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道德规范的名言(78句)
关于道德规范的名言
1、社会之利利众人,社会之害害众人。社会权利我分享,社会责任我分担。公共守则,络扩体我,不遵约束,妨害你我。
2、“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关于道德规范的名言)。
3、、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关于道德规范的名言)。
4、相爱成家,忠实固家。心齐和家,平等乐家。勤俭兴家,奢惰败家。
5、第二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内涵是“育人或治人以德”,“正”同样暗含着“才”的意思,“正”是道德标杆,怎么做到“正”呢?恐怕就是“才”的意蕴了。
6、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7、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8、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9、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的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0、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11、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12、“杜鹃再拜忧天泪”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句是对第二句的深化,这里是诗人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wWw.SLKJ.OrG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心。
13、切磨:本指加工玉石等器物,此引申为学问上的探讨研究。箴(zhēn):劝诫、劝勉。
14、好的男人常安然、不露手。不露手,是指男人不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打人,否则就是男人粗暴,女人悲戚,家中杀气腾腾,孩子都不敢回家,家就被他打散了。女人动口是夜叉,男人动手是罗刹。
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6、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17、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
18、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普卢塔克
19、纵有浮华万千,繁花似锦,也凭心中的道德准绳,觅得一处安宁;纵使荆棘丛生,满目疮痍,也凭心中的品德操守,寻得一处星光。
20、“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21、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
22、把最大的诚信和最纯真的仁爱当作道德。诚信、仁爱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23、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必须先融入群体才能独立。这说明集体对个人的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成长
2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5、(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6、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27、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28、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这表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重法思想有可借鉴之处
29、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30、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31、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32、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整个人生阶段的王者时期,就像人生四季的最美好的春天,实属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
33、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事怕杂,言怕多,行路最怕错;耍霸道,不讲理,就是不要命;讲文明,知本分,过分不平安;先知命,再认命,理得心安然;冤有头,道能免,行道不结怨;债有主,德能免,无德债主添。
34、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35、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乐淘淘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36、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车尔尼雪夫斯基
37、“……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道德律令面前人是不能选择的,敬畏大自然、敬畏道德律法,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必须要做到的。”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盛我荣,国衰我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9、出自苏辙《盛南仲知衡州》。进退:起用及罢职。惟:专一。行:德行。
40、“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戚继光”
41、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42、(1)出处是: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
43、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44、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45、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列宁
46、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47、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48、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49、“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50、社会之利利众人,社会之害害众人。社会权利我分享,社会责任我分担。公共守则,络扩体我,不遵约束,妨害你我。
51、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52、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53、好:喜爱;乐善:乐于为善;无求:没有过分的要求。“乐善”是做人之本,是行为之首,“无求”则是其高尚的精神境。
54、(解读)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55、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56、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
57、综合以上两条,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58、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
59、(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60、需求无限,资源有限;善用有限,发展无限。青山绿水,生命之源,传之子孙,福泽绵绵。
6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2、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莱辛
63、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64、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过去有一句警世名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许多人把它解释成人怎样怎样地自私自利,更好的解释是:“门前雪”代表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扫雪是要低着头的,表示一个人一心只看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是常思己过的心态和样子,没有时间和精力抬头看别人的好坏。
65、出自《千字文》中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66、(出处)《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67、己所不欲,勿加于人。洞察秋毫,爱恨有原则;唯贤是举,相伴无嫉妒。牢记前车之鉴,切忌功败垂成。团结友善,不该以怨报德;忍辱负重,理当平和气度。救危难济贫困,宽待人贵信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男女你我他,广为挚友;远近亲疏陌,一视同仁。
68、木料打上墨线就能取直,人学习了解法律做事会更加谨慎小心
6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0、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批驳。在孟子那里,人性论与仁政论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孟子提出“四端”说,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他宣扬仁政寻找理论根据。(1)仁,义,礼,智
71、 我愿善意理解,有人伪造名人名言,目的也是使世人“不受人惑”,然而其方法已经丧失了正当性,譬如托胡适之名,以其为绳索,牵起了“少年朋友”的鼻子。
72、一家若贪得无厌,就会有人喜欢赌博吸毒,就会损财、耗财。家庭中,男女混乱,家就乱套、不和谐。我们经常说话不算数、说谎话,家里就什么事都不顺利,还容易被人骗。这里有两种贪,一是贪不义之财,二是贪吃贪睡。这两种贪心过重的人容易生颠颠倒倒的病。
73、“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
74、 这似乎呼应了那段名言的结论:“……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不过对比二者,出发点显然不同:一者在批判虚伪的道德,主张回归真实,一者在批判“大谈道德”,号召“讲规则”。
7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76、(解读)所谓的乔哈里视窗(Johari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77、(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