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纸上谈兵(51句)

时间2023-09-11发布admin

纸上谈兵

1、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赵孝成王给赵括的军令,即使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两百,只要能结束战争,也是可以的。

2、不同于乔尔·夏皮罗,基斯·索尼尔被称为“光的顽童”。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他作品的显著特点。他创造性地把霓虹灯管、铁丝网等材料组合在一起,把光当做有生命的东西,将之释放、束缚,从中传递出充满冲突、对抗的感受,本次展览中展出他的纸上作品则是呈现了装置作品是怎样首先在平面中立体起来。

3、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4、引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5、我开始为小说的过程进行某种不得不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既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对爱情本身的目标和归宿。

6、(图)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45万。杨苇(绘)

7、这场将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带来了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作品。其中一件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于1901年创作的速写《裸女》诞生于创作生涯中重要的“蓝色时期”,艺术家正是从这个时期发展出富于表现力的人物线条。

8、主帅阵亡,赵军群龙无首彻底瓦解,三十余万人放下武器投降。

9、而长平大战的缘由就得说说韩国的上d地区。秦国当时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昭襄王用宰相范雎远交近攻之计,不断入侵周围国家,用名将白起重击楚国,攻破楚国国都,又三度攻打韩国和魏国,使这两个国家俯首帖耳,尤其是韩国,已经在灭亡边缘。

10、成语用法:坐而论道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11、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12、欢迎来到妞爸的成语课堂,今天是成语故事第十七期,我们一起来学习『纸上谈兵』。

13、第二个疑问:既然赵括堪称帅才,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军最终还是输了?

14、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15、其他更多的将领,就没有多少号召力,没有威信统领这么多赵军,也不可能被赵孝成王启用。赵奢的儿子,赵括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16、这样的画法与传统的国画画法和规矩,似乎不尽相符,但这样的画法是为了更能适应漫画之需的变通方法。像国画是一纸一画,而漫画则是一页往往要画上五六格,甚或十来格,其中只要有一格失败,则前功尽弃,因此,耗时费事地画草稿,是为了避免完稿时失败,以节省重画的心力和时间。

17、廉颇被撤换,并非能力问题,只因为廉颇主守,而赵国已经到了守不起的地步,必须进攻,必须早日结束战争。

18、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9、对于我们的学心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实是求事。这样才达到预期目的。

20、机会终于来了!秦军主力在白起的指挥下佯装败退,退入山地之中,并在长平东南构筑工事,赵括见秦军“败阵”立刻率军追击,但很快就中了秦军埋伏,围困在山谷之中。

21、没过多久,恼羞成怒的秦军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在大将王龁的率领下,与廉颇在长平交战。据历史记载,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由于秦军勇猛天下无敌,赵军初战不利,廉颇只好下令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军猛攻赵军壁垒,又先后多次击败赵军。廉颇于是坚守不出,赵军士气低落,士卒多有逃亡。

22、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统兵攻打邯郸,原因是他亲口说的,长平之战秦军损失过半(超过30万),导致兵力不足。

23、公元前260年,赵国发生饥荒,已经无力抗秦,孝成王遂要求廉颇伺机与秦军决战,廉颇打算依然采用疲敌的战术拖垮秦军,。这种形势下,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挺身而出,他说服了赵王改用自己为将,并作为统帅抵御秦军。

24、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25、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26、[典故出处]《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27、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

28、在分镜表完成和正式着手画之间,仍有一点必须注意:画的是哪一个朝代的故事。如果是虚构的,没有明确时间背景的故事,画时顾虑较少。如果是取材自历史故事,则必须有若干考据工作,如了解当时人民的发型及服饰特征等,否则画胡服却来个宽袍大袖,岂不是闹笑话。

29、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0、甚至有人说,清代之前的中国典籍中都没有这个词。“纸上谈兵”其实是现代人造的一个词。

31、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扩展资料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2、上d即今山西省东南部、以长治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其战略地位重要。秦赵两强谁拿到了上d,谁就占据了今后争霸战的主动权。但是,秦强赵弱,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接收上d,将不可避免地惹恼秦国,从而与强秦开战。赵国君臣争论良久,最终在一贯主张对秦强硬的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接收上d,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防备秦军来攻。

33、成语用法:坐而论道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4、不增加任何一人的出现,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情绪上的痼疾与激化,一切,都如一杯早就冲淡了的茶水,既不能解渴,也喝之无味,因为,我也想知道,在爱情的国度里,是不是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距离产生美,或者,干脆就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一种防不胜防的淡然,也同样对婚姻和情感进行着极其严酷的考验。

35、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36、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37、如果秦赵继续对峙下去,那么谁更可能被诸侯背后捅一刀呢?答案是赵国。

38、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39、这套方案需要大量财力支援,否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40、而赵奢死后,赵括继承赵奢的爵位,并被赵王钦封为马服子,是得到军中将领一致支持的,这显然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能够得到的信任。

41、(释 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2、而在赵军攻齐国麦丘之时,赵括巧用攻心计策,优待齐军俘虏,动摇齐军,并且大肆把粮食甩入被围的麦丘城中,最后麦丘诚士气大乱,民众和下层军官杀了齐军主将主动献城,这两场战役都能看出来,赵括是有不错的军事才能的。

43、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44、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确实,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谈理论,空讲方法,高谈阔论。只有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这样学到的知识才真正发挥了效用。做事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注重实践经验,只会空谈理论,“纸上谈兵”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人善任,而是被夸夸其谈的人所谜惑,导致决策错误,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45、可以参看地图和马伯庸对“纸上谈兵”的看法。

46、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是片面的。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所以常常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赵括熟读兵书,故常有独到见解,当年秦赵两军的阏与之战,赵军之所以大胜便有赵括和许历的出谋划策之功。

47、说到这儿,煮酒君倒是想起著名作家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说了归齐还是那句老话,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而不应简单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发展才是硬道理。

48、而从赵括整个长平之战的战役指挥来看,首先他想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因为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将是赵国而不是秦国,这是当时最现实的情况。长痛等死不如绝地一击!

49、如果麦丘之战中,赵括仅仅是出了点计谋,谈不上能独当一面,那么接下来的阏与大战,则可以作为有又一个例证。

50、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