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滥竽充数的故事(72句)
滥竽充数的故事
1、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3、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4、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5、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6、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7、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8、前几天再次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又有新的发现:南郭先生其实不是吹竽的料,把南郭先生放在吹竽乐队当个吹竽手,完全是放错了地方,属于人才浪费。很多人忽视了不能吹竽的南郭先生身上还有个最大的本事,就是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吹。你看他对吹竽一窍不通,竟然能把齐宣王说得心花怒放,认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乐师,这可是真本事啊。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滥竽充数”了几年,竟然没有被人看出来,演技比奥斯卡获奖演员更棒,这本事谁有?这就证明了我的一个猜测:如果齐宣王用南郭先生用对了地方,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南郭先生应该有比吹竽更好的职业发展。至于怎么个职业发展,那我就讲不清喽。
9、(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10、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11、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12、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 谁看得出来!
13、路边卖果的摊贩总是滥竽充数的给顾客加果,但嘴巴却说顾客是上帝!
14、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5、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16、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17、滥竽充数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尤其喜欢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合奏。南郭处士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吹竽技艺高超,齐宣王信以为真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18、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19、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教给我们唱儿歌、做体操,老师让我们跟着唱歌,我有时候就是嘴巴张了一下,从来不跟大家一起大声唱。做体操也是一样,混在队伍的最后面,随便晃晃手臂。回家后,妈妈让我告诉她上课教的`什么,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来。滥竽充数真是太不好了。
20、过了若干年,听得多见得多了以后,忽然发现这个南郭先生的可爱来了。南郭先生身上有很多值得职场人学习的优点,譬如胆子大放得开,敢干敢做;他的问题主要在不争气,没把自己的职业前途放在优先考虑的地步。如果南郭先生能争口气,利用时间差,好好学习吹竽,几年下来估计也能练出真本事了,那南郭先生的故事就要改写成一个励志故事了。
21、去年夏天我开始学习弹钢琴。钢琴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在家练习一个小时,我觉得很累,但是妈妈和奶奶还是要求我努力练习,不能偷懒,训练时不能滥竽充数,钢琴老师每个礼拜都会检查我弹的怎么样。一年时间过去了,我的钢琴技术高了不少,今年暑假我还通过了钢琴考试三级,我太高兴了!
22、他其实一直都只是在他单位滥竽充数,老板因为觉得他是亲戚,所以没有解雇他。
23、(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4、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_王继位,齐_王同样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300人一起合奏,而是喜欢乐师门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于是,他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乐师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先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浑身冒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偷偷溜走了。
25、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26、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27、齐宣王有一个爱好,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演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就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可以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
28、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也说“乐此不倦”。
29、◎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30、“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1、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32、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33、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4、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那就是“滥竽充数”。想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成语故事吧。
35、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里“吹奏”。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宜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36、 就这样,南郭先生舒舒服服混了一年又一年,有一天,他再也混不下去了。怎么回事儿?因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是与他老子不同——不爱听合奏,只喜欢让乐师们一个一个地独奏。这一来,南郭先生紧张了,一旦他的庐山真面目露出来,后果就严重了:一是他犯了欺君之罪(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二是落的天下人耻笑。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趁别人不注意,他扔下竽,偷偷地溜走了。
37、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38、读书的时候我就有个感觉,这个南郭先生脸皮有点厚,要是我,绝对没有这个胆量站在乐队里装模作样的。假如换作你,你敢“滥竽充数”吗?估计你也没这个胆量的。
39、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40、前两天晚上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成语故事,于是又听了一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
41、南郭先生不是吹竽的料,所以他没兴趣去学吹竽。这样看来,我们该笑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还是该笑齐宣王用错了人?
42、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位南郭先生,混在为国王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直到换了国王需要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逃跑的故事。
43、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他下令在全国召集吹竽能手,组织乐队给自己吹奏,因为乐队有优厚的待遇,所以很多人想参加。
44、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45、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46、(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47、 刘秀在为期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安定民生。他下诏恢复了西汉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旧制,并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这样一来,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都大大减轻。农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大大恢复。他还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除此之外,刘秀还积极兴修水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刘秀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了官吏,在地方废除了掌握军权的都尉。
48、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2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49、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50、“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的背后,应该还有故事。
51、三百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52、(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53、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54、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刘秀的勤奋工作,感动了文武大臣,也感动了他的儿子。有一次,皇太子怕那样下去会影响父亲的健康,便劝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大意是:陛下,你像夏禹、商汤一样的英明,却不能像黄帝,老子那样善于养身之道。我们希望你注意身体健康,抽出时间安静地休息一下。
55、(10)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
56、 一家之言:这便是成语“滥竽充数”(或叫“南郭吹竽”)的出处。
57、(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58、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是“滥竽充数”之人,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与优秀者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成为集体中不和谐的“音符”,最终被淘汰。所以,当你还有条件、有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时候,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让淘汰远离自己。
59、有些人就是靠关系在公司里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60、如果你喜欢《大龙哥哥的睡前故事》就把这个故事转发到你的朋友圈,你的支持是大龙坚持的源动力。
61、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下面一起看看这个故事。
62、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63、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64、(金苗论坛)拥有20000多个经典儿童故事,专注儿童故事在线收听。提供励志故事,幼儿故事、绘本故事、儿童小说、国学启蒙、课文朗读,长篇小说等有声故事。支持手机,平板电脑连续播放!
65、(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66、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67、(辨形)滥;不能写作“烂”;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68、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69、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70、吴桦姐姐您好,宝贝叫妍妍,是甘肃省戎威幼儿园中三班的小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吴桦姐姐的故事后,宝贝就非常喜欢,一年多过去了,每天睡觉前都要听吴桦姐姐讲故事,周末的时候也要听了吴桦姐姐的故事后才起床,5月17日就是宝贝的5岁生日了,宝贝每天听到吴桦姐姐给那么多小朋友送祝福,她也非常想得到吴桦姐姐的祝福,希望吴桦姐姐能满足她这个小小的愿望,宝贝也祝吴桦姐姐越来越美丽!
71、 这个成语故事中南郭先生在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