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55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基拉尔说,当代世界浸透了受虐癖。然而,基拉尔也说,“一切形而上欲望都走向自身的真实,并通过欲望主体去意识真实;而当欲望主体意识到真实,并且积极参与揭示真实时,便出现受虐癖。”有多么接近“受虐癖”,我们就有多么接近真实,因为,“受虐癖”是本体病发作的高级阶段,也是自我认识的极限,“受虐癖”是精神走投无路之后的必然选择——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自身去理解自身,就像不能把自己从椅子上搬起。自从人宣告“上帝”之死之后,人的自负便无以复加。“本体病的出路注定直接是或者间接是某种形式的自杀,因为自负是自由选择的。”自负的人走到尽头,必然会撞见虚无,而“追求自身的虚无,就是在自己的人性最虚弱的一点上追求自己,就是求自己能够死,就是自己求死。”
2、本文作者:李昀哲 指导教师:孙延堂
3、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4、当然,昆德拉所感兴趣的,不是一般的虚荣市,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攀附,更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野心家。他关注的是那些极其靠近的“内中介”,他所写的是人类欲望的终级形态,是对存在本质的思考。既然“上帝”已死,那么“我”在哪里?“我”究竟是谁?每个人都试图抓住虚无中的那个核,以证明自身存在之不虚妄。“受虐癖”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也是发作最剧烈的“本体病”。
5、①一艘刚卸完货的轮船在海上遇上巨大风暴,船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船长下令往船舱里灌水,确保行船重心,终于安全驶出风暴区。在人生中的旅途中亦是如此。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肩负责任,负重前行,才能脚踏实地,阔步前行。
6、 萨宾娜是在巴黎收到托马斯儿子西蒙的来信知道这个消息的,此时她在巴黎已经三年了,她与她的过去的最后一丝联系至此也中断了。她离开巴黎,前往美国,从此远离故国,创作并卖画为生。她爱美国,但只是表面上爱,表层下面的一切对她都是异己的,脚下的泥土里没有她的父辈,她害怕自己被关进坟墓,沉入美国的土地。她写了一份遗嘱,请求把她的尸体火化,骨灰撒入空中。她认为,托马斯与特丽莎的死显示着沉重,她想用自己的死来表明轻,她将比大气还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7、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这是男主角托马斯的人生信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既贪婪,想尝试各种可能性,又害怕,不想承担后果。
9、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10、访美期间,正是这本书在欧美热销的时候。《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华盛顿邮报》载文认为:“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始终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华盛顿时报》载文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此外,《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权威性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书评给予激赏。有位美国学者甚至对我感叹:美国近年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将来文学的曙光可能出现在南美、东欧,还有非洲和中国。
11、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是一本我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不仅因为他谈到的五位小说家每一位都是文学史的重量级人物,也因为他建立的体系足够庞大,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小说文论,不如说这是一部社会学和哲学的皇皇巨著。因为,他谈的不只是文本,他谈的是人性,而且,他谈的是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微妙的部分,就是人的欲望结构。这么多年,在我不断的回味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昆德拉的文本,只能用基拉尔的理论来解读。写到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写于1961年,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写于1984年。整整晚了二十多年。我们可以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视为昆德拉向基拉尔的致敬,也可以视之为昆德拉的野心——靠近基拉尔所列的五位伟大作家梯队的途径。昆德拉做到了,他不仅靠近了,甚至在某些部分已经超越了。
12、也许上帝让你在遇见那个合适的人之前遇见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
13、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
14、 托马斯在离婚单身这样生活10年后,遇到了特丽莎。从此,一切都改变了。
15、基拉尔说,“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这个形而上意义,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忽视了。他们的分析停留在直觉的初级阶段,例如,有人断定,主体企望羞耻、侮辱、痛苦,如此而已。其实绝对没有人会追求这种东西。形而上欲望的所有牺牲品,包括受虐狂在内,都垂涎于介体的神性,他们是为了介体的神性,才在必要时(永远必要)接受乃至追求羞耻、侮辱、痛苦。”是的,不理解这些,你就永远理解不了“受虐狂”特丽莎,只有像她一样挣扎过,受到折磨过,你才会发现“受虐”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极致的精神化,才能把受虐的痛苦转化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狂欢。
16、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7、这并不是反鸡汤,也不要为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的“理想”被贬为媚俗,而急于愤怒地反击。即使是昆德拉本人,也承认:
18、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19、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20、“倘若(背叛)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么样呢?”
21、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
22、 作品开篇就用哈姆雷特式的选择,提出了“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这样的命题,在随后18万字的作品中,围绕“轻与重”,“灵与肉”这两对既相互矛盾又紧密关联的题目反复描写和思考。实际上,作品中所有的人物不是原来太“轻”了,想追求“重”,却被“重”所压倒,如托马斯、弗兰茨;就是原来太“重”了,想追求“轻”,却不能承受这样的“轻”,如萨宾娜、特丽莎。最后,他们都是因“不能承受之轻”而走向了悲惨的结局。作品所说的“轻”可以简单理解为空虚——精神空虚。所谓“不能承受之轻”即精神极度空虚。小狗卡列宁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丽莎和托马斯在极“轻”之下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寄托,是他们思想天平上保持平衡的最后一个重要而可怜的砝码,它的悲惨死去——得了癌这样的不治之症,说明一切无法挽回——象征着唯一的支柱和寄托的最后崩塌和被埋葬,特丽莎与托马斯继续生存的理由已经没有了。他们的生命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轻”了。
23、特丽莎是书中最典型的“受虐癖”。她的欲望介体早已从“外中介”过度到“内中介”,从贝多芬和《安娜·卡列尼娜》过度到了托马斯。特丽莎强烈地渴望给自己的身体贴上灵魂的标签,她的欲望目标是灵与肉的统一份独一无二的存在确认。她遇到了托马斯,这个出现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的特殊男人,立刻成了拯救她的“神灵”。即便在睡梦中,她也要一只手紧紧握着托马斯的一只手,这是她存在之证明——“她来到他这里,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躯体毫无差别的世界。她来到他这里,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躯体。”但是,托马斯让她再次体会到灵与肉的分裂,“他还是把她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他把她又送回到她企图逃离的世界,送回那些女人中间,与她们赤身裸体地走在一起。”——如果她不是托马斯唯一的身体,那么这身体又有什么价值呢?特丽莎再次受到灵肉分离的折磨——这正是她从母亲那里一贯所体验到的。她尝试放弃灵肉的统一的欲求,彻彻底底地厌弃自己的身体,像母亲曾做的一样。她尝试背叛,去和工程师约会,却绝望地意识到“她决不会允许自己的肉体——灵魂留下了印戳的肉体,由一个她一无所知也不希望有所知的人来拥抱,不允许自己的肉体从中取乐!”灵和肉的统也就她对神圣“介体”托马斯从肉体到灵魂的忠诚,是支撑她整个精神大厦的柱子。一个正在寻找终极价值的人,是无法面对虚无的人——只有“唯一的爱”才是她神圣价值的体现,对“神性”的渴求和对“唯一性”的渴求是统一的。
24、再扩展到生命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不管一生过得是多么轰轰烈烈、凄凄惨惨,到死之时,都是尘归尘、土归土,偶尔有后人记得一绝大多数都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中。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只有一次”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一辈子的努力奋斗,到死了之后,有什么意义?即使是那些极少数能被后人记得的牛人们,他们的意义,如果是“被后人记得”,这意义是否是真正的绝对的意义?换句世俗的话来说,人都死了,被后人记得,有个屁用?王健林今天的那幅“先设定一个赚一个亿的小目标”的组图刷遍了朋友圈,可是他赚钱多就牛逼了么?赚几百个亿,甚至把全人类所有的财富都赚完好了,又有什么意义?等到地球毁灭了,人类不存在了,甚至宇宙毁灭了,这一切“存在过”的东西,都有个鸟意义?
25、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定地选择。这是废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并不多见的某些作家那样,以小说作不说之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谎言,困惑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入俗和出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关于性欲和情爱……他像笔下的那个书生弗兰茨,在欧洲大进军中茫然无措地停下步来,变成了一个失去空间向度的小小圆点。
26、 前不久发生的北京大兴灭门案,29岁的男人杀了父母、妹妹、妻子和两个儿子。他家很有钱,他不是因生活重负而导致。
27、我没有看过尼采的原话,从昆德拉的描述来看,“永劫回归”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来自于重复的可能性;相反的,如果事情只发生一次,而没有重复的可能性,意义就失去了。举例而言,那些历史上发生过的大战争、大灾难、大统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永远消失不复回归,这些大事不管在当时具有多么轰动性的恐怖或崇高,都只会变成文字、理论,成为后人品评、研讨的对象,而失去原有的意义,变得“轻如鸿毛”。只有那些有着重复的可能性(“永劫回归”)的事情,比如世界大战、地震、大屠杀,对这类事件重复发生的恐惧和担忧,将持续地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因此会在历史中留下沉重的印记。
28、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9、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关系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30、③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本性。留学日本的中国女大学生,因朋友与其男友纠纷被杀,而朋友拒绝出庭作证。这个案件,曾轰动一时,人们通过案件,看到的是冷漠、无情及丧失了人性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外貌再怎么好看,学位再高,她内在的人性却已被所有人看得透彻:她就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而从她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交友需慎重,更学到了如何看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善与恶,从各个方面体现,即使有再多掩饰,终究只是谎言,而在由谎言构成的外表被捅破的一刹那,真正的本性,呼之欲出。
31、的确,弗兰茨在寻求障碍。然而主动寻求障碍一定意味着“受虐癖”吗?我认为,受虐一定有一个必然性后果,那就是受到折磨,肉体的或者是精神的。但弗兰茨显然没有受到折磨,尽管发现萨宾娜离开之后他有受到一些打击,但他的生活却仍然继续前行,没有怨恨,没有伤感,更没有痛苦。有梦想却不被梦想折磨,而是在障碍中认清楚真相。人总是渴求不可能之物,弗兰茨当然也有欲望,当然也会遇到障碍,也会为他的欲望付出代价,但是,他是文中最接近“垂直超验”的。不管他对冒险和波澜壮阔的人生有一种怎样迫切的梦想,他仍然能够享受此端生活,他始终能把纯真的信念和有忠诚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实在不能苛求更多。“的确,从神学的角度来说,是萨宾娜送给了他那位姑娘。在他的人之爱和神之爱两者中间,是绝对的和平。如果他的神之爱(基于神学理由)必定含有一剂不可解说、不可理喻的烈药(我们只须回忆一下那本误解词典和一系列误解词汇!)他的人之爱却建立在真实的理解上。”——是的,正因为弗兰茨的梦想和生活从来不对立,也不彼此挤压,所以我不认同他是“受虐癖”。二十年前,最吸引我的人物是托马斯,然而,摆脱掉对复杂性、深刻性以及经验的媚俗(kitsch),我才发现,书中最熠熠发光的人物,是弗兰茨。基拉尔说,“任何一个场景都不可能揭示一个人物的全部真实,必须把场景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发现真实,这项工作,作者完全留给了读者。”还原弗兰茨,消除“比喻”给他的恶劣影响,这也是昆德拉给我们的工作。
32、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忌过去,我要向前走。
33、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34、有一次,批评家李庆西与我谈起小说与理念的问题。他认为“文以载道”并不错,但小说的理念有几种,一是就事论事的形而下,一是涵盖宽广的形而上;从另一角度看去也有几种,一种事关时政,一种事关人生。他认为事关人生的哲学与文学血缘亲近,进入文学一般并不会给读者理念化的感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为例证。只有在人生问题之外去博学和深思,才是五官科里治脚气,造成理论与文学的功能混淆。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35、而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卡列宁的微笑之于人类又无疑有着莫大的讽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竟然还比不上人与一只小狗的感情。书中有关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的死,特雷莎从卡列宁那里找到爱的归宿的描述,无一不是用生动的实例,昭示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36、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书的开篇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37、不仅仅是隐忍和接受痛苦,特丽莎还开始发生转变。让我们来看看特丽莎的性幻想吧,这是书中最高潮最精彩的一段。“我想与你在我的画室里做爱。那儿象一个围满了人群的舞台,观众不许靠近我们,但他们不得不注视着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幕场景对特丽莎来说已失去了初始的残酷,甚至开始使她兴奋。她每当他们紧紧楼抱在一起时,她总是如此低语,“我会为你去给她们脱衣服的,给她们洗澡,然后把她们带给你……”我想这应该是最受女权主义诟病的一段——拥有一名心甘情愿受虐的女性奴隶,这简直就是男性的超级春梦!肤浅的昆德拉!我们如此容易把特丽莎的性幻想和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解释对应起来,以证明特丽莎是个真真正正的“受虐狂”——“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自己好过一些。把痛苦视为一种乐趣的便可称为受虐狂。”——然而,昆德拉真的就这么不堪解读吗?我们是否注意到,当特丽莎叙述这一场景的时候,托马斯实际上是困惑的,他并没有从中传递到兴奋和快感,也不愿意去理解特丽莎,性幻想的“受益者”是特丽莎,她选择了奴隶身份,但“主人”只在她的幻想中存在。
38、和弗兰茨相比,托马斯是无情的,他所有的“同情”,只对特丽莎(那个来自神话比喻的孩子)一个人释放,连对待他自己的儿子,也一样无情。这也是他在性爱态度上令人诟病的原因,他仅仅是带着一种追求知识般的猎奇心理侵入女性身体,而在情感上,他对这些女性,是完全关闭的,既不投入理想,也不投入感情,更谈不上失望。但对方却并非如此。他对于绝大多数女性——也包括特丽莎——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真正“暴君”,因为他探索知识的领地,不仅仅是身体领地,也是情感领地。张爱玲有一句被用滥的话,“通入女人的灵魂密码是阴道”,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也无数次被扭曲,总有人认为以此可证明,征服了女性的身体,就征服了女性的灵魂,但这句话的含义是反向的——身体是灵魂的甲板,假如一个女人给予你进入她身体最柔软处的特权,那多半意味着,给予了你伤害她灵魂的权力。所谓“暴君”——就是对权力的滥用的人。
39、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人生意义的这个话题上,提供了一份深邃且有意义的答卷。
40、我说不,不仅仅是因为女权主义者反感这个结论,也不仅仅因为这容易成为很多强奸犯的借口——当她说“NO”的时候,她心里说的其实是“YES”!我们不能仅从生理学或者解剖学意义上来理解“受虐”这个词,这是对于女性是最大的曲解!即便受虐倾向在女性这边表现得更为常见,也不代表这就是女性特质——当然,实际上也并非如此,现代生活中,男性对虐恋的需求远远大过女性,在虐恋网站上,寻求施虐者的,往往是男性,他们承受生理之疼的能力及从中享受到快感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女性。可是,为什么文章中的女人,弱小如特丽莎,强大如萨宾娜,都愿意心甘情愿接受托马斯的主人指示,心甘情愿地在性爱角色中扮演“奴隶”呢?这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这种精神上的被虐和肉体上的被虐带来的快感有本质差别吗?
41、他本是一个生命之轻的人,为了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他始终标榜着自己的一套生活理念,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也不希望别人向他索要,他在肉体上放纵,不愿被家庭束缚,甚至不愿意对儿子承担责任。
42、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着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43、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4、但是在这样的生命之轻中,最终压倒他的,却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45、书中,弗兰茨对萨宾娜承认,“有个哲学家曾在文章里说我著作中一切论点都是无法验证的推测,称我为‘冒牌的苏格拉底’,我当时感到莫大的侮辱,狠狠发了一通火。现在一想,这可笑的插曲也算是我经历中最大的打击!是我一生中戏剧性的种种可能的顶峰!我们俩,你和我,生活在不同的两维,你进入我的生活,就象格列佛进入了小人国的领地。”弗兰茨不能够理解萨宾娜,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她的苦难和困境,正如他相信这苦难和困境带来了萨宾娜的丰富性,他也相信苦难和困境给人带来的价值和升华——在所有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中,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歌颂苦难,歌颂经验,然而,苦难真的就能带来深刻性和复杂性吗?追求深刻性和复杂性,难道就不是人性投入的另一个深渊?苦难在带来升华之前,带来更多的往往是扭曲。我们被深渊吸引,而后,我们也变成了另一个深渊。弗兰茨早晚要明白,没有比对“苦难”的媚俗(kitsch)更为媚俗(kitsch)的,而萨宾娜却早就明白这一切,所以她告诉弗兰茨“打击、悲剧以及戏剧性事件不意味着什么,没有任何内在的价值,不值得尊敬和羡慕。真正值得羡慕的是弗兰茨的工作以及他能平静安宁地献身于此。”然而,不经历“苦难”,就不足以了解萨宾娜,不了解“背叛”对她为何来说那么重要,所以,他们的爱情交叉而过是那么必然,又是那么让人痛心。
46、一是托马斯所代表的,为了满足寻求“非同一性”的欲望所驱使的,“非如此不可”。
47、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48、道歉,有时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因而感到歉意。而是为了想挽回一些可能会造成遗憾的事所做的努力。
49、辽宁省沈阳市第40中学2019届6班李昀哲 指导教师:孙延堂
50、只因为某人不如你所愿爱你,并不意味着你不被别人所爱。
51、人人都存在于媚俗之中。人人都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形影不离。
52、(思考)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是无边无垠的广阔天地,还是漆黑一片的幽闭空间?
53、尽管如此,我对小说中过多的理念因素仍有顽固的怀疑。且不说某些错误的理论,即便是最精彩的论说,即便是令读者阅读时击节叫绝的论说,它的直露性总是带来某种局限,放在文学里,与血肉浑然的生活具象仍无法相比;经过岁月淘洗,也许终归要失去光泽。我们现在重读列夫·托尔斯泰和维克多·雨果的某些章节,就难免这样感慨;我们将来重读昆德拉的论说体小说,会不会也有这种遗憾?
54、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感性爱小说,而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