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王阳明心学全书(51句)

时间2023-10-09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全书

1、很多人的失败,在于他们不去自己身上找目标,而是成天去找窍门,找风口。今天P2P,明天新零售,后天又是区块链,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获。

2、冀元亨和蒋信听了王阳明关于仁体和知止的学问,茅舍顿开,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涌上心头。冀元亨又问道怎么才能做到知止呢。

3、译: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4、另外市场上还有很多关于写先生的书,但都是写的观点,有点主导的意思,但不排除写的也有好的。但是我对这些可能有点排斥,真正的文学功底感受到的极低,更多地是心灵鸡汤类的。久而久之可取的地方并不到。(王阳明心学全书)。

5、王阳明的射击水平出神入化,震骇全场,皇帝朱厚照派来的三名大将张忠、许泰、江彬均找不出王阳明的破绽,也找不到其与宁王勾结的证据。于是朱厚照亲自召见王阳明,前往南京的途中,经过华山,王阳明和弟子事别十九年再游华山,此时则是另外一番心情。王阳明与弟子登上华山山顶,静坐于一块巨石上,心中空明澄澈,没有了世间烦恼缠身,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华山登山的这几天,王阳明似乎忘记了外界了一切,不再理会人世的烦恼。其实,皇上早已派人跟踪王阳明至此,看到王阳明一心修身养性,没有叛逆之心,随后告知皇上,让他继续返回江西做巡抚。

6、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强大,不是为了战胜外物,而是能看到宇宙运行规律,内心是否能与大自然的规律协调。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地存在,让内心安静,让一切都自然发生,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能源所在。

7、徐爱问王阳明,学问的源泉在哪里。王阳明回答,一个人的良知就是学问的源泉,只有修养到此心澄明,不为外物所拘,达到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化入心中,从而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这才是自身所固有的源头活水。王阳明继续说,获得此源头活水的关键是“诚

8、思维的最佳运行状态就是按大自然的规律特征:自然而为,如果强行控制,则是去干扰反而适得其反。

9、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0、王阳明说,静坐跟其他事情一样要立志,才能持之以恒练习,进而入门,最终登堂入室。首先要存心养性,时刻把体悟天地之道放在心上,这就是立志。慢慢地将自己与天地融合为一体,在心中长存这种信念,慢慢地就到达了光明的境界。

11、我们不要有意将善恶加之,善恶之分全凭天地自然的规律而行,不要去又着了一点私心杂念在上面,这样心无所滞,事过不留,即与不曾好恶一般。

12、儒家所推崇的“仁体”其实是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能推动力。我们被外在的意识控制着,因为外在意识的善于联想、浮躁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让我们容易产生喜怒哀乐情绪。正是由于这些情绪,阻断了我们天地大自然与内心相同的渠道,遮盖了我们本来的能量和智慧。

13、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14、领会知行合一的时代内涵,关键在于以实际行动体现理论成果,实现新时代的知行合一。王守仁曾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就是说,“知”和“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实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就当前而言,“知”主要是指理论思想,“行”主要是指实践活动。“知”是基础,没有理论思想,实践活动就缺乏理论指导,甚至会失去明确的目标,成了“瞎忙”;“行”是重点,没有实践活动,理论思想就缺乏落实,即使是再好的提法,也只能停留在纸面,无益于国计民生。

15、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6、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7、找工作也是如此。每年都有毕业生问:老师,找什么工作好?先不要想着去找好工作,所谓好工作,都是社会界定的,但今天的好工作,十年后可能会变成烂工作。所以,不要先急着找工作,而是找自己,也就是好好想清楚我这辈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一辈子去做的?想明白了这个事,就像你一生的种子,会让你像树一样成长。

18、王阳明曾在讲学中说过:“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超脱世俗之心,排除烦扰,依照内心良知的指引,耐心地做下去,不理会别人的讥笑、诽谤、也不管别人是赞誉还是侮辱,任凭他功夫是进还是退,我只是抱定致良知的主宰,一心做功夫,没有片刻停息,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感到得力的地方,外界的一切事情也自然不能扰动自己的内心。”

19、王阳明深明易理,懂得阴极而阳生和阳极而阴生,物极必反的道理,天地万物运行自有其规律,不可勉强为之。自己在数年里,事业一直顺风顺水,在当朝的影响力早已没几个人能望其极。《道德经》云:大成若缺。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瑕的,若是完美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

20、五经:《诗》以“温柔敦厚”为教;《书》以“百王心法”为教;《礼》以“亲亲尊尊”为教;《易》以“穷神知化”为教;《春秋》以“礼义大宗”为教。

21、王华对于儿子的豪气颇感头痛,甚至斥之为狂,然而王守仁却成功地将这种豪放性格升华为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以及刚毅果断的处事风格。如他曾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守仁听后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少年人能有这样的气魄,就连其父王华闻知后都感到惊喜。

22、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23、的理论又有了共同点和分歧,两人都认为”无极“即是”天理“,”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简单的打个比方:“天理”就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这就是“天理”,但是像有些女性朋友想保持美丽,整天做美容、做拉皮、打玻尿酸,这就是“人欲”,是违反生长规律的。两人的分歧在哪呢?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而颐则认为光在心上用功还不行,还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达到“格物致知”。

24、王阳明心法究竟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阳明说: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达吾一体之仁。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关系,心灵才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就能获得一种内在的愉悦和安顿感。

25、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6、总而言之,作为我国明代中期的一位杰出人物,王守仁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他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以及“致良知”的思想,还有他在军政两方面的杰出成就,都足以为后人提供借鉴。今天,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学习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王守仁其人其事是不能忽略的。

27、被贬龙场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最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参透了天地万物之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洞悉了心灵的奥秘,从此拥有了一种虽然每个人都有、但却被纷纭的杂念蒙蔽了的大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28、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学术思想,包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这种智慧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29、相对于规行矩步的程朱之学,阳明之学在思想上更为活跃。王守仁主张“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即一般人只要体认到良知,也能超凡入圣。王门高足弟子王艮更是由此推衍出“天性之体,本自活泼”“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的观点,这不仅是对程朱理学乃至王学的修正,还带有一些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名列明末清初“三先生”之一的黄宗羲,从学术谱系来看,也是王门后学,他提出“民本”思想,认为君主本为公仆,后来却“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从合法性的角度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30、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31、王阳明说,天地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规律,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我们要以至诚的心去细致体察,明白其中的根源。修身养性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下功夫,即便现在不知道它的道理,我们也要先行动起来,从已知的地方做起,逐步去完善它,掌控它。

32、在王阳明讲了立志和持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众学生都不再提问,王阳明有些奇怪。王阳明将众学生聚集在鸿胪寺,又开始讲学,他说私欲没有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就像房屋里面的灰尘一样。学生们练习需要笃定切实地下功夫,便能悟到“道”的无穷无尽的境界。

33、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思虑杂念,是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制排除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办法来处理,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达到没有杂念的专注境界。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却蕴含着哲理,就是当思虑萌动的一刹那,在刚想出还未完全出现的时候,自己觉察到了,马上集中精神,将心反观内照,细细体察这个念头存在的那种状态,看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不要理会是什么,就是安心下来,停驻在这个念头里,体验天地大自然纯粹存在的状态。

34、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35、梁日孚有问到,如何在平常的各种事情上做功夫呢。

36、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总共三十八卷,本书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

37、当叛乱初起时,大臣多惶恐不安,唯有兵部尚书王琼说:“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后来果然被他言中。然而王守仁虽建大勋,却被武宗的宠臣江彬等嫉妒,当武宗率军抵达南方后,江彬便屡次向武宗诬告他有反意。幸而武宗还算清醒,反驳道:“王守仁学道人,闻召即至,何谓反?”这才没有使这位有功于明室的名臣无辜受祸。

38、王阳明说,知止是打基础的功夫,需要我们以诚敬的心态,但诚敬也不能太过。关于如何使外在的欲念和妄想停止下来,有很多方法,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观照”。观照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就是用心实地照着本来的样子去观察,照看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是自己的呼吸。观照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勿忘勿助,不取不舍,不迎不拒,这样才能心不着物,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

39、王阳明的弟子还有一人比较特别,这人就是周积,他早年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后来听说王阳明的心学,对此很有兴趣,便前来求教。也正是周积后来陪王阳明走完人生最后一段历程。

40、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希望通过科举入仕。而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41、四书:《论语》以“仁”为主;《孟子》以“性善”为主;《大学》以“明明德,诚意”为主;《中庸》以“诚,中和、慎独”为主。

42、作者:(明)王守仁著 (明)施邦曜辑评 王晓昕 赵平略点校

43、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44、要学习先生的“心学”你必看的肯定就是传习录了,但是《传习录》他的起点很高。一般人去看都会看的是懂非懂,所以建议看《传习录》那做准备功课的,不是胡乱什么人都能看的。我又出过修习《传习录》的必备功课这篇文章,你可以去看看。

4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6、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

47、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48、现代有物质主义、本能主义,但没有理想主义。

49、以道求胜,就是将人生的追求与道相融合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积极心态,历练自己,积聚一种与道相融合的力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大败,数年蛰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业。

50、(弘治)十年丁巳。……是年先生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