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88句)

时间2023-08-31发布admin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2、弗兰茨在做爱的时候喜欢闭上眼睛。闭上眼的世界,在他看来是无限的,当整个人融化在黑暗的无限之中时,自己也就变成了无限。他同时体会到,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读到这里时,我对弗兰茨这个一向软弱、被动、古板的男人,倒是有点刮目相看。

3、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4、这本书最大的前提就是特蕾莎和托马斯的一见钟情,托马斯看见她浴水而出,一路跟随她到小酒馆,特蕾莎也在这个低俗中年男人的娱乐场所的角落注意到了正在看书的英俊的托马斯,还有一系列冥冥中的巧合,比如托马斯是代别人的班才来这个小镇做手术的;托马斯的房间号6是特蕾莎的幸运数字;特蕾莎六点下班刚好看见托马斯坐在她平时看书的的公园长椅上。也许托马斯当时带着撩完就跑的心态,但是在他打开自己布拉格的房间门望着特雷莎的窘迫紧张的神情,他被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吞没了。与特蕾莎的艳遇并非源自促使他追逐女性的迫切欲望。他不想在特蕾莎身上揭示什么。在托马斯眼里,她已经毫无遮掩了。在用想象的解剖刀划开世界这横陈之躯以前,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与她做了爱。在耗费心思揣摩她做爱时是什么模样以前,他就已经爱上了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5、编者按: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书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这部书书名的更换曾在国内文学圈引起不小的风波吗?生命之轻盈,轻在哪里?生命之沉重,重在哪里?在如今这个焦虑、“人间不值得”的时代,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命的慰藉呢?且听许钧教授的答疑解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6、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7、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8、   在此之前,我已经翻译过不少法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比如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等。我也主编过杜拉斯文集。读文学的人应该知道,当时有一个布老虎丛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杜拉斯的作品,是这家出版社打造的“外国文学布老虎丛书”的第一个作家的作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家出版社被查,其出版的作品一度不再在市场流通。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来找我,他们要重译昆德拉,希望我能重译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是作家,我是翻译家。韩少功不懂法文,懂英文,我呢,懂法文。韩少功在自己的译本后记里说,他是翻译游击队,他希望有正规军来翻译。我当时没有答应来找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武平。后来赵武平对我说,韩少功的译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现在要重新出版,必须从法语翻译过来。实际上,昆德拉的这部书原先也是从捷克文翻译成法语的,但是法译本是昆德拉本人亲自校订的,而且他坚持此次翻译只能用法译本。我觉得很有意思,把英译本找过来,同法文做了对照,发现的确很多地方有出入。而且,这部书的理解空间很大。最后我答应试一试,但是有个条件,就是和韩少功做一个对话,我想了解一下他对这部书的看法,了解他是怎么翻译的,交流一下我们各自对这部书的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对话呢?因为翻译的一个前提是理解,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说到底,对一部书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不管怎样,是韩少功首先把这部书翻译成了中文,这种开创性是不可超越的。

9、之所以要做这么多“轻”和“重”的思考,并在人物之间做各种形式的交叉对比,是希望读者们能理解,昆德拉的这些人物性格的设置,对于轻重的解释甚至是隐喻,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同一概念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变化性)。“轻”和“重”,对于不同人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角度而言,或者对于同一个人的相同角度的不同阶段而言,其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

10、   人的一生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公共生活,一个是私人生活。政治是公共生活的典型,政治是无所不在的。而私人生活往往涉及到“隐私”,这就跟人的身体相关。所以这两个词,一个“政治”,一个“性”,把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提取出来。有趣的是,在一般的理解中,政治都是公开的、高尚的,但是,一说到“性”,你们会发现,它往往是引向内部的、难以启齿的。与高尚相对,“性”一般都被认为是低下的。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与性就一定冲突吗?人难道一定要生活在这种对立中吗?所以,昆德拉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两个对立的问题直接放到我们面前,而这恰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人生,这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11、然而,生命之重便在我们最平凡的渴望中突兀而出,永恒轮回。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一发不可收。

1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13、   今年10月,我去了一次巴黎,去参加“国际法语国家组织”的一个文学奖的评审与文学交流活动。这个奖叫“五洲文学奖”。“国际法语国家组织”有56个成员国,28个观察员国,这个文学奖是他们设立的。此次去巴黎,我是应邀担任此次评奖委员会的委员。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法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国家,都是有名的作家和专家,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人文社科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院士等。而我是唯一一位来自非法语国家的委员。但此次获奖的作品《河的女儿》是我力荐的作品。评奖过程很激烈,共有5轮投票,第五轮2选1的时候,我以为我推荐的这本书不能入选了,但在最后时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我要彻底改变我的意见,把这一票投给我的朋友许钧先生推荐的那本书,即《河的女儿》。”最后6比《河的女儿》获奖,而前四轮勒克莱齐奥一直支持的《音乐之游戏》没有获奖。但最终,大家认为《音乐之游戏》也不错,给了它“特别奖”。问题是,勒克莱齐奥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改变了他的选择?前四轮投票,他都坚持把票投给《音乐之游戏》,到第5轮他为什么要改投我所选择的那本书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在投票前讲的那两段句话。第一段句话:“我认为一部书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生命是不是能持续很久。一部书的生命是靠阅读来成就的。这涉及到传播的地域,是只限于法语世界,还是说能够传播到法语世界之外的世界,比如英语世界、西班牙语世界、葡萄牙语世界,等等,尤其是,如果这部书能被汉语世界接受——要知道,讲汉语的人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这部书就会有更强大的生命。”第二段句话:“读者如何阅读与接受一部书,不同国家的读者是不一样的。东方读者,比如我,带有东方思维、审美、期待,如果一部书能让东方读者接受并且喜欢,那么在这样一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就能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在这两个层面,我认为《河的女儿》这部书可能会拥有更强大、更深刻的生命力。”

14、个体性的丧失的确是场噩梦。通过作者对一大堆毫无特点,绝对相似的裸体人物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集中营里赤身裸体排队受难的弱小民族;想到战战兢兢磕头如捣米的封建臣民;想到狂热崇拜元首高喊口号的昏暗时代。历史上,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15、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16、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17、第一个挑战,在于概念的模糊性。中式教育的模式,是对概念死记硬背,最好有字典式的明确注解。因此一旦当概念呈现朦胧的状态,或是有动态转换的可能性时,很多读者便会产生晕眩感。

18、小说充满存在主义的色彩,却更具多元性和层次感。这源于他独特的被称为“复调式”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故事和场景不断发生共振。米兰昆德拉流亡的生活经历,使他置身其中而又可以站在高处审视生活。同时,他的哲学修养和对写作手法的迷恋,也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一种实践性。

19、托马斯和特雷莎两人在卡列宁病后一直说它在笑,只要它笑,就还有治愈的希望。也许这是一种幻觉,但不可否认它离去时充满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眷恋。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是最美好的爱,它完全出于自愿,不依赖于荷尔蒙,不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是无私的爱。

20、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感性爱小说,而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21、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22、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23、(思考)你是否也时有叛逆之心,希望打破规则、找寻自由?在你看来,循规蹈矩、自由自在,孰轻孰重?

24、但托马斯的故事,绝非表面所见的从“轻”到“重”这么简单。在阅读此书时,一定要注意:昆德拉笔下的“轻重”,具有多重含义,且时刻在变换。比如托马斯长期和不同情妇的滥交,第一感确实是“轻”,但滥交的原因呢?托马斯并非迷恋女人的外表,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身上不可猜想的部分。他并非迷恋和女人做爱时的生理性快感,他迷恋的,是每个女人做爱时和他人不同的百万分之一部分。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托马斯不断找寻不同女人的原因,并非单纯求取快乐的欲望,而是一种类似于用手术刀把世界外延切开一般的,征服世界的决心。快乐的欲望,是“轻”;征服世界的决心,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这就是“重”了。因此我们前面从托马斯滥交的表面上所看到的“轻”,在了解他滥交的原因后,就发现其本质,实际是“重”。

25、读者沉迷其中的同时,无疑也在感受着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

26、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27、在“轻”与“重”的纠缠中矛盾挣扎的托马斯,遇到了特丽莎。特丽莎带给他的,是从“轻”到“重”的转变的尝试。这种转变,来自于“同情”。同情是托马斯的命运(或祸根)——

28、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深挖它文字背后的深意,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几乎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乃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隐喻。而整部小说就是隐喻套着隐喻创作完成的。

29、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又全完了

30、而特雷莎,这个男性话语笔下的女子,就是我,也是你。

31、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32、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33、昆德拉写道:自俄军占领托马斯的国家五年来,布拉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半的朋友都移民走了,留下的人当中也有一半都死了。这个事实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不会记录下来的。而捷克国内的共d分子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进行辩护,认为祖国丧失独立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参加告密、揭发、勾结的托马斯的同事们产生了洋洋得意的道德优越感;而托马斯的儿子西蒙为首的反对派发起了狂热的请愿书运动。这简直一团混乱,是极左分子的大集合,只不过左的方式各有不同。 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说是《玩笑》。这本书通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思想,即历史就是一场玩笑。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昆德拉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被迫流亡国外。本书中也是一样,一直对历史前景充满热忱的弗兰茨,在柬埔寨与越南的国境线上认识到,伟大的进军到此为止了。他蓦然明白“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由此弗兰茨产生了一种自毁的冲动。

34、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35、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36、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37、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38、“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这是男人的问题。 “是的。当然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特蕾莎第一次的回答。 “不!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即将被枪击中之时,改口反悔的回答。我们前面说过,这一段情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性暗示,特蕾莎也曾想在被陌生人侵犯之前说出同样的话:“不!这不是我的意愿。”山上的一切景物,包括行刑者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温柔。而第四章第十九节中,特蕾莎出轨后独自呆着,这时她渴望“他用一种温柔而认真的声音跟她说话”,她就会紧紧抱住他,她会陷入爱情。显然,用梦境来解释彼得山前后的这一部分情节合适得多:梦境中的行刑者是性侵犯者,他被特蕾莎关于温柔的渴望给美化了。我们将两人的对话稍加改动,结论就跃然而出。

39、   我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我记得很清楚,这部书出版大概不到一年,我应邀到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家做客,他的小外甥女还在读初一。我们谈话时,她进来了。“许伯伯帮我签个名吧。”,她说。我还没签完,她说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怎么写了这么多爱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这个爱的问题怎么这么复杂?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复杂?你们看,一个初一的孩子,她所关注的是这些。她能看到这部书讲的是爱的故事,但是这些爱又特别复杂。唉呀,真的了不起。我当时跟她说:“你先暂时把这两个问题留着,十年以后我们两人再来探讨。”这个孩子还真争气,十年以后,她考上了南大。我们后来又见面。我开玩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你问我的那个问题吗?”“啊,是那个什么爱情复杂的问题吗?”“现在你觉得爱情复杂吗?如果带着自己对爱的体验去阅读,你会发现自己有不同的立场,你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女主人公,会偏向某一种爱情观。”

40、   所以,一部好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让别人对这部书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就好像书里有很多的矿,需要不断地挖掘。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阅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矿。

41、对比沉重,这种空虚应该是人更不能忍受的吧!

42、再一次,昆德拉通过描写强弱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动态变换的特点。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着下定论。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学。

43、试想一个社会,大家都自以为是,都充满了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同。在各种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他们会通过喜欢的明星、各自的星座、低音质歌曲、带有褒扬或谩骂的言论、流行词汇,加以区分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事实上只能看到一群人喊着卧槽情怀接地气,神马浮云很给力,最终结果还是个体性的丧失,是一场噩梦。媚俗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人强行拖入集体性之中,消除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尊严。

44、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5、萨比娜把媚俗视作她一生的敌人,她的各种行为都充满了挑战意味。但她心中唯一曾有的媚俗想法,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除此之外,这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推断的女人。

46、米兰·昆德拉在他另的另一本书——《小说的艺术》中曾经说过:

47、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这本书以六十年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为背景,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对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48、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49、   如果说政治与性是对立的两极,那么所谓的灵与肉也处于相似的位置。灵是什么?精神、理想。肉是什么?就是现实的生活,沉重的生活,人的肉身。在小说的第二章,昆德拉就问,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重就是跟大地越来越近,是生活中的困难。轻是什么?轻是远离大地,是理想。这两者是否都和生命相关?当然。一个有灵没有肉的生命,不可能是真正的生命,怎么可能有形而上,没有形而下呢。一个人只有重,就看不到希望。一个人只有轻,那就永远生活在虚幻中。

50、   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51、“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这是男主角托马斯的人生信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既贪婪,想尝试各种可能性,又害怕,不想承担后果。

52、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与年逾九十的昆德拉在作品里“相遇”。

53、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相遇奠定了爱的不可知性,但特雷莎是幸运的。尽管托马斯徘徊在多个女人之间,彼此交换着友谊和身体,但特雷莎获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爱情。

54、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5、Es muss sein出自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即F大调第16首弦乐四重奏,序奏以“非如此不可”的动机抑郁地展开,但主部转为快板,F大调,气氛转为明朗,以“非如此不可”的第一主题开始。第二主题是嘲笑般的,尾奏反复强调“非如此不可”的动机。贝多芬给我们留下的观点是,“人的伟大在于它扛起命运”,他庄严肃穆的四重奏是对重的崇敬: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56、—粪便象征的人类生存中基本上不可接受的价值范畴实际上相当广泛,因人而异。例如,萨比娜在镜子里看到了手淫的兴奋。我们不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这是身体的自然感觉。如果你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那就意味着你在讨好庸俗。失去或鄙视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不再觉得生活中有任何动静。《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是一部关于爱和责任的生命寓言。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小说。

57、这个生活与集体中染上的恶习竟然在最后成了人类普遍的弱点。但这个生活准则的附属品,大多数时候会被妥协,为了生存的必要,没人再去审视这样做对人类尊严的玷污,除了一些目光敏锐的精神洁癖者。昆德拉一直在视线之外审视着这样的时刻,看在眼里也没有为之愤怒的冲动,他的任务是揭示、是批判、是劝改。

58、   今天主要是与大家分享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看到今天好多人都把这本书带过来了。吴雅兰老师之前和我联系,问我能不能与大家做一次读书分享。也许,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在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中,很多人都遇到了一些沉重的问题。即使如此,大家心中还保留着各自的理想、各自的天地,在阅读中保持对新知的渴望、寻找人生的智慧,这尤其可贵。所以我就过来了。

59、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60、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这本书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61、许钧,浙江龙游人,著名翻译家,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

62、这是米兰·昆德拉首次授权数字版本图书,让他的作品更加贴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

63、重新回到轻和重的话题上来。昆德拉在全书中,一直试图引导读者思考的两大方向:

64、当作者在轻与重、灵与肉之间的权重进行徘徊的时候,我更相信他在最开始说的:“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只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多面,才会找到存在的感觉,而这种深刻需要身负巨石,俯身贴近地面而行。

65、“他跪在床头边,冒出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66、萨宾娜一直以来都没有一段稳定的感情,因为她能在一次又一次对感情的背叛中,体会到激情和快乐。背叛,对她来说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进入到未知的状态。在萨宾娜眼里,没有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这也是萨宾娜不同于常人之处,对一般人而言,恐惧来自于未知,未知可能意味着恐惧,但萨宾娜感受不到这种恐惧。

67、writer@mengyaluntan.com

68、产生自毁冲动的不止他一个。在第六章的第一节,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被关在战俘营,因为英国战俘指责他把厕所弄脏,斯大林之子愤然扑向电网。昆德拉认为战争是普遍愚蠢的,如德国人牺牲生命向东扩张,俄国人牺牲生命向西进军,他们的死才愚蠢,才是毫无意义的。斯大林儿子因粪便而死代表了战争的普遍愚蠢,因而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伟大的进军建立在非理性的态度之上,所谓的伟大进军将人们划分成或左或右的两部分,划分成众多的政治派别,每一个都是对某种理论的盲目信仰甚至狂热崇拜。想一想我们国家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遭受了西方多少责难。

69、如果我们仅仅从对爱情小说的理解开始,无疑很难顺利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的叙述并不连贯。但是如果你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受益匪浅。米兰·昆德拉的托马斯可以与西门庆相提并论。他生性放荡不羁。他有许多情人。对于感情,他有自己的理论。他坚信与女人做爱和与女人睡觉是两种不相关的感觉。他主张“精神”与“性”的分离,这不仅可以在他们需要身体需要时享受,也不需要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责任感和情感上的关心。即使在他爱上特蕾莎并结婚后,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70、   第二个不同,翻译环境的不同。韩少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翻译了这部书,而我是在新世纪初翻译了这部书,社会环境宽松了很多,我基本没有多少删减,只是个别地方的表达有些改变。由此可以看出,一部书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命运。

71、所有的女人都得唱!她们不仅仅身体一致,一致得卑微下贱;不仅仅身体象没有灵魂的机械装置,彼此呼应共鸣――而且她们在为此狂欢!

72、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个女人,又以极其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限,他甚至改造了围绕在身边的所有的女人,改造成适合他的样子,包括与他情投意合、惺惺相惜的,与他一同“不媚俗”的萨宾娜。

73、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74、答案是没有。 萨比娜形容托马斯,我之所以喜欢你是因为你毫不媚俗。托马斯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受任一种主流观念或思想的束缚,不停与情人们性爱,也只是为了发现每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人与黑猩猩之间,DNA的相似程度是96%,人和人之间则更为相近,哪怕爱因斯坦和希特勒,两人之间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而媚俗则是要把这最后的百分之一也扼杀掉,这是托马斯不能接受的。

75、想通了这一点,再来看萨宾娜对于墓地的特殊嗜好,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墓地代表着一切生命的终点,也代表着背叛这条路的尽头。在长期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实际上的“重”)之后,墓地可以给萨宾娜带来最大限度的解脱。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

76、“看不见的女神萨宾娜,比陪他周游世界和他总怕失去的萨宾娜更能使他幸福。”

77、托马斯为什么认为爱情是轻的?因为他觉得爱情超越了“Es muss sein”。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托马斯在书的结尾对特蕾莎说:“使命?特蕾莎,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这是对Einmal ist keynmal相当忠实的描述。

78、可喜的是,托马斯与特雷莎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他们从媚俗的沼泽踯躅而行,一路走来。如果说归隐对当时的托马斯和特雷莎来说还算得上一种解脱的话,那么末章他们的小狗“卡列宁”的微笑则隐喻着女主人公对爱刹那间的顿悟。

79、萨比娜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她是画家,托马斯的情人之用弗兰茨的话来说:“萨比娜,您是个女人”,她具有自由奔放,野性难驯的艺术家特质。萨比娜的轻是不停地背叛,背叛自己的父母,背叛丈夫,背叛故国,背叛弗兰茨,她同托马斯一样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但她并不清楚自己的背叛究竟有什么目的,她也未想过要给自己的举动寻找什么意义。背叛时她激动不已,背叛后却同样陷入忧伤。

80、——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81、   公开与隐秘,高尚与低下,它们分别形成一种对立。而这种对立结构贯穿了昆德拉的这部书,轻与重,灵与肉……轻是什么?重是什么?灵是什么?肉是什么?还有所谓的“不解之词”。什么是“不解之词”?是指一个词的逻辑意义跟它的隐含意义不一致,外延和内涵之间有矛盾。同一个词,它的隐含意义也许会走向它逻辑意义的反面。比如说“高尚”这个词,它可能会表示“低下”、“卑鄙”。所以,我们理解这部书,就是要理解生命的两个看似对立的侧面,公共与隐秘,政治与性。昆德拉不是就政治谈政治,也不是就性谈性,每一个主题都会倒向它的对立面。

82、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就是生命的目的所在。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83、“爱情”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之一。人物都思考并寻求爱情,但他们与所爱之人的爱情往往有种种同床异梦的误读,即使是彼此渴望的也在有意无意中相互疏离。理想的状态似乎只在理想之中。当特丽莎终于看清楚托马斯的爱,他们却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这也许是悲剧,但是在活着的时候还有机会达成深深的体谅,难道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84、在遇到特丽莎之前,托马斯对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书中反复地强调,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孩子的极弱形象,让托马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同情。他的生活,虽然还无法断绝和情妇们的关系,但由“轻”至“重”的趋势,就此确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丽莎的妒嫉,和伤心的梦呓中度过,他感受到了“重”的双面性,负担和愉悦,如影随形。

85、“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发生性行为)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 “是的。当然是,(发生性行为)这是我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一组问答没有真的发生,实际的情节是特蕾莎主动去了陌生人家,让他解开了自己的纽扣,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褪下了自己的内裤。她既不自己脱衣服,也不反抗。 “不!(发生性行为)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将被侵犯之前,以及快感来临之时不停喊出的话语。这下子我们可以认为,梦中的情节就是特蕾莎对外遇的一次重演,虽然行文顺序梦境是在发生外遇之前,但事实上这个梦的产生时间应该在外遇之后,准确地说在特蕾莎被警察威胁之后。梦中特蕾莎认为托马斯让她去死,现实中,在第四章第十五节,特蕾莎认为“是托马斯把她送到这个男人家来的”,因此,死亡或出轨都不是她自己的意愿。特蕾莎将自己对托马斯的忠诚看得很重,现实中托马斯告诉她爱与性不同,将她逼到了出轨的境地;梦中她直接将情节夸张恶化成死亡。因为要特蕾莎出轨,要她想到自己有爱上别人的可能性,简直如死亡般痛苦。

86、   这部书里的第一句话就提到了尼采说的“永恒轮回”。顺着这句话再往下看,“把世界分为两极”。如果把昆德拉的这部书当作哲学去读,会是一种什么概念?如果把它与你自己的生存、你的公共生活、你的私人生活联系起来去读,又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意义?从政治和性这样的一种对立角度去阅读这部书,不失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昆德拉对于小说家的理解很有意思。一个小说家的任务是什么?读者读一本书会有很多联想和反思,他会把自己读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生命相对照。所以昆德拉认为,一个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是拓展人存在的可能性。大家是否有共鸣呢?在这部书里他说得非常清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草图。

87、   我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我记得很清楚,这部书出版大概不到一年,我应邀到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家做客,他的小外甥女还在读初一。我们谈话时,她进来了。“许伯伯帮我签个名吧。”,她说。我还没签完,她说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怎么写了这么多爱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这个爱的问题怎么这么复杂?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复杂?你们看,一个初一的孩子,她所关注的是这些。她能看到这部书讲的是爱的故事,但是这些爱又特别复杂。唉呀,真的了不起。我当时跟她说:“你先暂时把这两个问题留着,十年以后我们两人再来探讨。”这个孩子还真争气,十年以后,她考上了南大。我们后来又见面。我开玩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你问我的那个问题吗?”“啊,是那个什么爱情复杂的问题吗?”“现在你觉得爱情复杂吗?如果带着自己对爱的体验去阅读,你会发现自己有不同的立场,你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女主人公,会偏向某一种爱情观。”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