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100句)
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
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时候,要从危机中看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失去动力。
7、首先是在今后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但这期间遇到的障碍是脆弱的。其原因是今后几年是人生最为有力的几年,那些障碍尽管看上去难以突破,但你只要强行去冲击它,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势如破竹。因此,一直到36岁的这几年,人生的旅途进入到见山开山、见水架桥、魔挡杀魔、佛挡杀佛的强行阶段。在前面的三十章和三十一章,我们曾经告诫行路者要切记用强,要在自己身体、心里俱佳的状态下恬淡为上。但是,当我们走到了这个大幅度阶跃式发展阶段时,情况完全改变了。现在需要我们拿出生命中的全部力量去冲开前行道路上的藩篱,这个阶段不用吝惜自己身心的耗费,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这个阶段的尾部获得数倍的回报。我们因此说强行者有志,这个“志”就是在阶跃式发展的初期,在这个旅途维修站中需要准备的东西。这个“志”就如同维修站中更换的轮胎,当赛车再度走上赛道时,不用吝惜车的磨损,要一往无前地冲向终点。
8、 “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协调理念。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宇宙间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人亦大”,从四者的关系看,归根结底,人应当法地则天,师法自然。老子哲学关于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在老子看来,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失去了纯朴天真的自然品性,造成了种种的丑恶和祸害,真让人无不痛心疾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老子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人与自然不应视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而是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应该通过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这种“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天人关系,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发展理念可说是有惊人的相似。
9、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素质低下的人争胜负,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12、当我们一往无前地冲在赛道上的时候,并不是可以闭着眼睛任其冲撞,还是需要注意把握赛车,不使其偏离赛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赛道上长久地行使,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赛中跑到终点。赛车不偏离赛道叫不失其所,因此上,为了在今后几年的强行快跑中顺利抵达终点,这是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我们将这称之为:不失其所者久。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5、“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也可以用一个效应来解释: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中。
16、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8、“不争”就是不会为了私欲去強为,去妄为,去恶为而去争夺。“不争”并不是消极,不是颓丧。而是积极的顺应拥抱朴素的自然,顺应清静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综上所述,怎么去做才无争无害就一目了然。总结概括得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做人要“本份”。“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任何事内心不要有欲望,欲望说简单一点,平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心想去占便宜。也就不会有争有害。
19、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就像有的公司领导一样,巴不得员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员工的个人时间几乎被全部占用,半夜还在发工作汇报。日子长了,员工必定身心俱疲,人心涣散,反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怎能一味地贪多呢?从我们个人来说,人生不只有工作,还有生活呢。
2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8、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29、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论我们发生何种事情,要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0、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31、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烧菜做饭一样,小心翼翼,掌握好火候,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要动不动各个调料都想加一点,火觉得越大越好,油放得越多越好,这样烧出的饭菜,反而成了四不像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应该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不要动辄搞这个运动那个活动的,天天折腾老百姓,不得安宁。
32、马太效应的主要体现就是社会中的贫富分化现象,穷的人越来越穷,富的人越来越富。比如,在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贫富的差距。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富人拥有生产资料,可以进行资本积累,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出卖劳动力,受到富人的剥削,越来越穷。
3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3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5、点击报名?12月份《精益生产-丰田考察研修班》(标杆企业参观+名师传道+工厂实践,360°全方位学习,全面掌握精益生产)
3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8、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起水的攻击。太极拳虽然看似动作缓慢柔弱,却能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39、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混乱度(熵)增加,最后趋于平均。也就是说,自然的规律就是减少有余的部分,增加不足的部分,最后都变得差不多。比如将一杯冷水(不足)与一杯热水(有余)都放在桌上,最后这两杯水都会变成常温的。但是如果将常温的水放在桌子上,它绝不会自己变冷或变热。
40、原文句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古文今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4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2、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4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4、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
45、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竞然是一位绝代仕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自然也是天姿国色。
46、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9、回答这许多问题可以使得我们了解欲望的特点,而了解了欲望的特点就可以更好地管理它。自己的欲望被有效地管理起来后,横流的物质、迷幻的酒色就不会干扰我的身心,而那些能够在酒色、物质的洪流中从容应对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因此,在这里我们说知足者富,这其中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而是了解欲望那不可能被填满的特点,了解填充物转换为新的欲望的转换方式。可见,了解欲望的特点才是知足。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会遭遇如智伯瑶的悲惨下场,但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承受“过度”所带来的后果。
52、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53、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5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5、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56、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57、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么世界上谁也与他争夺不了美。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
58、电子在线圈中做绕圈运动形成磁场,电子在物体中做绕圈运动形成磁场,绕圈运动方向决定磁场的磁极性质。
5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0、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61、了解他人固然可以使得自己更加智慧,但还不能使自己明白事物之间所有的要点与关联,因为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也许你想说自己有什么难以了解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误区,了解自己远比了解他人要难。例如在球场上,就不能选择比赛双方所属国家的裁判,因为如果裁判出自比赛的任何一方,他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份带入到裁决之中,从而无法公正地裁决赛事。了解一个人就如同裁判面对一场比赛,了解他人就如同裁判来自于与比赛双方无关的第三方,而了解自己就如同由一个出自比赛某一方的人做裁判。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了解自己最大的障碍在于我们并非从一个公平的角度来看自己。如果比赛的裁判出自比赛参与者的某一方,那么他就很难公正地处理比赛中所遇到的种种状况,他们不自觉地会偏向他所属国家的那一方。他们就如同比赛的参与者,而不是裁判,他们是当局者,正所谓当局者迷。而了解他人就如同来自第三方的裁判,他们会从较为公平的角度来看待比赛,他们是旁观者,正所谓旁观者清。如果我们能够像旁观者一样来看待自己,就能够在了解自己时也做到像了解他人那样清楚明白。因此我们说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的,也就是:“自知者明”。
62、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6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4、接下来要说的问题有些麻烦,因为我们会遇到一个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知足”。俗话讲知足者常乐,这样讲尽管有道理,但这句话中“知足”所代表的意思是满足现状,如此解读和这一章我们遇到的“知足”有着很大的差异。当我们停留在人生黄金年龄段的中途加油站,面对即将展开的跨越式发展期的时刻,满足现状是恰恰要不得的东西。实际上,这里将要讨论的知足,和老子时期的语言特点是相一致的。就如同刚刚我们讨论的“知人”是了解他人的意思;前面章节中出现的“知止”是了解边界的意思;《论语》中的“知礼”是了解礼的意思;顺理成章,在这里出现的“知足”也就是了解什么才是“足”的意思。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足”还不好理解?不就是“满”的意思吗,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第三章我们就介绍过,人的基本特性之一的欲望是一个无法被填满的容器。为什么欲望无法被填满呢?那是因为填充欲望的填充物变成了新的容器。也就是说,每一次为了满足欲望而做的填充都会使得欲望进一步变大,于是,欲望就成了一个无法被填满的无底洞。
6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69、对于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智慧,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比如历史上的名人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7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71、老子认为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7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3、做业务谈生意,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一切都要讲清楚,在自己正当利益上要保留别人的意见,并要形成有效合同。这才是真正的做业务水平,也不会造成有争有害。
7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7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7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7、老子首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的思想体系核心。“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形容表述的,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7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79、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8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82、3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典出《南华经·大宗师》
83、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柏拉图
84、上图演示了欲望的特点和被量化以后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对自身的特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自己的欲望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就知道了50%的满足度就已经是最好的状况了,就已经是“足”了。而了解了欲望的这个特点和什么才是“足”的人才是富人。人富有与否与人拥有财富的绝对值无关,一个亿万富翁,由于不了解“足”的含义,一位地去追求超过50%的满足的,那种追逐财富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富人,无论他的财富有多少。可见,了解了欲望的特点,了解了50%的满足度是“足”的最佳状况,人们就会在达到这样的满足度的情况下停住追逐财富的脚步。一个从容面对物欲的人就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富人,可见人们可以在任何财富水平上成为富人,前提是一定要了解什么是“足”。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知足者富。
8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86、说明有“正能量”的人,内心不积,不留,不藏,不滞任何欲望。一切都回归在“于虚无之道”中,是一个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获的也就越多。
8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8、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空话连篇,或者做点事就开始大事张扬,这样教化别人,才会让人信服,尤其现在教育孩子,家长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89、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9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9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94、圣人一切作为,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当然,一切顺其自然规律。做完事,如雁过长空,心无芥蒂,不落丝毫痕迹,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
9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97、上善之人像水那样。水的善是使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所以水近似于道。
9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