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茨威格(41句)
茨威格
1、或许是出于对人的兴趣,茨威格写下了许多传记文学:(茨威格)。
2、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3、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5、1918年后长期隐居萨尔茨堡,埋头写作。他以诗歌创作开始其文学活动,早期受印象主义及里尔克等人影响,但主要成就在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
6、○据法新社报道,至少40名乌克兰士兵和10名乌克兰市民在袭击中丧生(图/法新社)
7、这个世界,需要好奇、有鉴赏理解能力,能倾心投入,开始沉淀自己、在岁月里获得自己的根基。我们都是生活的时代的见证人,从不曾真正拥有这个时代,我们拥有的,如果不深沉,就只剩漂浮。
8、素有“心灵捕手”之称,以《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著作享誉世界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是这样的存在。
9、茨威格写道:“纳粹分子总是小心翼翼地采用自己的手法:先小试牛刀,然后便是短时间的观望。他们总是先单独用一粒药丸,然后等候片刻,看看它是不是太厉害,看看世界的良知还承受得了这种剂量。由于欧洲的良知迫不及待地强调这样的暴行‘与己无关’——这是我们文明的耻辱,同时也损害了我们的文明——于是剂量越来越大,直至整个欧洲在这种剂量中彻底完蛋。”
1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1、但茨威格这个犹太人并没慌不择路、也没给盖世太保跪下,甚至连一个盖世太保都没有,他就死了。凭什么!这个犹太人有钱、有门路、有威望、有影响,别人挤在大使馆门口打滚求一张签证,他跟大使谈笑风生就拿到了。别人东躲西藏瑟瑟、发抖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他却能一路跑到巴西,好吃好喝,没有人骂他、也没人打他,每个人都对他笑脸相逢。结果他却死了,凭什么!不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么?
12、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com
13、可你也许还是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坏到这个地步呢?
14、德国抒情诗人恩斯特·利骚,在战争爆发后急急忙忙赶到兵营报名当志愿者被拒后,就写了《憎恨英国》,用诗歌为德国效劳。马上红的发紫,获得了德国皇帝授予的红色雄鹰勋章。
15、茨威格说,我们这代人都很好地学会了一种锦囊妙计:不要对失去的一切哀伤不已。
16、茨威格写道:“那位当时已经开始为我们填写结婚证书的官员又若有所思地搁下笔。他考虑了一下说,你们毕竟是外国人,在交战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成了来自敌国的外国人……”
17、他妥帖地做好这一切,仿佛是一次平常的旅行,而这次名为死亡的旅行却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已经安全的他不能再坚持一会儿,等到胜利。
18、有一晚我在维尔哈伦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雕塑艺术的退步。我那时年少气盛,竭力反对他的意见。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思想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19、我看《昨日的世界》是2018年去奥地利游玩期间。茨威格在书前半部写的战争未曾开始前奥地利的美好时光、城市风情、安逸生活多年之后我仿佛也都感受到了。那时候,我们还能够自由出国,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场疫情会让我们与世隔绝,更不会想到,还会有一场战争打响……
2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1、译本也是超经典,由德语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执笔翻译,是影响一代人的茨威格译本。
22、 陆新蕾|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23、茨威格在给那些历史人物作传时恣意汪洋的缺憾,在他描绘巴西时,反而成了他羞怯、谦逊、浪漫和诗意的感受;“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了,他在为我们这些猎奇的人们,展现一个他观察中、情感中乃至热恋中的巴西。他像一个只不过比我们所有(文学)游客早到了巴西一个月的旅行家,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一个旅人眼中的繁茂世界、世外桃源、传奇异域,就算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我们也会微笑颔首接纳他对这片土地的激动和热爱。当然,在这背后,还有茨威格对一战、二战中,全欧生灵涂炭、政治道德沦丧的不满、伤心和无力。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迫害政策,更使得热爱维也纳的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对老欧洲的优雅、笃定、热爱艺术的那种追忆,与当世时他所置身欧洲的那种杀伐之声、剑拔弩张,如隔世一般遥远。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的那种选择性遗忘的追忆,未尝不是在表达对一战前后欧洲现实的失望。
24、《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
25、当人们再度发现他时,他妥帖地安排好一切,安详地和绿蒂躺在一起,他的灵魂,或许注定飘荡在那些优雅而繁华的岁月里。
26、当他因失去精神的故乡,在巴西悲痛离世时,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27、《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28、 正月十五|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祈求新年的丰收
29、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30、但,依然不相信还会有战争。怎么会呢?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啊?怎么会呢?人怎么会坏到那种程度呢?
31、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32、他的财富,被战争吞噬,他的书被纳粹扔到火堆里,而他自己作为犹太人也被迫流亡在外......
33、我们以为文化、文明如此厚重,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就是以这样截然相反的形式存在,只是薄薄一层,只要一捅就破。只有非常理想的环境,才能令它光芒闪耀。其实,在生活中亦然,那些行程中的美好感觉、印象、仪式、幸福,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捅就破。
34、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要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怎样做的。
35、不到一张车票钱,就可收获这样一套从读第一个字开始就粘着你,让你欲罢不能、难忘一生的文学阅读体验的书。
36、这个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感觉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头上,高速发展,一切井井有条,我们刚毕业出去工作就要扮得有经验,老成持重。所以二十出头的我们,就被训练得要像三十岁左右。
37、但却也是乌云压顶让人喘不过气好久好久了……
38、大概就是读之有被击中、甚至灵魂为之一颤的感觉。
39、当生活可以从各个角度被撬离根基的时候,没有任何现有的格局、体系、思想、价值可以完全依凭。爱情、婚姻、家庭、生育、商业模式、社会发展、国际关系全在变。你唯一可以倚靠的就是积极、激情和内心能量。
40、1940byNewYorktoBrazil,whenthefascistforcesrampant,thewriterwitnessedhis"spiritualhometownofEurope,"thesinkandfeeldesperate.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