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书方法推荐(68句)
读书方法推荐
1、选一本好书,把它读透,把它读成我们自己的书,这样看上去耗费时间,实际上却更节省时间,因为它能够让自己读过的书真正物尽其用,让自己不忘记书中的内容,使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内心,变成我们自己的实践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生命智慧。奥野宣之说,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推荐)。
2、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如何攻到底呢?他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最难做到。
3、“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4、做到烂熟于心。自己先浏览,遇精彩部分,再细读选择好书进行精读,一些看不看随便的书可以泛读先大略看一下再认真读,仔细、反复、认真去读。
5、“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6、我们很少有人能过目不忘,大多数是读过就遗忘了,脑海里只有一些或残缺或浅浅的印象。
7、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8、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说得再简单一点,学会了怎样利用笔记,就能比现在更懂得如何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
9、一是阅读的文章篇幅短小,在5-10分钟内能看完,读一个小故事,一首诗词,甚至语录体的书均可。
10、读书只求多,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才能读到书里去,读完才有收获。
11、一味读下去没有用,快用笔记法管理你的读书生活吧!
12、(3)跳读法:跳过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地方,直接读你感兴趣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13、如果想要看书最好是利用整块的时间来阅读,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书中的内容。
14、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列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呢?
15、读书时,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
16、古人云,善读书者善用“三余”时间,欧阳修所主张的枕上、马上、厕上,皆是读书时间。再繁忙的工作也总有许多边边角角的时间,比如候车、坐车、开会前一刻钟,入睡前半小时以及晨起一刻钟等等。这些时间利用好,读一小段文字,会有受益与乐趣,而这一定要是一种非功利阅读,即不是为了某种直接目的的阅读。由于无所牵挂,不计其功,读起来更容易得书中三昧。所以,能在繁忙间歇转入阅读,又能在该应对时由静到动,从容转换,是一种涵养,一种功夫。
17、SQRRR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一所大学,后来在美英欧洲各国都普板采用,此种读书方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并增强个人记忆力。
18、一本关于读书方法的大杂烩,书中介绍了很多种关于读书的方法,实用性比较强,堆砌感很强,并不值得你买一本纸质书收藏阅读,电子版2元就可以搞定,大概了解一下有一个认识就好,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可以自行查询相关书籍深度了解。最后还是按照惯例吐槽一下这本书最后一章种按照血型不同推荐的读书方法,雷人程度不亚于抗日神剧中的手撕鬼子。
19、你可以制定一个每天都很容易完成的目标,能长期坚持下去,牢记的知识就会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在Kindle上也可以添加(书签),标注重点页数,方便随时找到那一页。
21、毛泽东小的时候,他父亲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经过艰难的斗争,他17岁才去东山小学上小学。因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他爱读书,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很快就去长沙上中学。上中学的时候,他经常看报纸,当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和别的同学一样激动,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会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而且,他不仅是思考,还认真地写出了一篇政论。
2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23、这就是主题阅读中的主题,具体的书籍则要尽量放开范围,不仅看中国的,还有看其他国家的,最后,毛泽东搜集到了几本经典著作:中国的,是《孙子兵法》、日本的《战斗纲要》,德国的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刘伯承写的《联合兵种》,刘伯承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上过学,这本书有苏联的军事风格。
24、但是,毛泽东听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非常仔细地阅读教材,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课本上。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做批注。
25、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26、然后是新知类的书。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
27、二则,他们所说的是泛读,除此之外他们肯定会精读一些书籍。如果认为他们读所有的书都这样子,这就是在混淆读书的基本分类,更是忽视了精读的重要意义。
28、豆瓣评分1分。建议和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相结合去看,前者是一种心得体会,后者则属于读书指南,侧重点不同。
29、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不同类型的书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书中的重点,真正把书读懂。
30、建国后,这个同学托人将这本书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到后百感交集。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深受震撼,震撼于伟人少年时读书之认真和深入。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毛泽东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着,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在西柏坡,在中南海,只要读书,他就会批注。
31、我要说的第一个方法是我们青创的红霞老师在做“速读速记”主题分享时讲到的,我用这个“速读”方法非常有效地改善了我的读书痛点,如果说之前的读书方法是我的0版,那红霞老师的方法就是我的0版了。
32、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33、“怪”法读。台湾作家李敖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他常把书中重要的资料影印下来,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门别类的“专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华”,等到书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送、卖、扔,他都没有多大意见。
34、我参考了宋代理学家的注释,试图照我自己的见解,解释如下:教诲成年的人,就是要他们“明‘明德’”——“明”就是明白,“明德”就是按照天理,为人行事,“在新民”就是要他们去掉旧时的污染,“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在止于至善”就是对自己要追求完善,达到至善的境界。
35、(5)略读法:类似于只读一本书的序言、目录、章节标题,及每一章节的首段、首句、或最后一句话。
36、攻,攻击的意思,这里首先强调是我们读书的主动性,主动出击。
37、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
38、攻书如打仗,遇到小的据点,一个冲锋就把山头拿下,遇到难啃的山头,那就自然需要很多股冲锋才能拿下。
39、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
40、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41、读书之前,一定要先摒弃杂念,收收心思,端正读书态度,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看书,更要用心看。
42、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43、“啃”“悟”读。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和“悟”。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44、这里说的是“群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是一组一组地看。要想做到“群读”,得不断地训练方能做到。
45、泛读要求的是速度,只需要对书籍、文章进行快速浏览,了解内容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经过泛读,如果对某本书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和需求,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通读和精读。
46、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
47、通读是指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 通读法能对一本书的内容、结构建立全面的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路径、理论架构,提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能力。阅读比较经典、需要精读的书可运用通读法。
48、阅读之所以能够起到对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超越自身生活、眼界、知识、思想……的局限,进入一个未知的,却又是人所向往的,更为自由的天地。正是这样的超越性与自由感,给我们带来了沉迷其中的无限愉悦。
49、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阅读,首先都要重视安排经典阅读。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或许,现在的青年人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是很自然的。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这也是“养性”,是涵养的过程。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50、或者也可以选择用kindle来看书。总之要让你的生活充满读书的氛围。
51、我们都知道读书好,要好读书,读好书,但绝对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52、很多朋友抱怨读了那么多书记不住怎么办啊。温故而知新,及时的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最初短时间的记忆转换为长久储存的信息。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进行二次快速阅读,有助于产生新的读书感悟,进一步的完善升级我们的知识体系。一本书只读一次我们能掌握的只有某个颠覆我们价值观,对我们冲击特别大的知识点,而一些系统的我们不曾见过的理论很难通过一次的认识就完全掌握,如果我们能坚持贯彻及时复习,持之以恒,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53、建议每人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
54、p17三纲领:少看熟读,反复体玩,埋头理会。读书当兼读旧书,绝不当兼读新书。
55、我们会随机抽取1位读者,赠送20元电子书券1张!
56、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
57、你需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通过行路来获得人生阅历。
58、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59、③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60、但是我们可以慢慢成为这样的人,读书学习也是在成才。看一类书籍或者文章的时候,可以把之前相关的内容找出来一起看。要是能做到群读,说明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61、钱穆先生这些深受欢迎、影响广泛的经典,将以一种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62、华罗庚也如此。他看一本厚厚的书,别人要花十天半月,而他一两个晚上就看完了。他怎样看呢?当然不是拿起一本书,从第一个字读到末尾一个字。他拿到书以后,要躺在床上想一想,自己问自己:要我写这本书,怎样写?想过以后,再拿起书来读,凡自己过去已钻通了的部分,都Pass,过去。只看自己没有钻与没有钻通的部分。他认为一本书提供的新东西,往往就那么一点,只看这些有新东西的部分。对已知部分则不必字字细看,很快跳过去,绕过去,pass过去。
63、在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64、如此,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读几页书,积少成多,有益无弊。达尔文曾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其实秘诀就在这里,那些大成就者的渊博可能就来自于这里。繁忙,对我们来说这是事实,关键是你怎样利用好业余时间读书。只要肯于抽时间读书,就一定能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使人生不断臻至更高境界。
65、记笔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目的: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66、第工具书。最主要的有两种:字典与百科全书。
67、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结合,你写的过程可以更加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