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见微知著的著是什么意思(60句)

时间2023-09-07发布admin

见微知著的著是什么意思

1、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2、《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3、《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微知著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4、叶知秋,荷风送香气。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一候,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以备冬月 

5、“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6、原始见终拼音:(yuánshǐjiànzhōng)。

7、出处: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8、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9、史密斯先生昨晚未出席会议国。这说明他打算离开我们:见微知著啊!

10、[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11、用法: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赅全。(见微知著的著是什么意思)。

12、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当一个人看清楚自己的时候,便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周围人事物;当一个人了解自己位置的时候,他便可以通过关系,看清环境中出现的一切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应对。

13、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4、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即商纣王。他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本领高强的君主。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一次,纣王让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知道了,就认为这是非常可怕和令人担心的事情。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不会再用粗制碗具,进而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不可能再是豆菽青菜,会进一步升级为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随之将不满足于穿麻布衣,会穿绫罗绸缎,接下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贪图享乐之风很快就会盛行。终于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然忘记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他让徒弟告诉来者:“太师喝醉了也忘记了”。后来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依然我行要素,专横拨扈。箕子非常失望,他于是装疯卖傻,借以避祸,最后还是被纣王囚禁起来。正如箕子所料,不到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起兵所灭,商王朝也宣告灭亡。

15、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16、《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是出现之义。

17、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18、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19、基本释义: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20、  农夫一听就哭了,他把“宫市”给他的那几尺绢又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说木柴我也不要了,放我走吧。“宫市”这种场面见得多了,哪有看进眼里的东西再跑了的,回答说:“你走可以,这头驴必须留下。”

21、见微知著这个成语中,“微”是小的意思,“著”是“明显”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从小的方面看就能看到很明显的东西,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2、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23、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太师箕(jī)子就又害怕又担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纣王一旦用象牙做的筷子吃饭,就一定不会再用陶土做的碗具,而改用犀牛角或者玉器之类的餐具;餐具换了,吃的食物相应的也会升级到山珍海味,食物的品质提升了,那就不再满足于目前用麻布做的穿着,就想着要穿绫罗绸缎了,吃穿都高标准了,再下一步呢,出行的车子、居住的房子的标准肯定都会跟着往上走。这样下去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享乐的想法很快就会盛行开来。这样下去国家肯定不会长久的。

24、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见”是介绍、推荐之义。

25、以偏概全,读音yǐpiāngàiquá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2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7、我们知道您曾经去过费老的研究代表地江村,可以分享一下您的这段江村经历以及和费老的缘分吗?

28、  所谓“宫市”,是皇宫里负责采购物品的使者的代称。以前宫廷里购买外面的物品,都是由官吏负责,随行就市,按价付钱。到了德宗时,这些事就由宦官们接手了,他们仰仗着特殊的身份,可以用一百钱换取人们价值好几千钱的物品,还要勒索“进奉门户钱”和“脚价钱”,所谓的采购完全变成了巧取豪夺。当时“宫市”们在长安东、西两市以及地当要冲、繁华热闹的城坊曲巷安排了几百个人四处张望,因为他们时常白白取人物品,所以被称为“白望”。每当这些人出来,即使是卖汤水面饼的人家,也都吓得赶紧上好门板,关门闭户。

29、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30、窗外的银杏树真的惊艳到我了,入秋后的每天都有惊喜。

31、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32、  农家的主人叫赵光奇。德宗亲切地问他:“老百姓生活得高兴吗?”因为事出突然,赵光奇对皇帝的问话毫无准备,脱口回答说:“不高兴。”德宗很奇怪,说:“今年庄稼颇获丰收,为什么不高兴?”赵光奇回答说:“诏令没有信用。以前说是两税以外全没有其他徭役,现在不属于两税的搜刮比两税还多。后来又说是和籴(官府出资以市场价收购粮食的政策),但实际是强行夺取粮食,还不曾见过一个钱儿。开始时说官府买进的谷子和麦子只需在道旁交纳,现在却让送往京西行营,动不动就是几百里地,车坏马死人破产,难以支撑下去了。百姓这般忧愁困苦,有什么可高兴的!每次颁发诏书都说优待并体恤百姓,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恐怕圣明的主上深居在九重皇宫里面,对这些是全然不曾知晓的吧!”

33、笔画:横、竖、竖、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

34、《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见”是会见之义。

35、(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6、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

37、(出自):现代茅盾《锻炼》:“眼看着病症如此严重,明知道该怎么医治,可是又束手无策。”

38、我们文化当中的“以德报怨”就是出自于论语的宪问篇,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不陌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以德报怨后半句的补充呢?估计知道的人不多。经过《论语》学习,我们知道以德报怨其实是断章取义,实际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9、(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40、外文名:fromonesmallclueonecanseewhatiscoming

41、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42、见如“故”,一叶知秋,说走就走的秋意浓旅行结束,凌晨前赶回家,又开始忙碌的一周啦。

43、《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 ”“见”是看法、见解之义。

44、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45、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现代文造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6、《搜神记》:“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见”是进见之义。

47、一叶知秋: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8、见微知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发现事情某种不明显的兆头,就能预想到它将会出现的显著的结果。见微知著可作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49、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50、机会,人都想要机会,有了机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有了机会,才有进步到一个更广大舞台实现生命价值的可能性。但在机会之前,更为重要的是:你已经有所准备。鲁肃前来吊丧,是诸葛亮通往孙权的机会、是可以联吴抗曹的机会。但前提是:早在隆中,诸葛亮就已经有了联吴抗曹的谋划准备。如果没有这个准备,10个鲁肃来也白搭,10个鲁肃摆在他面前,他也意识不到这是机会。

51、(答案)A。解析:题目中无声和惊雷是相反相对的关系,故空白处应该和细节也是相反相对的关系。“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洞若观火”形容对事物观察得清楚明白。“管中窥豹”“洞若观火”与“琐屑的生活细节”不能构成对应关系,排除B、D,“一叶知秋”侧重于由局部推知未来。描述“好的社会科学著作”,用“见微知著”更恰当。故选A。其实在这道题中,主要考察的就是“一叶知秋”和“见微知著”侧重义不同,前者侧重于局部推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看见小苗头推发展趋势,把这两个成语辨析清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2、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对各位小伙伴来说一个最难提高的题型之一应该就是选词填空了。在选词填空中,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成语积累不够,今天我们来辨析一下“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管中窥豹”。

53、夜知秋,一叶知秋,南方的秋天还是花团锦簇,北方估计只有黄叶了吧!

54、(解释):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55、出处: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56、翻译:聪明的人,是智慧的人。只见前面听,不惑于事,见微知着的地方。

57、“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

58、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是商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因其封地在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其洞察力非常敏锐,以能够见微知著为人称道。

59、  许多人都为唐德宗有错必纠、知过必改的精神叫好,一个皇帝的圣明莫过于此吧。然而把这些事写进《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忍不住“臣光曰”,发牢骚说:唐德宗真是太难以醒悟了!有人戏称唐德宗式的管理方法为隔墙扔石头──砸谁是谁。发现了问题,却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不思考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舍本逐末,只能让潜藏的危险如火山聚焦。从这一点看,大唐王朝到了德宗手里越发走向衰落,就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