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刘备借荆州是怎么回事(110句)
刘备借荆州是怎么回事
1、衣赐履按: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其家喻户晓度,几乎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在一个量级上。
2、为了增加可读性,作者还穿插了大量奇闻轶事、或冷或热的知识、颠覆认知的观点,更有地名、习语、古诗古文的全新解读。
3、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一个细节,这地图中间怎么有白缝?
4、而其各自不同的结局,则是与其所选择的进攻路线息息相关。
5、赤壁大战前,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当时是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故而荆州名义上就由汉政府、实际上就是曹操接管。但是,曹操并没有拿下整个荆州,只是占据了南郡,加上之前本就由曹操掌握的南阳郡,这样一来,荆州有两个郡落到了曹操手里。
6、《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有趣的是裴松之注引用了《汉晋春秋》的一段“: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d,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这里的关键有两点:第借南郡以北给刘备是鲁肃的意见;第曹操知道孙权借(或送)给了刘备几乎整个南郡,便大吃一惊。为什么鲁肃愿意大手一挥借或送荆州(江陵)给刘备,为什么曹操害怕刘备得到荆州(江陵)?很简单,因为江陵是曹操与孙刘集团的边地。江陵往北,便是属曹操的樊城、襄阳,再往上便是宛城、洛阳,直至曹操的大本营。江陵属于谁,决定了曹操南方边境的安全,也决定了曹操南下计划是否可以顺利实现(当然曹操南下不止这一条路,还有淮南)。
7、比如山西处于吕梁山、恒山和太行山之间,内有桑干河与汾河川流而过,孕育了包括大同、太原、临汾在内的多个盆地。
8、江南地区:南方大本营,最富庶之地,可供养整个国家中央系统。
9、这套书由武大地图学专业,十余年地图从业者李不白精心编写。首作《透过地理看历史》专讲中国历史,由台海出版社出版,曾荣登当当历史畅销榜12位,只要打开历史分类下的历史地理,本书赫然在列。
10、至于说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没有什么战略上的作用了。
11、荆州既能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从整个中国的形势上看,一旦控制了荆州,就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的南方地区。
12、这些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略知一不过小编最近看到的一本书是这么分析的,看完还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3、山东地区:有山又靠海渔盐之利,经济价值大。
14、因为有战前协定,孙权想当然地认为刘备取得的荆南四郡也属东吴所有。而南郡是荆州重镇,与曹操的襄阳毗邻,孙权这时在合肥跟张辽大战,为了分担防守压力,便把南郡暂借给刘备,使刘备的辖地也可以跟曹军接壤。
15、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孙权的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刚猛,颇有乃兄之风。孙小姐带了一百多个侍婢当陪嫁,个个赛过张伟丽。皇叔每次和孙小姐说个私房话、做个私房事唔的,这些个侍婢全都手执钢刀利刃在旁伺候,搞得皇叔心头惶恐,冷汗淋漓。
16、刘备继续忍耐,为了换取孙权的支持,刘备主动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这时刘琦因病去世,孙权作为回报,表奏刘备为荆州牧。
17、“借”与“给”是不同的概念,“借”是要还的,但考察一下汉末三国的历史,“借地盘”的事似乎比较稀罕,还没有过“好借好还”的例子,从刘备一方来说估计也没有过“借”的概念,地盘拿来了也就归自己了。
18、如果你爱好地理历史,却不知怎么入门;如果你掌握了不少史地知识,却理不清脉络;如果你身边有孩子完成了地理历史学习,或是即将要开始历史地理的学习,小编更是建议入手这套书!
19、鲁肃考虑得更加长远,赤壁大败后曹操把主攻方向放到了东线的合肥,目前正整顿人马以谯县、寿春、合肥等为基地向孙吴发起攻势,荆州虽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保东线,现在没有力量增兵荆州,所以不能和刘备闹翻。只要孙刘联盟在,曹操就不能不有所忌惮,在荆州一线就得保持足够的兵力,这样东线的压力可以减轻。
20、既然借荆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由于所有与之相关的说法都源于东吴人的传记,会不会是东吴制造的舆论,其目的在于为东吴偷袭荆州制造理由?有人认为:偷袭荆州是不需要理由的。东汉末三国是一个强权时代,汉朝皇帝没有了权威,谁的势力大,谁的军队能打,谁就有理。曹操消灭了那么多军阀和地方长官,并没有为之制造理由;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进攻四川刘璋时也没有制造什么合理的理由。所以,按当时的逻辑,孙权夺了荆州,就算胜利,没必要捏造什么“借”的舆论。
21、至此,刘备与孙权的荆州问题暂告解决,尽管不算公平,但不管怎么说,双方的旧账确也一笔勾销,因而也就谈不上此后谁欠了谁的情,谁该还谁的债的问题了。
22、曹操由赤壁退到了南郡的郡治江陵,而不是向北方逃跑,说明他不想放弃荆州,但孙权、周瑜、刘备动作很快,迅速扩大战果,周瑜、刘备指挥孙刘联军追到江陵,孙权同时又走出一步好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亲自率队开辟了东线战场,出击曹军控制下的合肥。
23、有了这些战后利益分割后,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刘琦体弱病逝,刘备被推举着继承了刘琦之位,并南下取得荆南四郡。同时,周瑜也攻下了南郡。但荆南四郡偏远,没有治所,刘备便去建业见孙权,求荆州。
24、紧接着,皇叔继续显示出他高明的政治手腕,向朝廷上表,推荐孙权代理车骑将军(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这个时候,荆州刺史刘琦死了,《通鉴》载,孙权以刘备领荆州牧。
25、三国时最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赤壁之战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东汉末年整个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26、夏水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江陵一带,刘备的具体作战方案无法考证,但他提出的以另一种思路打破战场僵局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被周瑜所接受,周瑜后来给刘备增兵2000人(以二千人益之)。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虽然孙刘联盟,但战场上以吴军为主导,指挥权也在周瑜手中,刘备所部只能充当协同的作用。
27、河北地区:平原地区,是抵抗北部游牧民族的重镇。
28、从史书记录来看,孙权让周瑜把南郡地界儿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划给了刘备。刘备的治所公安,就在南郡南部。好,荆州七郡,曹操一个多(南阳郡、南郡北部、江夏郡北部),孙权不到两个(南郡、江夏郡各一部分),刘备四个多(江南四郡,南郡南部,可能还包括江夏郡的一部分),然而,刘备觉得地盘儿不够用,竟然亲自跑到京口去见孙权,要求更多地盘儿。
29、荆州的襄阳在曹操手里,荆南四郡都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只有南郡是从东吴借来的,而东吴一直讨要的却是整个荆州,刘备却从未提出异议,只是一直推脱而已,这很不合情理。
30、刘备虽屡战屡败,但却不忘初心,一心想要开创霸业
31、《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32、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公认的汉末三国时期最重要一战,没有之一。正是这一战,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正式形成。
33、之后刘备又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了孙权,要是东吴真是重视同盟深明大义,便可就此罢手,唇齿相依,不在进攻荆州,而事实上东吴还是趁机偷袭了荆州,所以说可见东吴早就惦记荆州全郡,并很有可能编造出“借荆州”一事来说明东吴是有理有据的取回荆州的。
34、民间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给世人的印象是,刘备在耍赖,借东西不还。人们错认为他借的是整个荆州,事实并非如此。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进取益州,向东可以进击江东。
35、这其中有两点原因,第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目的是要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第荆南四郡虽然可以提供稳定的税收供养军队,但从战略意义上考虑,荆南四郡远远不如江陵,如果刘备长期坐困于此,必将导致灭亡。
36、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出极其艰难。我们知道,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何况荆州这个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两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清朝时的湖广包括湖南和湖北,实际就相当于荆州)。
37、周瑜的先头部队数千人,先期到达江陵城下。曹仁登城了望,派部将牛金率敢死队员三百人冲击吴军,如泥牛入海,瞬间被围。长史陈矫等人在城上,都大惊失色。曹仁打算出城营救,陈矫等人说,贼兵势众,不可硬拼,宁可损失数百人,将军岂可亲身赴险!曹仁不理,披甲上马,率数十骑出城。离吴军百余步,有一条大沟,陈矫等人以为曹仁打算立于沟边,为牛金鼓个劲儿、喊个号子、加个油唔的,不料曹仁拍马过沟,冲入吴军,将牛金救出。出了包围圈,曹仁见还有敢死队员没能带出,便拨转马头,再次冲入吴军,将他们全都救出,吴军退去。陈矫等人见曹仁冲杀敌阵,都大为惊惧;等到曹仁回来,全都赞叹说,将军真天人也!
38、不过,湘水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孙刘之间的矛盾,更无法消除孙权染指整个荆州的野心,双方兵戎相见已经不可避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大将吕蒙趁关羽北伐曹操之机,突袭羽镇守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江陵守将糜芳和公安守将士仁不战而降,三郡被东吴占领。此后,关羽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迅速土崩瓦解,最终遭到杀害,荆州大部并入东吴版图。
39、曹仁驻守江陵,城中粮多,不易攻取。我让张飞率千人跟着你,你分二千人跟着我,我从夏水(流经江陵,向东汇入汉水)绕到江陵北面,曹仁听说之后,一定会逃走。
4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资源物种、气候环境、土壤地形等这些地理因素,对文明的发展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
41、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军主力在汉中和刘备作战,驻守荆州的关羽积极配合刘备的行动,亲率荆州主力进攻魏军占据的樊城和襄阳,击败曹魏大将曹仁并乘机围困襄阳、樊城,曹操四处抽调兵力去解襄樊之围,其中包括于禁所率七军、徐晃军团、张辽军团等。关羽巧妙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中原地区遥相呼应关羽北伐,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42、孙权应该知道如果动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当时刘备驻公安,在长江南边,距江陵很近;张飞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边;关羽为襄阳太守,驻长江以北。这简直是对江陵三面合围之势。江陵东部的土地,也并不尽在东吴手中。原刘琦驻夏口(现汉口、汉阳一带)也在刘备手中。这样,刘备则对江陵可以四面合围。东吴虽可用长江水道与江陵联络,不过,相对于东吴主力军队驻地,江陵颇为窎远。
43、东吴方面向北,周瑜同志带着一票东吴好汉对着南郡猛揍。这目标很明显:拿下南郡,既能向北进军南阳,也能向西进军巴蜀。
44、有点儿不对劲儿吧?孙刘联合,把曹操赶跑了,孙权出的人多,出的力多,出的资源多,刘备整个儿一个搭顺风车的,但是,孙权现在毛也没得到一根,刘备已经至少得到了四个郡。
45、用权、用谋、用战甚至偷袭,凡是可以得到荆州,孙权可以都去尝试,所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就成了孙权用谋毁灭刘备人设的前沿阵地,以此争取百姓的支持,可是也确实看出了孙权的不厚道。无奈“君王之道,霸者行迹”。
46、从地理的视角来看,历史不仅简单,而且条理清晰,再配上一目了然的地图,真的让人记忆深刻。
47、尤其是明代《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刘备,诸葛亮俨然成了三国的唯二主角。不过,一向以“仁义”示人的刘备,其实也做过几件亏心事。比如说,偷袭自己的兄长刘璋;再比如说“借荆州”。
48、“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刘备的信誉因此大打折扣。《三国演义》说到“三气周瑜”,多围绕荆州的“借”与“要”展开,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要债的快被逼疯、欠债的一味耍赖,不管做了怎样的艺术处理,对刘备显然不利。
49、三国的故事好看,就在这里,没人会知道,下一章会是什么故事。刘备可不想腹背都受敌,于是,又放软身段,和颜悦色和孙权又握手和好了,最终,双方又重新划界,这一点在《孙权传》说的很清楚,荆州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归东吴,而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则是刘备的。
50、应该说,刘表死后到赤壁之战前,荆州实际上为曹操所控制。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曹操虽然败逃,但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荆州南郡的江北部分)、乐进守襄阳。襄阳作为荆州一郡,以后便一直归曹氏直到魏亡。而周瑜急攻江陵,胜算极大。此间刘备便连忙向汉献帝表奏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为什么?因为荆州一直都是孙刘两家都想占领的战略要地,而此时荆州尚不知鹿死谁手。周瑜假若占了整个南郡,便等于是扼住了荆州的咽喉(南郡之所以成为治所,也是因其横跨长江两岸,四通八达的有利地势)。刘备摘不了桃子,便只能搬出荆州老领导的公子来压东吴,用名分对抗实力。
51、荆州的战略地位,在当时这些霸主们眼中就是,如果,得到荆州就能得到天下的那种想法。按照史书的记载,刘备实际已经是荆州牧了,但是,孙权还一直认为,刘备还和原来一般,需要倚仗他的保护,所以,刘备的地盘,就该是他孙权的。这自然就为以后的孙刘之争,埋下长长的伏笔。
52、很快曹操打来了,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荆州一度归曹操。那时的曹操得意啊,北方基本平定,荆州又得手,接下来就是摩拳擦掌,想一举南下统一中国了。结果,周瑜用计,曹操水军大败,势力范围不得不回缩,这时的荆州自然也就慢慢成了孙刘的地盘。在《孙权传》和《周瑜传》中都有提及一件事,那就是:在赤壁一战后,刘备“领荆州牧”。
53、本套书以不变的地理的视角、描绘历史的变迁,如此独特的视角,相信也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54、公元210年,刘表原来的部属,有很多投奔刘备。刘备认为,周瑜拨给他的土地太少,不足以容纳自己的部下,就亲自到京口(孙权总部,江苏省镇江市)面见孙权,请求把荆州全部交给自己管理(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
55、然后咱的刘大爷把地盘就给借来了,这可就高兴坏了,有地盘了呀,这战略位置就有了啊,这想要占领其他地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嘛。
56、实际上当时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在东汉顺帝时期四郡有280万人口,但是在80年后的三国时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时整个吴国一共才230万人口。
57、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页地图不会因为装订出现叠压,地图叠压是不合格的。世界地图随便叠一点点,消失的就是几个省的真山真水!
58、区别在哪?我们经常看见的由不同颜色的小块拼成,不能体现山形水势的就是示意图;这本书里,一眼就能看出真山真水起伏的就叫地形图,懂行的朋友还能从图上看出大致的海拔高低,这叫分层设色。
59、孙权任命周瑜兼南郡太守,屯驻江陵;程普兼江夏太守,治所在沙羡(湖北省武昌县西南金口镇);吕范兼彭泽郡(江西省湖口县东)太守;吕蒙兼寻阳(湖北省武穴市东北)县令。
60、曹操进取汉中,刘备担心丢掉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也担心自己难以打胜,于是两家重新划分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刘备和孙权各占三郡。这样,刘备不仅“还”掉了一郡,还让出了一郡,但实际上依然没有还出本来的南郡,与曹操争汉中,于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据有了汉中。于当年七月,自称汉中王。
61、荆州的这笔买卖,刘备最终还是没亏。当然,两年之后,关羽还是把家给败了……那是后话,暂不讨论。所以说,你要问刘备借荆州,到底借的是什么?他借的是南郡,他更借的是一张夺取天下必须的入蜀门票。
62、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卒,吕蒙代替其职位。如果说鲁肃是联刘派,那么他则是坚决的反刘派。
63、如果,从结果再往回看这段经历,这应是孙权给自己找的一个很好的攻打刘备的理由。孙权真的忌惮手握荆州四郡的刘备么?他害怕的是灭了刘表的刘备,进驻蜀地的刘备。无论从兵源,还是物资以及地形险要上看,刘备已经今非昔比,不再会如当年那样东奔西波,到处找东家了。
64、现在有这么句话,叫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在可靠的历史记载中,刘备确实没有还,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他肯定是不会去还的,到嘴的肥肉还能跑了不成?
65、但是,即使是当时的强权时代,名义上的荆州还是归属朝廷册封的荆州牧,而刘琦死后荆州牧是刘备,东吴为了不给后世留下撕毁同盟、偷袭荆州的名声,杜撰出借荆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国志》为何只在吴传中记载有借南郡一说,在蜀传中却只字没提呢?就连刘备当上荆州牧吴传蜀传记载也不相同,所以吴国史官为了美化夺荆州一事而加上“借荆州”一说也确实合情合理。
66、在这样的情况下,但凡意图天下的人物,荆州必然是需要图谋的。赤壁之战中,孙权实力强于刘备,但在荆州上孙权占据的地盘反而不如刘备,刘备算是占了一个不小的便宜。这个情况下,孙权肯定是不甘心,毕竟孙权也是有大志的人。
67、建安十五年,刘备遵宿陪妻回家省亲,到江东见孙权时,提出让动吴让出江陵,孙权当时未正面答复。
68、事情是这样的:公元208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平定的情况下,准备率领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病故,曹操大军攻占新野,荆州新主刘琮投降。当时除了江夏还掌握在刘琦手中,荆州大部已经被曹操控制。
69、曹操听说孙权以土地资助刘备,当时正在写字,吃了一惊,手中之笔掉落地上。
70、事情说到到此,可以说刘备与孙权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借与不借之说,只存在一个协议,甚至可以说孙权在借刘备的地盘。
71、眼下不能和孙权弄僵,联手抗曹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刘备赶紧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为了不与程普争锋,把自己原来驻扎在夏口一带的人马也全部撤出。《江表传》说,孙权和周瑜给刘备指定了一个叫油江口的地方,让他在这里驻扎。
72、刘琦做了名分上的荆州牧后,刘备也没闲着,而是领兵攻打荆州的江南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演义》里关公长沙战黄忠、赵云力拒寡妇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段时期。江南四郡为刘备所得。注意,江南四郡也属于荆州(只不过是荆州较落后地区),而四郡都是刘备真刀真枪一手一脚地打来的,且原本就是曹操的势力范围(《演义》里借桂阳大将陈应骂道“我等只服曹丞相,岂顺刘备?”暗示了荆州的归属)。刘备得四郡,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名正言顺,根本不存在借不借,向谁借的问题。
73、刘表依靠荆州地方上的豪强摆平了荆州上的叛乱势力,控制了荆州,如果以当时的既成事实来看,荆州是属于刘表的,直到刘表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所有,成为荆州牧,但是刘琮即位后不久,就投降了曹操,那这个时候,荆州就归属曹操。
74、实际上,孙刘结盟,不是孙权和刘备,而是和刘琦。刘备从新野逃到江夏,本身就没多少人马,又一路溃逃,三五千人已经是顶天了。凭这么点人马,又没有自己的地盘,拿什么跟孙权谈联盟?刘备客居在江夏刘琦之下,地盘是刘琦的,荆州可能的继承权是刘琦的,军队是刘琦的,所谓关羽的两万水军也是从刘琦那带去的,所以尽管可能孙刘联军的实际领导人员是刘备这一方的,但能在名义上与孙权联军的,只能是刘琦。
75、但是后来经过鲁肃来调解了一下,刘备和孙权算是和解了,刘备拿其他的地方跟孙权换了荆州的几个郡。
76、孙权为了讨回荆州大动干戈,让刘备很意外,他也不甘示意率领五万军队到荆州支援关羽对抗孙权,双方剑拔弩张,这个紧急时刻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危及到刘备的核心益州,于是刘备很快妥协了,将湘水东边的长沙郡和桂阳郡划给了孙权。
77、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俗语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我们知道,荆州原属刘表,刘表去世后曹操南下攻占荆州,荆州就此归曹。直到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开始发动对荆州的进攻,其中刘备夺取的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而孙权夺取了江夏,南郡两地;曹操在荆州的势力被压缩到南阳一郡。三方割据在荆州已初现端倪。
78、此时的刘备蹉跎半生,年近半百依旧一事无成。或许,一般人到了这种岁数,早已经放弃了曾经的梦想,但刘备却从未想过放弃,也因此才有了“髀肉之叹”。
79、《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讲,刘备对周瑜说:
80、湘水划界之后,刘备所借的荆州也算是还干净了。最终的荆州势力划分是这样的:
81、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82、于是,当年赤壁的那场旧账,就被孙权翻出了。明明是我东吴出了大力,将那曹操赶跑了,按照江湖规矩,这地盘自然归东吴。孙权要断刘备的一胳膊,若是刘备继续顺利扩张,倒霉的首先就是他。于是,开打啊,双方集结兵力,准备一决雌雄时,曹操又出现了。
83、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主张和刘备联合。在那个时候,只有和刘备联合才可能和曹操对抗,单靠孙吴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三郡,争三郡成功了,而且孙刘联盟也没有破裂,这正是他高明之处。接替鲁肃的吕蒙应是东吴四大都督之中,最没用战略眼光的武将,而偷袭荆州南郡却造成孙刘联盟的破裂。鲁肃如果还活着,他有可能反对偷袭荆州(江陵)。刘孙两家大兴兵,曹魏渔人得利,有着极大危险性。从长远利益看,偷袭对东吴也并不真正有利,如果刘备过分削弱,只能龟缩于西南一隅,那么东吴也只能偏安东南,“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84、军事上,最不忌讳的就是“兵不厌诈”。真相也好,假象也罢,只要有人相信才是最重要的。孙权要攻击刘备,自然得找个说法,不然二者的联盟不就成了一个摆设,让人笑话?古人做事讲究个“在理”,这样就不怕被人背后戳戳点点。
85、曹操南下,刘表死、刘琮降,荆州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孙权的势力未变,其余尽归曹操所有。之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虽战败,但并不意味着荆州7个郡归了孙刘,因为曹操仍占据整个南阳郡以及南郡、江夏郡的大部,江面四郡处于“自治”状态,孙刘控制的地方十分有限。
86、那么,“借荆州”这事到底咋来的呢?这得从赤壁之战之后说起。
87、专治对陌生地名、国名无感,对示意地图无感的人群。
88、历史虽然复杂,但发生的舞台——地理却相对稳定,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虽然一直在随地质变迁,但以万年为单位,在人类有文明的几千年里,相对于脱胎换骨的人类社会,地理约等于没变!
89、这样,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一下子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共五郡(当然这五个郡在名义上是刘琦的,由于刘琦不久后病死,所以它们自然归属刘备了),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同时期曹操只占有小半个南郡,也就是他自己所设的襄阳郡,和一个南阳郡,孙权则占有大半个南郡。一时间,荆州居然也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90、也就是说,刘备借荆州,可以理解为,就是借了包括治所江陵在内的南郡。
91、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巩固联盟,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
92、而正是因为这种作者提供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对世界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思路,让我们明白,造成各大文明发展巨大差异的,不是文化和人种,而是地理!
93、如果双方签署了协议,那么按协议来办事,如果双方没有签署协议,那就能以事实依据来判定荆州的归属,事实上这已经是一笔糊涂帐了,没有人能分得清他们协议到底是什么?
94、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也一一作了分析。
95、当然是有可能的,史书没有记载,只能以事实来猜测,刘备借南郡其实没有协议流出来,很可能双方就是口头协议,刘备在打下益州不归还荆州,可能在这个时候双方对各自的口头协议的理解产生偏差,刘备虽然借了南郡,但是还了半个江夏郡,并且还在前线为孙权抵住了来自曹魏的所有军事压力,让东吴免于在荆州方向受到曹魏的攻击,但孙权显然不这么想。
96、衣赐履说:南阳郡还在曹操手上,江南四郡在刘备手上,现在,南郡和江夏郡,应该说大部分到了孙权手上,南郡北部(如襄阳)和江夏郡北部,还在曹操手上。
97、荆州这块地方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要想统一中国,就必先取荆州,而谁掌握了荆州,谁就拥有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
98、而刘备这边就比较鸡贼,他选的是向南进军,为啥呢?因为这地方此刻基本算是“飞地”,新任的曹老板自顾不暇,撤退前也没给留下援军,而这荆南四郡原来的老板还就是刘表,这统合的难度——不要太低。
99、但借荆州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孙权又如何肯呢?关于这一点,就不得不提荆州的重要地位,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想要争夺天下,这块地方可以说是不得不取。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在诸葛亮的战略中便是重要的地位。
100、那么,东吴那为什么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南郡借一送笔者在这里略做分析:
101、而对于孙权来说,借荆州(江陵)给刘备也很难说是太大损失,相反还符合孙权的“国家利益”。鲁肃在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时说:“将军虽英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d,计之上也。”(习凿齿《汉晋春秋》)显然是想利用刘备为孙权守住东吴的北大门。因为如上所说,荆州是曹操南下的第一道坎、是曹孙集团交兵的前线,而孙权对曹操的抵抗力,恐怕不容乐观(从后来合肥、濡须之战孙权败绩之惨,险些丧命并且后来主动请降可知)。从气质上说,孙权本是偏安之主,而刘备才是进取枭雄。而刘备镇荆州(江陵),等于是“帮”孙权守住了北大门(而从后来关羽进取樊城的态势看,刘备确实配得上荆州)。赵翼《廿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说道:“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於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其实不仅孙权嫁妹是为了借刘备“以为屏蔽”,将南郡北岸要地“借”与刘备更是如此。所以两家只要不撕破脸皮,刘备“借”荆州倒不失一种合理分工。或许是基于这种考虑(“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协辅,与之同仇”),所以鲁肃才大手一挥把荆州(南郡)“借”给了刘备。
102、而后来的争夺,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派人向刘备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刘备不答应,几番交涉,才以湘水为界,长沙、桂阳归孙权、零陵、武陵仍归刘备。孙权此次索取荆州,并没有索取南郡特别是“借”出去的江陵,而只是索取江南三郡,可见孙权似乎有意让刘备继续替自己扛住北大门,自己要的只是一些腹地。这种“分工”直到吕蒙为都督之后才有改变。随着刘备力量不断壮大,吕蒙认为刘备对东吴的威胁开始超过曹操,因而主张夺回整个荆州。而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若不以成败论英雄,吕蒙的战略思维也未必正确。刘备对东吴的所谓威胁,其实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况且吕蒙得到孙权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战略英明,而是孙刘交恶的意气之争(关羽拒绝孙权联姻并破口大骂,孙权面子上挂不住);关羽久攻樊城,荆州空虚,也让孙权觉得荆州不取白不取;而孙权以夺荆州自媚于曹操,更是一副很low的德性。而后来刘备被惹毛并兴兵伐吴,仗还没打孙权就愿意归还荆州,可见荆州对孙权的重要性以及孙权对荆州的控制力,实在是有限得很。
103、按理说,荆南四郡远比江陵城大的多,赋税、人口也是江陵的数倍。那么,为什么刘备还会舍生忘死的去京口求孙权,借江陵城呢?
104、但孙吴方面肯定想强调荆州是“借”出去的,唯有如此后来袭杀关羽、重夺荆州才有了说辞,所以在一些史书里开始出现了“借”的说法,《三国志》是集采众多史书写成的,因而在荆州的“借”与“给”上出现了矛盾。
105、虽然在名义上,刘表有权管辖荆州的全部七个郡,但前面说了,南阳郡被袁术占据,刘表奈何不得。到后来,南阳又先后被张绣、曹操攻取,一直不在刘表手中。所以实际上,刘表能够管到的地方,只有其余的六个郡。
106、周瑜同意。吕蒙又建议,派三百士兵,在险要道路上设置障碍,使曹军马匹无法通过。大军到达夷陵,一战斩杀曹军过半。曹军夜间遁逃,行至险道,战马无法通过,只好下马徒步行进。那三百哥们儿突然杀将出来,曹军大惊,丢下三百匹马逃去。于是,全军上下士气倍增,周瑜乘势渡过长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
107、根据后来孙权方讨要荆州的说法,应该是双方约定了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归还南郡的,但是刘备并没有归还南郡,还对孙权的使者说:等拿到雍州和凉州再归还南郡。于是孙权很生气,就派出军队攻打荆南四郡,同时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
108、最后鲁肃等人的建议被孙权接受,孙权决定撤出南郡,把这里让给刘备。对孙权来说让地盘只有这一次,所让出的其实只是刘备实际控制的公安等以外的半个南郡。
109、在荆州,刘备虽然屯兵新野小城,但依旧想着发展势力,对抗曹操。也因此荆州地区经常有一些荆州豪杰、名仕投奔刘备。这种情况引起了刘表的不满,刘表也对刘备也产生了怀疑和提防,企图利用酒色消弭刘备的意志。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