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究竟涅槃(50句)

时间2023-08-31发布admin

究竟涅槃

1、nà yōng bào zhe nǐ de kōng jiān tā cóng nǎ ér lái ?nǐ de wài biān hái yǒu xiē shí me cún zài ?nǐ ruò shì wú xiàn dà de zhěng kuài ,zhè bèi nǐ yōng bào zhe de kōng jiān tā cóng nǎ ér lái ?(究竟涅槃)。

2、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

3、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4、蛋糕的颜值巅峰是什么样子的?这么美的蛋糕国际评委看了都舍不得吃!

5、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6、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槃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7、颠倒梦想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带着面具在演一场戏。人,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忘记了真实的自己。

8、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9、nǐ shì gè yǒu xiàn dà de kōng qiú ?nǐ shì gè wú xiàn dà de zhěng kuài ?nǐ ruò shì yǒu xiàn dà de kōng qiú ,

10、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11、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冽的冰天。

12、如何才能度一切苦厄,首先要先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照见一切诸法并不真实,诸法的实性本空,这里的空并不是说诸法都是不存在的,而是诸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可得的。

13、(2)第二种,“于苦执为乐”。你感受到许多苦,你就要抓住那永远不会消失的乐。

14、我们飞向南方,南方同是一座坟墓。我们飞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狱。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15、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扩展资料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16、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

17、《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18、然后,“梦想”。梦想也有种种——八种,这个说起来太琐碎啊。(1)比方说自性分别,这个杯子不同于手表,它们好像自己各有自己“本性”似的——西方思想的观点:这是有实体性存在的手表,那是个杯子——也是个实体存在,殊不知“缘起性空”。世界上人和事物“自性本空”,真正的自性是我们的佛性,那叫空性。我曾经举例子,比方说:复旦培养了我,后来还让我留校任教,成全了我这一生——短短的、渺小的人生的一点意义。我感恩于复旦,我从内心深处要呼唤“复旦万岁”,复旦万岁得了吗?它将来一定没有,就像它过去未曾有过。第一种梦想,就是这种自性分别:复旦就是复旦、杯子就是杯子,它应该永远在,它就是自身的存在,错了。第一种梦想。

19、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20、洪水退却后,人们为了纪念金凤舍己救人的功绩,就在那座高山上凤凰飞落涅槃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名字叫飞来寺;人们舍不得金凤救助他们起飞的地方,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21、释惟贤,俗名邱兆红,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22、中国有一句经典:人生如梦。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演绎,昨天就是一场永远消失了的梦。

23、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24、前面说“无所得”,是要破常人修行时候的执著。破了这个执著之后,还是“有所得”的。有四种所得之果,我们得了什么呢?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无梦想,四种。

25、“五蕴”指的什么?色、受、想、行、识。色:现象世界,外面的情境。受:觉知。我们的主体永远都在接受外境/內境,产生二元对立。想:想法。行:意识活动。识:整个复杂意识。有没有可能,和一个客体接触的时候,没有五蕴的活动?也就是佛的境界。势必洞见已经成熟到只需一眼就把客体看明白了,不需要有五蕴的活动就完全明白了,这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灵魂,充满智慧、洞见。五蕴活动构成了自我,没有了五蕴,这个“我”就不会升起了。本来是没有小我的,小我是五蕴活动构成的。当空性具足、无我时,会看透任何现象,这便是第三眼的直观智慧,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不必扭头走,也不必改造你;我就在这里,你敲我的门,我就把门打开,告诉一些你需要听的话,你不敲我的门,我也可以跟你的焦虑共处,你的焦虑已经不会影响波及我的小我---这样的人肯定能够感受到能量的,可以承受对方的场,因为已经海量了。当真正进入海量时,跟上界的能量就已经通了,天地人贯通时候的能量是大能量,这时候就可以转化外界,这种扭转是在不刻意扭转中自动扭转;能量不够时,肯定是被外界所转。

26、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27、所以,这是我举个例子啊,就是我们有颠倒——于无常执为常、(总是遇到苦)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于不净执为净,四种颠倒。

28、实际上,我们想要拒绝“虚无”,我们想要保持不朽的东西,以为占有那些事物就可以使自己存在了。奥古斯丁在他《忏悔录》里写了他对信仰上帝的真实意义,就是上帝造人把这个推入到虚无中去,人拒绝虚无、害怕虚无、想要抓住存在不放,人世间罪恶的根源来于这一点。

29、“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30、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

31、当这些反应产生的时候,还能如如不动吗?不可能,所以永远都在波动中。

32、常空法师|《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记(092)|见性才到起跑点

33、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低头我问地,地已经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34、行文至此,也就明白了佛陀示现娑婆世界,他的说教是为了让大家成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心经》中讲得很清楚,最后众生都要取证究竟涅槃,得到佛果,成为觉悟人生真谛的智者,也就是说佛所说的只有一乘佛法!

35、chú xī jiāng jìn de kōng zhōng ,fēi lái fēi qù de yī duì fèng huáng ,

36、(1)畏生。(2)畏死。——生活有种种的苦恼。

37、yī qún de fán niǎo ,zì tiān wài fēi lái guān zàng 。

38、shēng zài zhè gè yīn huì de shì jiè dāng zhōng ,biàn shì bǎ jīn gāng shí de bǎo dāo yě huì shēng xiù !yǔ zhòu ā ,yǔ zhòu ,wǒ yào nǔ lì dì bǎ nǐ zǔ zhòu :

39、那拥抱着你的空间他从哪儿来?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他从哪儿来?

40、liú bú jìn de yǎn lèi ,xǐ bú jìng de wū zhuó ,jiāo bú xī de qíng yán ,dàng bú qù de xiū rǔ ,

41、假如不理解此处的究竟涅槃,就不能算作读懂了《心经》。此文为莲荷阐述声闻菩提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将通过解读“究竟涅槃”的方式,说说《心经》的含义。《心经》为大乘般若部经典,究竟涅槃,则说明大乘菩萨,脱离了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从而得到佛果。

42、原来一切本身具足、圆满无缺,人其实是不需要追求的,我们长期以来受到的这样一个惯性的训练,让我们不断的处在二元对立冲突矛盾里面,让我们的内在始终无法和自己和解,达到二元对立的统进入到一个解脱、合没有烦恼的境界。是我们不断在制造烦恼,不断在制造怨怼、不满、自怜、哀怨,庸人自扰。因为庸人自扰,所以永远处在颠倒梦想中。我们始终觉得外在的人事物是需要改造的,而不知道问题不是在外在变成一个多么理想的状态,重点是我们要有正确的反应,什么是一个人内在心理状态最正确的反应?人怎么样才能处在解脱、自在、圆满、祥和、不波动的境界?我们必须要学习佛陀,要进入到如如不动。我们的内在时时在波动,这些反应的模式,佛家总结为几个字---贪、嗔、痴、慢、疑,这就是烦恼的本质,贪是不满足,觉得还有更好的;嗔是愤怒,因为不符合设定的标准所以愤怒;痴就是无名,没有觉知,不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慢是高傲,我慢,看不起别人,我比你好,我高高在上,有阶级意识,高低之分,心中有慢,肯定没有爱、慈悲、包容,当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慈悲、包容的时候,对自己也不会满意,傲慢的人不会仁和,关系不可能和谐,这时候再高傲也没用,因为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会觉得生命清冷,没有热力,无法参与、投入;疑是疑惑,内地疑惑的问题很大,人跟人之间缺少信赖,因为过往的批斗历史背景让我们无法信赖,我们的上两代人都是在批斗中受了很多的伤,他们不信任,所以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信任,很难产生真正的敞开,和彼此之间的连接,我们是活在疑虑中的。

43、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

44、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境界,其实用境界来比喻也不过时勉强形容而已。涅槃是寂灭不生不灭永断疑惑烦恼不生不再轮回。涅槃也分做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而佛陀所证涅槃是最为究竟也就是无余涅盘或者是究竟涅盘。

45、《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

46、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反过来说诸佛就是离一切相的众生。这第二个解脱门就是通过外离一切相,内不执着空而入涅槃。

4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48、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49、fèng zhuó xiāng mù ,yī xīng xīng de huǒ diǎn bèng fēi 。huáng shàn huǒ xīng ,yī lǚ lǚ de xiāng yān shàng téng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