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48句)

时间2023-10-27发布admin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老子认为,上善之人的人格,如同水的性质。那么,水到底有哪些让人敬重的性质呢?

2、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4、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5、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和译文的详细了解,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6、老子说: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7、任何强大的东西,皆是从小积累而来,称之为:聚沙成塔,积微成著。

8、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9、善,并非指好坏之分,而是道。上善若水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水有七大品质,守拙、齐心、坚忍、博大、灵活、透明、公平。

10、告诫自己,做一个低调的人:品性方正,却不疏远人;有棱有角,却不顶撞人;讲话直率,却不刺伤人;光彩夺目,却不闪瞎人。在高处立身,向低处处世,才是聪明人。(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13、老子说,要在祸患还未出生之前有所作为以消除,要在大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修正。

14、水如圆通,它因势而动,细腻、粗犷、妩媚、奔放,生机无限;它因时而变,夜露珠、晨雾霭、晴祥瑞,气成雨、雨化雪、雪成冰,遨游天地。

15、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6、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17、上善之人,居于善于选择之地,内心保持平静,待人真诚而友爱,说话算数,信守承诺,为政则善于化繁为简,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而行动,则善于把握时机。

18、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9、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20、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 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 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21、治理天下,顺“道”而行事,就要珍惜自己的精神,爱惜精神才能做把事情做得更好。也就是懂得道的运用,遵循规律,无为则无所为的意思。

22、第道中包含了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无,而世界是有,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比如有和无、曲和直、喜与悲、美和丑、上和下等,在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事物将向他的对立面发展。这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老子叫做”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一定要想到,也许你就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相反,当你的事业失败彻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许你很快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住,会有改变的一天。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23、如果社会不推崇、不重视有才有德的贤达人士,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互相争着去做贤人;

24、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5、一个人,可以具备过硬的实力、高尚的德行。却不能到处夸耀,给自己树敌。枪打出头鸟,树大易招风。对待自己的事情,要足够努力;对待别人的态度,要足够谦和。

26、《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任的称得上是 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 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 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 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8、在道德经中,道的内涵是多样的。好玩的国学认为,最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29、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30、老子自嘲是个愚人,这种“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无忧。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高峰、有低谷。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一时强弱何必在意,不如抛开所有情绪。脑内清楚,心下淡然,余下的顺其自然。

31、道如虚空真实存在,世界众生依虚空安立!但众生迷恋生灭,故惑虚空自性本无。(若言虚空不存在,日月星辰运行在“不存在”里。于理不合)

32、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是为无教辨解,

33、所有强大的东西,最后都要被毁掉,都要被淘汰。

34、什么是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共同属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什么是德?德就是把心中的道表现出来。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35、《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37、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38、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39、无私奉献,但很快乐,这是水的特性,上善之人,就符合这种特性,这种特性,最符合道,所以,老子说:“水最接近于道”。

40、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

41、老子说,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42、认识到这个规律,当我们非常自信的时候就是要谨慎的时候了,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就是要当心的时候了,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也不用太过悲伤。

43、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44、如果不制作、不炒作、不收藏难以得到的珍贵财物,那么贫穷的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百姓看不到足以引起他们贪心的事和物,那么纯朴的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并引起焦虑不安。

45、为什么我们现实社会所追求的都是与老子倡导的理念相反呢?因为遵循他的理念就会复归大道,而人类一直在背离大道方向上前进。所以他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也!

46、疯狂双十一来了!1-11期间办理会员一律可享5折优惠!同时,1-9在线提交申请,即可免费开通华税学院钻石会员体验,所有线上课任意听12小时(钻石会员A卡)!

4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