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罗曼罗兰的简介(52句)

时间2024-03-28发布admin

罗曼罗兰的简介

1、“想到这点,我就受不了。”(1778年10月15日信)受了萨尔斯堡大主教侮辱以后,他浑身发抖,走在街上摇摇晃晃象醉汉一样,回到家里,不得不躺上床去,第二天整个早上还是极不舒服。他说:“我恨大主教,简直恨得要发疯了。”(1781年5月9日信)——“谁要得罪了我,我非报复不可,倘使我回报他的没有比他给我的更多,那只能说是还敬,而不是教训。”(1781年6月20日信)只要他的傲气成了问题,或者仅仅是他的意志占了上风,这谦卑恭敬的儿子就不承认世界上还有什么权威。

2、(下图6 我们教研室集体编写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和其中我写的一段文字)

3、(下图1 平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精装本《约翰·克利斯朵夫》)

4、  除了受到启蒙运动的启发,罗曼·罗兰的这一思想,还来自于宗教。他认为“神”、“真”、“爱”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定的联系,同时也有主次之分。他认为“神”是缔造一切的主要根源,而神的灵光无所不在,即体现在人的心理上和自然上,从而创造出如“真”、“爱”这样的思想。而“真”、“爱”正是神的主旨体现。

5、(8)坚持独立思考的文化巨人——纪念罗曼·罗兰逝世六十周年.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4-10-12)

6、名著语录摘抄                                                          

7、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8、另一方面,他喜欢收集人家恭维他的话,详详细细的在信里报告。

9、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兴致,这种表示精神健康的欢笑,例子多至不胜枚举。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里活动:他的敏感绝无病态的意味。

10、重庆豪车被划事件反转,百万网友怒赞:你的“熊孩子”,可能并不熊

11、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追求那种大风大雨,但是人在认清现实的黑暗之后,仍然抱着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消极的一种反抗,这就是现实生活的英雄主义。

12、你双手空空,你已经没什么可以贡献给爱你的人了,除了危险和你大无畏的眼睛里的笑意。 

13、《约翰·克利斯朵夫》给我的另外一个教益是通过傅雷先生的中译本的。傅雷先生翻译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翻译欧洲古典文学的一个典范。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用中国文学文化中固有的精美词语和意境来对应地翻译西方的词语和意境。譬如:“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他们又坠入天长地久的睡梦中去了”,“还有它们象阳光一样布施给人们的爱,都是亘古常存,不会动摇的了”。后来我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也经常自觉地这样做。

14、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15、《托尔斯泰传》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书。

16、1880年---定居巴黎。 1886~1889年----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 189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职,教授艺术史。 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论文:在吕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剧起源。

17、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18、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它。

19、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20、从1898年至1903年,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21、总而言之,对于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点:从思想体系上说,罗曼·罗兰的唯心论的、主观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信念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畴;根据对具体事实的分析,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口头的虚伪人道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出发点是追求真理和实行泛爱,后者的目的是卫护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统治势力的关系显然表现为离心力的作用,而不是向心力的倾向: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在他个人漫长和艰辛的进步过程中,起了一贯的促进作用,换言之,是他思想不断进步的积极因素之一。当然,这种人道主义的阶级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在他思想进步的过程中起了消极的作用,但是他的人道主义的积极面对他思想进步过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他的人道主义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

22、莫扎特在一七七七年十月十日信中说:“创作是我唯一的快乐,唯一的嗜好。”

23、罗曼·罗兰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曾给托尔斯泰先后写过七封信。他从来没有奢望过托尔斯泰会给他回信,因为据说,晚年的托尔斯泰每天收到的世界各地的崇拜者写给他的信有几麻袋。但是,托尔斯泰居然给这位年轻的法国大学生回了一封长达七页的信。托尔斯泰在信中阐发了关于“人类的相互之爱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根本”的人道主义思想。正如茨威格在《罗曼·罗兰传》里所说的:“当代最大的名人托尔斯泰竟然放下日常的工作,花了一两天的时间来答复巴黎陋巷里一个无名大学生的请求,给一个不相识的兄弟回信,为他排忧解愁,这一切都给了罗兰深刻而独特的感受。”罗曼·罗兰后来成为一个人道主义大作家,与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样,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我也有深刻的影响,这是欧洲思想传统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24、(下图8 《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三联书店1943年版)

25、我在十六七岁读《哈姆雷特》时,那些亲切的辞句在我那窟洞的穹顶下引起了多么强烈的共鸣啊:

2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正是我们最宝贵的青年时代(18岁到28岁),然而,我们原本应该前行的脚步却被这场风暴打断了。是与现实妥协,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努力抗争?我选择了后者。正是在这段人生迷惘的时候,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它更坚定了我努力与命运抗争的思想。我刻苦地学习俄文和英文,学习俄罗斯文学,以及中国和西方的文学文化历史,为我后来的学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7、 (忆江南)秋睡美  作者/小罗曼罗兰秋睡美,帘内菊香浓。梦见故园春日里,满庭花发柳摇风。人共月明中。

28、我也曾有过一个小妹妹,身体羸弱,常常安静地坐在房间门口,望着堂屋和外面的天井。她大约3岁的时候(我当时大约4岁多),生病死了。当时我还年幼,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我只记得她被装进一口小小的棺木,大人们把她带走了。后来,我年近60的时候,我的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一个古老僻静的尼庵里,那儿有三棵几百年树龄的银杏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地面,当我跪在母亲的遗体旁边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死亡。母亲年迈的时候,常常说:“如果她(指我的小妹妹)活着的话,现在能侍奉在我身边,那该多好”。

29、(4)《绍兴饰专学报》论罗曼·罗兰现实主义独创性的价值内涵1992年第2期何仲生

30、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31、按照上面的文字,音乐的世界恰恰存在于抽象的语言文字之外:语言结束之后,音乐方才开始。确实,语言作为经验的结晶总是擅长言说一般之物,直接的经验却总是特殊的、具体的、新鲜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而后者正是艺术尤其是音乐的领域。如果一般的、日常的语言能够表达音乐之所表达,能够如实对等地翻译音乐,那么音乐可能就不再存在了。语言必定早已取音乐而代之。因为音乐相对来说只是少数专家精通的工具,而语言人人会说,语言对于广泛地交流的经验显然更加方便。退一步说,即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音乐的表现效果,这种传达肯定也达不到完美无缺的地步,那么把这拙劣的替代品拿来作甚?不能流动的水只是一潭死水。

32、罗兰在自己的剧本中,究竟宣传了什么理想,什么精神呢?罗兰所处的时代,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工人运动已经兴起,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欧洲上空游荡。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罗兰没有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就这一点说,罗兰当时是落后于他的时代的。作为脱离现实斗争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真理的探索,必然导致一些超阶级的内容。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罗兰一心向往的,基本上就是人道主义、和平主义以及自由、公正、良心、意志、.信仰等等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罗兰在1898年写成的《群狼》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祖国还是公正。罗兰在1899年写成的《理性的胜利》中,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祖国还是自由,民族的利益还是超民族的理性的利益。罗兰在1902年写成的《总有一天》中,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祖国还是良心,应当服从自己的祖国,还是自己的良心。如此等等。罗兰认为自己总是站在失败者一边。

33、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34、因为莫扎特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他不许诗歌来指挥音乐,而要诗歌服从音乐。因为他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戏剧的场面一旦有了越出高雅趣味的倾向,他也要它听命于音乐①。

35、“……夕阳在下山。深红色的城市在我足下形成半圆形,燃烧着。亚尔彭群山的笑意正在天际消逝。索拉克特山上的拱门似乎在荒原上漂浮……”

36、那次与罗大冈先生的接触,留给最深印象的是,下午他给我们系的学生做完讲座后,我们送他回学校的宾馆,我们临走时,他特别吩咐我们:“明天的早饭,只要一碗稀饭和半个咸鸭蛋”,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他那朴实谦和的风度却留给我难忘的印象。

37、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38、“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9、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可以说,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编辑本段生平年表版本一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

40、  和罗曼·罗兰结婚的第一个姑娘名叫洛蒂尔特,她是巴黎的一位著名教授的女儿,父亲是在巴黎教授语言文学。当时的罗曼·罗兰尚未成名,只不过是一位从外地来到巴黎奋力拼搏的穷酸书生。但是出人意料的,两人竟走到了一起。洛蒂尔特和罗曼·罗兰爱情成为了当时巴黎社交界的一段佳话。

41、“信仰只是为软弱的人、萎靡的人、贫血的人的!他们响往于上帝,有如植物的响往于太阳。……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的,干吗还要到身外去找呢?”

42、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学问,通过一般意义的现象学还原之后,就应当对悬置所保留的领域做本质的描述。实际上,这两个步骤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因为“现象”或“音乐”并非一堆变化不定、杂乱无章的感觉复合体或无形式、无结构的质料,感觉质料由于意义的给予而被统一为一个对象。因而罗曼·罗兰的“感觉”、胡塞尔的“直观”,本身就是本质性的;在这种感觉和直观中,对象本身就是被构造或被创造的。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在这里是统一的。当然本质还原毕竟属于更高的层次,它是借助于所谓“变更”而实现的。打个比方,“变更”的机制好似让高水平的许多钢琴家演奏同一乐曲,不同的演奏使不变的本质得到一系列的显现。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得以把握变中的不变,直观对象的本质;而通过本质还原,可以发现一个具有结构、层次和意义的现象系列,一个无穷的可能系统。罗兰甚至也有类似这种本质系统的文学描述:

43、这一痛苦典型同样展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同时传达了一种忠告:谁战胜了痛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他就是胜利者,但只能算半个胜利者,因为他还战胜不了生活。必须“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才是崇高的英雄主义。

44、说实话,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对我的影响不大,因为这部书的中译本出版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阴云已经散去,在我们的面前已经展现出了各种新的可能。而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与我的生活距离也较远。不过,我与这本书的中译者罗大冈先生却有过一次接触。

45、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那种荒淫无耻、庸俗透顶和出卖灵魂的文学。罗兰果然十分痛恨这种文学,但也无力与它去作有效的斗争。他觉得只有拿起自己一支秃笔作为武器,通过革命的历史题材,去创作一些寓有深意的剧本,在他设想的“人民剧院”上演,才能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才能用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去激发法兰西民族的复兴,这就是罗兰创作剧本的宗旨。本着这种宗旨,罗兰在十年中写下了十二个剧本。这些剧本当时都没有出版,只有个别剧本在小剧院上演过。它们失败了。十年的青春年华尽付东流。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统治法国文坛的是一些庸俗低级的作品,观众也习惯了这类作品。罗兰的剧本中不但没有色情,而且都是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这当然无法满足颓废、消沉的法国一代观众的要求。

46、(下图16《但丁与贝阿特丽采》,英国画家HenryHoliday (1839–1927)作。贝阿特丽采是但丁的初恋对象,也是他终身所爱的人(但丁终身未婚)。)

47、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苦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得了自由。

48、(11)1944年12月30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逝世.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10-12)

4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0、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51、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虚伪地宣传的“人权”、“人道主义”,事实上早已破产,这是无法否认,不容讳言的。凡尔赛政权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战士以及巴黎的广大革命人民的血腥大屠杀,是资产阶级口头的人道主义彻底破产的铁证。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屠戮,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口头人道主义破产的铁证。为什么有些人看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破产”这个论断,表示极大的反感?难道我们必须卑躬屈节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辩护士吗?但是,把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虚伪阴险的人道主义和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天真的泛爱人道主义信念混为一谈,确实是不正确的。把罗曼·罗兰的书生气的人道主义言论作为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的策略性的伪善人道主义破产的一个例证,确实是形而上学式的引申,是错误的论点。纠正这种错误的联系和引申,但是决不能同意全部推翻西方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之一的虚伪人道主义破产的论断。因为否定这个论断等于否定客观现实,而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也无法否定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