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诸葛亮的修身名言(67句)
诸葛亮的修身名言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2、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诸葛亮的修身名言)。
3、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6、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诸葛亮(三国·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9、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10、俭以养德妄自菲薄任重才轻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
1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2、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 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5、帷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
16、——诸葛亮▪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三国·诸葛亮非宁静无以成学。
1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三国
18、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三国·诸葛亮
19、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杂言》
2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2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23、好了,有人提出问题来了!他说,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总算是真正的宁静吧!答案:差不多了!不过,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孔明先生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一个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当然是人生修养达到一种高度的宁静意境。孔明一生的学问修养,就得力在这两句心腹之言,所以隆中决策,已明明知道汉末的局势,必定只有天下三分的可能,但他碰到了穷途无所定止的刘备,要使他在两强之间站起来。又很不幸的,碰到一个天下第一号的庸才少主,永远扶不起来的阿斗。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如果甘于三分天下,抱着阿斗在蜀中安安稳稳地过一生,你想,他的生平历史,又是一个怎么的描写呢?所以他只有自求死得其所,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正所以表明他的“淡泊明志”的本心而已。
24、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6、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
28、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29、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3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1、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3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33、 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
34、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35、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南征教》)。
3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7、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3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9、(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诸葛亮名言警句诸葛亮名言警句
4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41、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4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43、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作奸犯科欲擒故纵如鱼得水思贤如渴七擒七纵
44、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三国·诸葛亮
45、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自表后主》)。
47、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8、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之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答法正书》)。
49、 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50、有文事必有武备。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1、勿以身贵而坚韧,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52、.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53、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54、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诸葛亮名言,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55、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56、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5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又诫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5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9、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0、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1、关于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6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63、最重要的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以及后辈,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用了四个“非……无以……”表达了几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即:宁静的力量:“非宁静无以致远”;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让他们明白: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沉静下来,耐得住寂寞。人们的才能和学识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64、中益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所尚(诸葛亮《称姚迪教》)。
65、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66、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