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茨威格是哪国作家(65句)

时间2023-07-08发布admin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歌德晚年曾写了一首长诗《玛丽恩巴德的悲歌》,这首诗是他在年过七旬经历了最后一次恋爱后写下的。茨威格对歌德的这首诗非常欣赏,特意就歌德写作这首诗的故事写了一篇散文,散文的名字就叫“玛丽恩巴德的悲歌”。茨威格对歌德的这首诗的评价极高:“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诗作,恰似夕阳西下散射出的绚丽光辉。”(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第167页,舒昌善译,三联书店,1986年)“它是歌德晚年最重要、最发自内心深处的诗,因此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诗。这首诗标志他勇敢地向过去诀别,毅然地开始新的起点。”(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三联书店,1986年)

2、小说家和读者的约定必须一开始就建立,茨威格是深谙这个门道的。类似的例子,就是把稀奇变成不稀奇,把“铤而走险”化成“有惊无险”,小说里有许多。你有兴趣可以去找一找,像拆枪一样,把小说拆开来看一看,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3、诗歌对于他们是重要的,茨威格的朋友保尔瓦莱里说:“是呀,年轻人总能替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4、所谓“全人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终极关怀,缺乏在大我实现意义上的活动。

5、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6、茨威格在1881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那时的维也纳是一座文化之都、自由之都。维也纳人热爱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维也纳人。“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与信条,这是宽容主义者的信条,是符合人性的信条。是为当时所有的维也纳人共同遵循的信条。 

7、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经典作品,畅销近百年,再现了十四个影响时代命运的时刻。该书新译本由旅德学者吴秀杰精心翻译,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2009年版为底本,并收录了两篇最早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西塞罗》与《威尔逊的失误》。(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8、“社交界的妇女们发誓(并写信给报纸),她们一辈子不再说一句法语。莎士比亚被赶出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们声称,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们声称,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

9、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0、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二十六课)《全神贯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入(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1、第二个例子,是信的第一句话:你,一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是有丰沛的信息量的,它也为小说的真实性提供了牢靠的基础。这个“啊”字和感叹号,是感情强度也是时间长度,然后的“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这说明什么?是暗恋,是单相思,高强度、长时间的单相思,一下把这个女人的某种特性烘托出来:好奇、多情、腼腆、内敛,多少也有些偏执、好强、要面子。

12、几年后,他的祖国奥地利就成了德国的一个省,茨威格失去了祖国。他流亡英国,英国却已向德国宣战,如果茨威格以被征服的奥地利国民的身份申请护照,那他就成了德国人;而成了德国人,就成了英国的交战敌对国。茨威格于是选择了以无国籍者的身份申请护照,但是这对茨威格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无国籍者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被保护。意味着随时可能遭到驱逐。他的根没有了,他又在重复着两千年前他的犹太祖先的命运。 

13、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4、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5、最后顺便说一下,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了国葬,正是因为他写出一系列像《来信》这样深情精致的文学作品。

16、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17、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不过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写这些并非由于我很重要,而是想记下那个时代”。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18、1940年,他与第二任妻子前往巴西,畅想在这未来之国中的人性和个人自由能够让他们安心的活着。

19、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20、然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生活的时代在一路冷落他、歧视他、抛弃他,以至整个欧洲没有他立锥之地,没有读者,没有尊严,如一只丧家犬,只能沦落异域,漂泊他乡。

21、那之后是欧洲的消失。虽然在一战与二战间隔中的那十年,茨威格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最受人尊敬的作家,并且创作出了链条小说的第二部分其中包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由于那时代只是关于旧欧洲的喘息,我也不多赘述了。

22、“人生的真正轨道由内在力量来决定。不管我们的人生道路看起来如何混乱而无意义,偏离了我们的愿望,它最终还会把我们引领到我们那看不见的人生目标。”在为他人作传时,茨威格似乎一早就预言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不难发现,他对失败者情有独钟,最成功的作品几乎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失败者在灵魂上的优势”。

23、历史上还有许多的瞬间,关乎生死,关乎正义,关乎良心与暴力。身处其后的我们能以一个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事件,但时间的间隔又恰恰降低了事件的可信度。当亲历的人依次离去,留存的文字记录就考验着后人的想象力。经验、观点与资料的堆叠的确不能兑换任何真相,但一次次出于好奇的接近总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24、他选择去德国柏林读大学不是没来由的。1900年的柏林,正从一个王国首都向世界城市过渡,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大学期间,他在巴黎、伦敦各地漫游,几乎走遍了欧洲,广泛结交不同国籍、说不同语言的朋友。

25、里尔克参军,军装一身毫不合体;罗曼·罗兰写下《超脱于混战之上》呼唤艺术家即使在战争中也要主持正义与人道;茨威格以《耶利米》呼唤失败,以《致外国友人的信》联合文艺界。但他们对于历史的前进和倒退竟不能起一点作用。

26、尽管茨威格的血液中流着犹太人祖先摩西的血,但维也纳的文化却让他一度淡忘了自己的种族出身,将他熏陶成了一个有着世界主义信仰的人。 

27、两人手牵着,穿着衣裳,感觉是在外奔波忙碌一天,回到家,累得不行,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了,直接上床睡了,并一下睡过去,天黑地黑的,酣得很。

28、“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没有谁比我更首当其冲了: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每一个身份都处于天崩地裂时的风口浪尖上。”

29、1939年,茨威格携家人逃亡巴西,《象棋的故事》的故事背景就设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30、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31、心灵与心灵的相通是以人格的重量与艺术上的成就为前提的。 

32、中短篇小说集,收录8篇,其中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等名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广为人知,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3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歌剧院(DieWienerOper)。

34、我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35、不少人的自尽,值得同情,有的人的自尽,使我们无语,有的人自尽,使我们困惑,但还有一些人自尽,却激起我们的深思。因为,他们的自尽,犹如天鹅游向大海,默默地葬身于苍茫之中。他们的死,是属于自由的选择。

36、▲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剧照

3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38、“谁年轻时在那里生活过一年,他就会一辈子都带着一种莫大的幸福回忆。”

39、一个是小说中“你”的身份是一位作家,长相好,名声大,夜生活丰富——经常深夜回家。后面这些且不说,一般都会这么设计。说说作家这个身份。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他不是作家,是富商,或者官员、演员、画家,小说真实的逻辑性就会受到一定伤害。为什么?因为这封信写得太好了!

40、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41、文学不是一个专业,文学就是人生,我们在文学里相聚的意义,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从容,更宽广。

42、斯•茨威格(奥地利)(Stefan Zweig)

43、其次,因为“他”是作家,我们很容易猜想,这可能是作者本人的经历,有一定自传色彩。

44、由此,我想到了不同死亡的概念:其中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年、50年。

45、有的人也许会认为,茨威格的意志力量不够强大,他应该熬过“漫漫长夜”,“看到旭日东升”。我认为,情况的确如此,三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但是,这是我们在今天“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有多少人能在1942年就看清楚战争的结局呢?

46、走到人生边上,茨威格依然笔耕不辍,在巴西完成了自己的最后几部作品,包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他以莎士比亚《辛白林》中的句子作为这部回忆录的题记:“让我们泰然若素,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

47、这种太平的感觉是千百万人所梦寐以求的财富——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唯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活才有生活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渴望着从这种宝贵的财富中分享自己的一份。最初只有那些有财产的人为自己遇上这样的太平盛世而庆幸,但是后来渐渐扩大到广大民众。于是,这个太平的世纪便成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自己的房屋作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自己的田产作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防意外事故和疾病作了人身保险;为自己的晚年买好终身养老储备券;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合理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仆役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和预先存入一笔自己身后的丧葬费。只有那些看到未来万无一失的人才会尽情享受眼前的生活嘛。

48、或许他会当隐士,大隐于市,小隐于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自在;或许会遁入空门,卸掉自重,一心向灵,好吃不如茶泡饭,好活莫过晨钟暮鼓。人生在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团乱麻,两头乌黑。

49、这部拿奖无数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也不愿离开这艘船。最后,当报废的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时,他选择了和船一起葬身火海。这个结尾让很多观众都飙泪了。

50、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51、茨威格离去了,但他的绝命书仍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上个世纪曾经发生过的那一场浩劫。 

52、这是古斯塔法先生对作家说的最后一句话。出自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53、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54、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55、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特罗波利斯,和他的夫人双双服毒白杀,放弃这个被战争和暴力吞噬的世界。

56、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57、一张单人铁床,一个瘦女人侧着身子,下巴搁在同样瘦的男人的肩头;男人鼻下留一撮胡子,修剪得很整齐,头枕着白色蓬松的棉花枕头,眼闭紧,嘴巴微张,是睡得香美的样子;女人也是睡得死沉的样子,或许在做梦。

58、同时作为犹太人,茨威格也不失本族人早慧、聪颖、勤奋的基因,中学时代便开始发表诗歌,且出手不凡;二十岁,还在读大学便出版第一本诗集。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59、我要问,这是一个误会吗?我要说,正因是误会,所以更为惨绝!

60、《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共有四个时间轴,韦斯·安德森特地使用了不同比例的萤幕宽比来代表不同的时代。

61、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叶赛宁、弗吉尼亚·伍尔芙、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更熟悉的尊姓大名:王国维、杨朔、徐迟、海子、顾城、老舍、傅雷、三毛,当然还有屈原,等等吧。

62、政客们大笔一挥,茨威格整个一生奋斗的意义就变成了荒谬。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种幻灭感:“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虚空当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我内心最深处的任务,四十年来我为之付出全部信念力量的工作——欧洲的和平统一——全部成了泡影。”

63、如果这暗淡的光消失了,那时代便也无保留的消散了。

64、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个标本,是一份起诉书,是不绝如缕的振聋发聩的钟声,是世界主义者的挽歌,是自由主义者被逼至绝境的悲哈。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