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32句)

时间2023-09-11发布admin

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1、十八世纪后,流浪的犹太人作为母题越来越频繁地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华兹华斯的《犹太流浪者之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吟》等都被公认化用了流浪的犹太人典故。在卡夫卡代表作之一《猎人格拉胡斯》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对于这一意象的寓指。格拉胡斯的一段自述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2、法庭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既清楚又模糊。它不大,却具有无上权力,像盘旋在最高处的恶魔企图把一切人吞噬。法院的人并不正直,但不妨碍法律这部机器的照常运转和最后将它的捕获物置于死地。约瑟夫·K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既软弱却又并不甘于被诬陷。

3、小说中的法庭就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干净、明亮且肃穆的,而是被安排在了破旧的阁楼上。

4、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式」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5、我们知道,它跟语言之间有着一种多重的脱离领土的关系:犹太人的那种同时放弃捷克和乡下的境况,以及“纸面语言”德语面临的局面。那么好,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可以把这一脱离领土的运动在表达当中推向更远。不过,做法有两种:其人为地进一步丰富德语,利用一切手段让它膨胀起来:某些象征手法,某种梦想谵妄,某种秘传奥义,某个隐藏的能指——这正是布拉格学派,古斯塔夫·梅林克以及包括马克斯·勃罗德在内的众人所为。但是,这种尝试意味着绝境当中的挣扎,以求象征性地另建领土,其基础是原型、卡巴勒和炼金术,它只能导致更严重地脱离人民,而且除了作出“天国的梦想”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外,找不到别的政治出路。卡夫卡很快便采取了另一种做法,或者说发明了这种做法。他原封未动地选择了布拉格德语,甚至不在乎它的贫乏性。把脱离领土的运动不断推向深入....借助简洁明快。词汇不是枯燥贫乏吗?那就利用强度让它发生震颤。让纯粹的强化用法对立于语言里所有象征性的,甚至深具含义的或表意的用法,从而达到一种完美而不定型的表达,一种强化而实在的表达。(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6、     朵拉和卡夫卡住在柏林的策伦多夫的时候,朵拉对卡夫卡细心呵护,几近言听计从。朵拉甚至烧掉了卡夫卡的作品。她当着卡夫卡的面烧掉了他许多手稿,包括一出戏剧和一篇有关对奥德萨一件宗教谋杀案审讯的故事,还可能有《地洞》遗失的最后几页。卡夫卡躺在床上观看,朵拉不得不烧。多年后,面对人们的责备和批评,朵拉解释道:“我那时太年轻了,而年轻人是生活在现在或许将来的。毕竟,对他来说,那一切仅仅是自我解放!他被这种想法占据了;那是一种愠怒的固执。为了从这些‘幽灵’手中解放他的灵魂,他要烧掉他写过的一切。我尊重他的愿望,他病倒以后,我当着他的面烧掉他的东西。”

7、HaroldBloom:TheWesternCanon,HoughtonMifflinPublishers

8、     朵拉去世时,女儿玛丽安娜24岁。她孤身一人寄寓伦敦,身边没有亲人。玛丽安娜生下来身体就不好,患有严重的肾病。多年来她一直在医院里进进出出。这孩子据说长得像卡夫卡,当然这孩子不可能是卡夫卡的,因为她出生时卡夫卡已经去世10年了。玛丽安娜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在客厅的壁炉架上保留着卡夫卡的照片,她称卡夫卡是“她的第一位父亲”。朵拉的朋友后来回忆道:“弗兰茨在朵拉的头脑中存在得那么持久,以至于她的孩子,即使在他去世多年后才出生,仍有许多他的特征。”玛丽安娜从小跟随母亲颠沛流离,唯一亲近过的人就是母亲。玛丽安娜美丽善良,但非常孤独。“在许多方面,玛丽安娜都非常怪异,有病态性恐惧。虽然她非常聪明,甚至比她妈妈更聪明,但以她的年纪论,她太严肃了。”1980年玛丽安娜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她拒绝吃药,开始了与人隔绝的生活,拒绝所有人的帮助。1982年9月,她的朋友和邻居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她了,于是他们通知了警察。9月12日,警察破门而入,发现她“死在地板上,晚期腐烂”。玛丽安娜年仅48岁,她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甚至都没有过男友,“那么年轻,却有几百岁那么老迈而智慧,生活太少,受苦太多”。随着玛丽安娜的离世,卡夫卡与朵拉的故事就此终结。(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9、他以不寻常的热情投入工作,只为让家人尽快忘掉父亲事业崩溃带来的绝望。

10、事实上,他们只见过两次面,俩人的恋爱主要发生在数不胜数的书信往来之中,如今,卡夫卡写给米莲娜的信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卡夫卡去世后,米莲娜与丈夫离了婚,回到布拉格,积极参与文化与政治活动。1944年,48岁的米莲娜死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11、K象征着千千万万社会中的人。他具有性格上的双重性。而纵观他从30岁生日宣布被捕到被杀害的这段过程,纠结于权力、爱情,渴望着事业成功,却难于摆脱社会、命运捉弄,自我审判到被真正审判的过程也是象征着人的一生。

12、弗兰兹·卡夫卡,生于1883年,死于1924年,犹太人,捷克德语小说家。

13、卡夫卡式欺骗来自于卡夫卡,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其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14、如果有谁在这个世界之内爱他人,那么这与在这个世界之内爱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当亦非更正当。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第一点是否做得到。

15、卡夫卡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名叫尤丽叶·沃里泽克,他在小镇养病时认识她,尤丽叶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卡夫卡也一度要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感情因为父亲的反对而终止,因为尤丽叶的父亲只是一名犹太鞋匠。

16、“人的异化”是卡夫卡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变形记》写的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格里高尔辛勤工作,努力养家,成为工作的机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摧残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这是第一层异化。

17、《变形记》写于1912年。一名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极力想去同亲人联络感情,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荒诞、不合逻辑的世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正是卡夫卡天赋所在。

18、     只要我与卡夫卡生活在一起,我所看到的就是他和我。除了他自己外任何事情都是不相干的,并且有时是可笑的。他的作品是最无关紧要的。任何试图将他的作品当作他的一部分的做法在我看来都是可笑的。这就是我反对在他死后出版他的作品的原因。除此之外,我现在才开始理解,这里还存在着害怕别人来分享他的恐惧。每一次公开的陈述,每一次谈话,我都认为是对我的私人领域的野蛮入侵。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了解卡夫卡。他不关别人的事,因为,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我认为——我现在仍然这么想——毫无疑问,除非你自己认识他,否则你就不可能理解卡夫卡,甚至都不可能对他获得一个模糊的理解。所有试图理解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除非他允许你看着他的眼睛,或是握着他的手。而这些,他当然已经做不到了。

19、我若是自杀, 肯定不是谁的错,即使F的态度显然是可能的诱因。我曾在半睡半醒时想像过将会发生的那一幕景象,当我已经预知了结果,把遗书放在口袋里,到她的住处去,向她求婚而被拒绝,然后将信放在桌上,走到阳台,被所有赶来的人拦住,努力挣脱开来,翻过阳台的栏杆往下跳,拉住我的手不得不一只只松开。遗书里写道,尽管我是为了F而往下跳,但就算她接受了我的求婚,事情对我来说也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卡夫卡,日记,1914)

20、菲利斯·鲍勃是柏林一位犹太商人的女儿,菲利斯自立又能干,他们在朋友聚会上一见钟情。卡夫卡曾先后两次与她订婚,又两次取消了婚约。他常常跟菲利斯写信,表达自己对婚姻的忧虑,他害怕婚姻会分散他对写作的注意力,而写作是他一生的使命。后来,卡夫卡以生病为由取消了第二次婚约。

21、(9) 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四川文艺出版社,第257页。

22、就在他挺直身子紧贴在门上在那儿倾听的当儿,他在脑海里转悠着这些在他当前的状况下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念头。有时他疲惫不堪实在无法注意倾听,便懒懒地把头靠在门上,但是立刻又将它挺直,因为连他由此而引起的那个小小的响声也让隔壁听见了,这响声竟让所有的人都沉寂了下来。“现在他又在干什么呢?”稍过片刻父亲说,这话显然是对着门说的。随后这中断了的谈话才又渐渐恢复。

23、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4、     卡夫卡与朵拉的幸福日子没有维持得太久。1924年3月17日,考虑到卡夫卡日益恶化的健康状态,在卡夫卡的舅舅略维的坚持下,卡夫卡在朵拉的搀扶下离开了他们在柏林的那个临时的家,由布罗德陪同登上了前往布拉格的火车。卡夫卡不想将朵拉交给“那所作为他一切灾难来源的房子”,他在保护朵拉不受伤害。三周后,卡夫卡去了维也纳森林疗养院,在那里与朵拉会合。随后的一次紧急转院遇上凄风苦雨,只有一辆敞篷车,卡夫卡要在车上躺四个小时。朵拉用两床毯子将卡夫卡包裹严实,整个旅途中,朵拉站在卡夫卡的前面,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他免受风雨之苦。

25、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被警察的严密监视所惩罚。这一惩罚召唤着并没有犯的罪,于是被人控告非法移民的工程师终于真的移民了。有惩罚,就真的有了过错。

26、卡夫卡所在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属于当时正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部分。尽管公司整体来说欣欣向荣,卡夫卡却注意到公司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极低,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管理人员完全没有实际经验或商业意识。保险公司就如整个奥匈帝国的缩影,处于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状态当中。

27、卡夫卡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在他生前并没有很出名,但在他死后,由好友整理并发表出来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影响力包括现代在内的好几代作家。

28、可既然人的生活只是影子,既然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企及处,在非人处,在超人处,那么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神学。确实,最早诠释卡夫卡的人都把他的小说解释为一种宗教寓言。

29、     后来,朵拉曾告诉布罗德卡夫卡奇特的求婚故事:“他想与朵拉结婚,写了封信给她虔诚的父亲。在这封信里他解释道,尽管以朵拉的父亲的标准来衡量,他不是一个真正信教的犹太人,但却是一个‘忏悔者’,寻求‘皈依’,因此可以抱有被这个虔敬的男人家庭接受的希望。这位父亲拿着这封信到他最尊敬的、其权威对他来说高于一切的‘格瑞尔·莱伯’那里去咨询。这位拉比读了这封信,扔在一边,只说了一个字:‘不’。不作进一步解释。他没有解释的习惯。这位神奇的拉比的‘不’字通过弗兰茨随即到来的死亡得到了证实。”(MaxBrod. FranzKafka)

30、我上面讲述的故事是人们毫不犹豫地称为卡夫卡式故事中的一个。这个叫法,源于几部艺术作品,仅仅是由一位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决定,成了一些处境(不管是文学的还是现实的)的惟一共同点,其他任何词都无法把握,而面对这些处境,不管是政治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不能为我们提供钥匙。

31、人们经常把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诠释为对知识分子的寓意化投射,可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一丝知识分子的味道。当他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他只有一个挂念:如何在这个新形态下,准时赶到办公室去上班?在他的脑子里只有他的工作已经使他习惯了的服从和规矩:他是一个职员,一个公务员,而且卡夫卡的所有人物都是如此;并非作为一种社会学类型的公务员(比如在左拉的小说中),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可能性,一种存在的基本方式。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