里获得了一个新的启示:新基督教意识。这是别尔嘉耶夫及其同时代人,如梅烈日科夫斯基、罗费诺夫等人,不懈追求的宗教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新宗教意识运动。到底新基督教意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新宗教意识的主要代表们意见并不一致。别尔嘉耶夫关于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但是,他承认,他所接受的就是《宗教大法官》里的基督。这就是别尔嘉耶夫宗教思想的根源。像别尔嘉耶夫这样的大哲学家,不可能老老实实地返回到历史上的基督教之中去,他不可能安于这样的基督教。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无疑对别尔嘉耶夫的基督教世界观富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4、2021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周年诞辰。在俄罗斯和国外会隆重庆祝该周年。根据总统令《关于庆祝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周年诞辰》俄罗斯政府2016年批准了与俄罗斯伟大作家200周年诞辰有关的主要活动的计划。

35、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7月30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

36、(2)(法)纪德《关于陀恩妥耶夫斯基地几次谈话》,引自《世界文论》(4),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37、    将女性之美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范式,俄罗斯思想家和哲学家索洛维约夫用“永恒的女性气质”(вечная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这个概念为俄罗斯女性崇拜范式命名。据考证,此概念在俄罗斯哲学和神学里“与圣智索菲亚等同”而且通过拟人化的过程,使得某些女性渐渐地“与圣母相等同”在俄罗斯文化里,女性天然地与大地相连,女性所携带的悠远的神话“灵氛”(本雅明语)从未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消散。女性所充当的能够包容和拯救的功能不但有效地使俄罗斯原始土著宗教的玛科什和东正教圣母马利亚相互对等,而且成为神创造天地之始的背景因素,因为在神说出“要有光”(13)这个“要……就……”句型的时候,索菲亚(София)就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同时存在,她先于圣子,因此,她具有获得神之位格的资格。

38、(6)《罪与罚》,韦丛芜译,淅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页。

39、(4)《白痴》,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页,以下出现的《白痴》引文,均出自该译本。

40、俄国十月革命后,多民族的苏维埃文学家的队伍就开始形成。

41、(5)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第74页。

42、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43、而现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有非常多新的方法在涌现。

44、伊斯尔斯 О.С.,鄂木斯克国立大学语文与媒体交往系系主任,IssersOS@omsu.ru;

45、    索尼娅的房间看来好象一间板棚,那是一个非常不齐整的四方形,显星得怪模怪样的,并排开了三个窗户的墙临着河,往里斜伸过去。因此,有一个府落成了一个很尖的角,光线很暗,很难看见那里面放着什么。……

46、   在房间一角的地毯上,摆放着一些廉价出版物、木质的民间玩具,这是陀氏一家在去谢尔盖圣三一教堂的途中,陀氏的父母买给他们年幼的孩子们的。那些数学、拉丁文和历史教科书也是当年陀氏兄弟们用过的。墙上的版画刻印着中世纪教堂林立的莫斯科和谢尔盖圣三一教堂,这些地方都曾是古时候俄罗斯的精神中心。在陀氏看来,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更容易回到“人民的根基”。   

47、    这幅宗教题材的绘画,据说画家创作的初衷是想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人类获得解放的时刻”的构思中。然而,在揭示各阶层代表人物听到“救世主来了”的预言后所持态度中,使此画突破了原作的表现范围,产生了对社会、宗教、道德的反叛意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层次鲜明,似乎每一个视觉中心都可以“上帝的名义”言说着一个“不可言说”的上帝的“隐秘”。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梅思金的四个故事和伊万诺夫这幅画中不同的视觉中心,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的大胆质疑。

48、   整个公寓弥漫着一种简朴、清贫的氛围,同时也氤氲着一种天才个人的神秘气息。今天的莫斯科国立И.М.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肺结核临床医院的所在地,就是当年莫斯科郊外著名的玛利亚济贫医院,它与这套医生公寓仅隔着一条栅栏,原本,它们是在一个院子里的!   

49、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50、作者简介:傅星寰,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博研究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3级特聘教授。学术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从事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学术专著3部、译著2部。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访问学者,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项,其学术成果多发表于A&HCI收录期刊和CSSCI期刊,学术观点曾被《新华文摘》摘编,多篇论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近年来,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研究。

51、   读过陀氏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陀氏信上帝么?个人以为,陀氏一定陷入过对上帝的深刻怀疑,否则那些“正题”与“反题”的激烈对决也绝不会如此耀眼地闪烁在他的作品中间。然而值得玩味的是,他所有的“赞成”与“反对”又都是建立在上帝存在的前提之下。在他的世界里,“上帝”即便不置一词,但是,他知道祂“在”。这就像伊凡,虽然他不接受上帝创造的这个充满不公和“孩子们的眼泪”的世界,但是他承认那个超越人之上的“绝对存在”的存在!这不仅是陀氏笔下的主人公的全部的道德激情的所在,也是他自己的,这虽然令人费解,但这很俄罗斯。   

52、像一面镜子,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信仰撕扯的时代。

53、两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文学过时了吗,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哪些精神的依托?

54、一方面是俄罗斯人的名字非常长,读到后面都还被绕晕。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很难描述出讲了什么,非常庞杂无法用理性分析,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

55、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是什么东西如此吸引他?根据别尔嘉耶夫自己的意见判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学思想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认为人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的核心主题。别尔嘉耶夫的这个看法是有根据的,对人的研究是不到二十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明确地提出的一个远大志向。他所关心的是人的命运问题,在他那里,人被抬高了,“人是微观宇宙,是存在的核心,是一切都绕着它转的太阳。一切都在人之中,一切都为了人,世界生命之谜就是人的身上。“别尔嘉耶夫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认为在所有的主要作品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把人和人的命运放在了核心的地位,放在了作品的焦点的位置上,如在《少年》里,这个焦点是维尔希洛夫,在《群魔》里是斯塔夫罗金,在《白痴》里是梅什金公爵,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是伊万·卡拉马佐夫和阿辽莎·卡拉马佐夫等。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关心的不是人的心理问题。而是人的思想,他在对主人公们的思想做实验。尽管世界上的伟大作家都研究人,人的心理问题,甚至是人的思想问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思想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别尔嘉耶夫把他与但丁和莎士比亚进行了对比。但丁把人当作客观世界秩序和神灵宇宙里的一个有机的部分,是这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等级。在莎士比亚笔下,人已经超越了自然宇宙的秩序,人属于心理层次,他揭示了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世界:充满激情的人的情感世界。然而,别尔嘉耶夫认为,他们都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所展示的世界。“精神的”一词在俄文里有“宗教的”意思。确实,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宗教的意义上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他把人的精神世界看作是上帝与魔鬼,人神与神人的斗争的场所。这一点尤其吸引别尔嘉耶夫。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地下室手记》就开始探索并发现了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存在于其所有主人公身上,如拉斯科利尼科夫、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剧,特别是丧失信仰的悲剧。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仰的人,必然得出“一切都是允许的”结论,奉行这个结论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即精神世界的瓦解。专注自己的人最终并没有获得自由,而是戕害了自由,叛逆上帝的任性导致人的自我毁灭。在别尔嘉耶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剧的辩证法在“宗教大法官”里获得了完满的解决。伊万·卡拉马佐夫(在这个问题上他完全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走上了复活的道路,即由人神走向了神人——基督。

56、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兼融、借鉴乃至潜移倾向。本文着重分析绘画手段在其创作中的运用。这包括明暗光影的配置、形与色的构图效果、色彩、空气、光的表现,以及绘画主题与作品主题的沟通契合。本文认为这一倾向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复杂的世界观的内在矛盾互为观照。惟其如此,方能传达作家精神世界的深广内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