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写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45句)
写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1、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2、最后相信也不需要我解读,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爱这土地》的文字中感受到这里深沉、炙热的情感。(写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3、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写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6、而当他中年以后,准备去做官报国的时候,朝政却已经不复从前盛世的开明。他自己做官无门、家境日益贫困,眼看着周围百姓的日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7、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8、——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9、——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10、 ☯谁咒中华
1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1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4、我们很熟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能展现当时杜甫极致的哀恸。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16、《?汉子诗人?~2020年元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5时05分于北京》
17、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8、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19、宋朝爱国文人非常多,为什么今天选择讲辛弃疾呢?
20、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确实,在宋朝太多文人心存报国理想,留下了太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词。
22、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4、·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9岁的生日。见证风雨、收获成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愈发自信而坚强的祖国。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6、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27、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28、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29、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3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3、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34、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3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6、这首诗是毛泽东最著名的代表作之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37、赏析: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38、也正是这样有金戈铁马的能力、有收复失地的豪气却又承受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让辛弃疾的词既有豪放澎湃、也有沉郁顿挫。
39、 ☯万众挥刀
40、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1、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3、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4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